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著遠行人。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所以應該慶賀。
每個九天中天氣的冷暖變化不同,人們憑着長期的經驗進行了形象概括,編成謠諺,稱作“九九歌”。
“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成為一項有趣的“熬冬”智慧游戲。
為什麼把冷到極點的冬至卻與春天扯到一起了呢?這與“陽生”有着密切關係。
冬至日,從台灣到黑龍江,到處都有“冬至餃子(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流傳。
我國歷來有敬老的優良傳統,辛亥革命以前的冬至節實際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相沿最久的“敬老節”。
我國一向有尊師傳統。過了冬至日就長一歲,為之“增壽”,所以需要拜賀,舉行祭孔典禮。
冬至日在過去是開始生火爐驅寒取暖的日子,生火的重要燃料木炭石炭都來自窯,所以人們對窯神崇拜有加。
各地誌書多記載:冬至節,“俗食小豆粥。傳謂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死為厲鬼,畏赤小豆,故食以禳之。”
冬至曾經是歲首,在這天人們總像年節一樣,特別關心未來的一年裏的早澇和豐歉,佔測活動特別活躍。
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八閩通志 興化府風俗 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祐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係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鬥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裏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