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笙歌歸院落 燈火下樓臺:細説元宵花燈

 

CCTV.com  2008年02月21日 15:35  來源:北京商報  

  

  

  

  

  

  過了春節就是元宵節,又稱“燈節”。這一天依舊俗,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孩子們則提著花燈到處遊玩。南方話裏,“燈”與“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閩南和台灣今天還保留著“鑽燈腳”的習俗,就是元宵夜,青年女子和少婦必往觀賞花燈,但“觀燈”是虛,“鑽燈”為實,她們故意在燈下鑽來鑽去,祈求“添丁進口兒”。這是一個喜慶的節日,又是一個風流的節日,古今不知多少戀情韻事發生在這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東漢錯銀銅牛燈

  笙歌歸院落 燈火下樓臺

  元宵節最神奇的燈是天燈。所謂“天燈”,就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天燈用白色宣紙糊制,造型很像一頂孔明帽,故而又稱“孔明燈”。天燈的“帽沿”用竹片圍成圓形,用兩根鐵絲在圓形竹片之間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間交叉點上。糊扎天燈關鍵是平衡,否則升上天空即刻就會燃燒起來,化為烏有。“天燈”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後,猶如一個個大大小小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妙不可言。人們更相信,天燈放得愈高,運氣就愈好。農曆正月十五人們張燈結綵,上街觀燈,為歷代人所喜歡。那喧鬧的節日夜晚,也為文人騷客帶來了多少創作靈感,吟唱出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寫了燈節中情人相見的情景。燈同樣是財富的象徵,“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富貴至極也。

  開國大典燈籠拍出1380萬元

  元宵節賞燈始於漢代,盛極於唐朝。30年前出土的漢代“長慶宮燈”工藝水平已經極高,而明、清兩朝的宮燈已顯繁複,所謂“越工越俗”,反倒沒給人們留下特殊印象。“大紅燈籠高高挂”,這最大的是天安門城樓上的紅燈籠。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的那對紅燈籠,1995年曾在中國嘉德拍出了1380萬元的天價。1997年,一件清晚期紅木宮燈在嘉德才拍出1.1萬元;2002年北京翰海秋拍一對清代套料宮燈也就7.92萬元成交。其實,賞燈無須非得湊節日的熱鬧,居家燈飾,搭配得體,一樣能顯現品位。

  

  東漢長信宮燈

  我國製作華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以木料和竹子做支架,用綢布紙張裱糊大紅燈籠來烘托節日喜慶氣氛。手扎花燈是傳統的手工藝術,逢年過節,人人都喜歡買上一兩盞帶回家,熱鬧又喜慶。一個手拿如意的小男孩坐在麒麟身上,通上電後,麒麟還能搖頭擺尾,全身的900多片鱗片閃著金光,栩栩如生。這就是“麒麟送子”燈,寓意著添丁送子。專門為過年圖喜慶、鬧燈會準備的花燈,因為製作過程非常複雜,一盞燈就有近百道工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燈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讓人嘖嘖稱奇。每逢春節、正月十五等農曆節日來臨,夜色初降,一路綵燈高照,逶迤而來,鑼鼓喧天,爭奇鬥艷,蔚為壯觀,直到深夜方休。多少年來,花燈活躍在偏鄉僻壤,山高林密之處,不要舞臺、幕布,田間、草地、廳堂、庭院,隨時隨地可演繹一番,為群眾所津津樂道,成為群眾文化的一道獨有風景。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