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旅遊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鞭打春牛”絕跡近百年後再現京城(圖)

 

CCTV.com  2008年02月05日 14:33  來源:京華時報  

  

  前羽毛球世界冠軍董炯也來體驗“鞭春之禮”。

  “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昨天(4日)是立春,在京城絕跡近百年的“鞭打春牛”民俗在建國門古觀象臺恢復。市民用柳條抽打春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當天,社區居民在古觀象臺吹奏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智化寺的京音樂,一頭真牛大小的黃色塑鋼牛擺放在廣場中央。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説:“小時候聽老人説過打春牛,可我們都沒見過。”

  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崔普權介紹,立春為24節氣之首,從周朝起就有了打春的記錄,後世各朝各代都要舉行鞭春之禮,迎春牛、打春牛是一種鼓勵農耕的活動,皇帝也要參加。“怕牛在休息了一個冬天后變懶,所以要用鞭子打它,提醒牛該辛勤耕作了。”我國有記錄的最後一次迎春儀式是在1911年,距今已經近百年了。“現在很多的老人都沒見過。”

  崔普權介紹,迎春用的牛也很有講究,牛要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四蹄象徵四季;柳條象徵春天,而柳條鞭至少要長二尺四寸,表明一年有24個節氣。以前的春牛有的是紙做的,有的是泥做的,牛肚子裏往往放著些五穀雜糧。鞭牛之後,人們就將泥牛“瓜分”,將泥牛的土撒到自家地裏,象徵五穀豐登。

  昨天(4日),東城區委書記王學勤、世界冠軍董炯和建國門街道居民安永玉老人先後揮鞭。他們都站在牛身前部,在牛頭、牛身、牛尾上各打一鞭。崔普權説,由於今年立春在春節前,因此執鞭人要站在牛的前部。

  鞭春牛的程序剛剛結束,機靈的“小牛童”就一下子鑽到牛肚子下,從裏面掏出了20袋裝有玉米、小米的雜糧袋,給居民們分春糧。據介紹,這象徵著和諧、豐收。

  春牛將在古觀象臺內擺放至正月十五,供遊人參觀、鞭打。

責編:李紅立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