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北京的門檻是怎麼來的?

 

CCTV.com  2008年02月05日 07:50  來源:  

 

  一位自稱是鑲黃旗的北京市民石兆先生,上週三在題為《北京是誰的北京?》文章中,批評北京人“總是把非北京人稱作外地人”,“北京的門檻一直是很高的”,提出把“國民待遇”給予所有的人,“讓所有的人都覺得,北京是我的北京。”(新京報1月23日)

  這一類的文章,因為看得多了,並無多大新意。凡是作者是外地人,無論怎樣尖刻,我都能夠理解。這個話題是個燙手的山芋,我作為一個也鑲了點旗的北京人──我的奶奶在旗,一直以為“北京人”的問題涉及到歷史、人文、政治、經濟諸多方面,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説清楚。

  遇到特別複雜的問題,我喜歡用玩笑的方式回答。我認為,現在所有的自稱北京人的北京人,都不是正宗的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在北京房山週口店,那些從山頂洞出來的人,大概才是北京人。現在居住在北京的人,有幾個是祖上從山頂洞出來一直沒動地兒的?北京是個移民城市,遠的不説,僅三百多年來,就有三次大規模的移民潮,一次滿清入關建立滿清帝國,一次是1949年建立新中國,第三次1978年改革開放。應當説,第三次移民潮人數最多,持續時間也最長。第一次,我奶奶的奶奶趕上了。我爺爺7歲從河北棗強縣楊蘇村(小説《平原槍聲》的故事發生地)來京當學徒工,一百多年前來的,以後留在北京。今天北京的一千多萬人,99%都是這三百年聚集來的外地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北京是一個最不排外、最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的城市。不管是拿著刀槍來的,還是挑著擔子來的,甚至是逃荒要飯來的,北京基本上都兼容並蓄,無不包容。因此,所謂北京人與外地人的稱呼,純粹是一個地域區別,裏面沒有也不應該有地域歧視。北京人到昆明去,或到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當地人把北京人稱為外地人,也並不能就認定是受到地域歧視。

  認同感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心理問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對自我認同與他人認同缺乏研究。但我相信,任何一個地方的人總有先來後到,就像一輛公交車總有先上車的後上車的。後上來的認為先上車的人有個座位,就是乘車歧視,其實是自己見外了,問題不一定有那麼嚴重。

  《北京是誰的北京?》一文作者説“北京的門檻一直是很高的”,舉了諸如外來人員的子女入學或者入托難的問題,並提出“對外來的子女實行與北京孩子同樣的教育條件”。這位北京市民先生或許不知道,即使是北京的孩子,也未做到實行“同樣的教育條件”,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城區學校與遠郊區學校,還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隨著經濟的發展將逐步縮小,但不會三年五載就徹底解決。

  北京是有一些門檻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門檻。北京的門檻越來越低,這從30年來北京城新增幾百萬外來人口就可以得到證明。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這一點不證自明,是毫無疑義的。惟一值得探討的,是北京的城市人口規模到底是多少?有沒有極限?在我看來,北京這些年人口膨脹的速度快了一些,因此而産生了資源緊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相對於老北京人來説,新北京人感到諸多不便,基本上不是門檻高造成的,而是資源緊缺的原因。哪怕今天晚上就完全取消了暫住證,也無法保證明天就不存在上學難、入托難、找工作難等等問題。據説全國今年有100萬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就業壓力大是普遍性的問題。“風物長宜放眼量”。全國性的上學難、入托難、就業難等社會問題的最終解決,不是靠一個北京來實現,而要靠全國建設一二百個比北京還大的城市才能實現。

責編:李紅立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