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南海Ⅰ號"鐵鍋疑在佛山製造 隨船銷往國外(圖)

 

CCTV.com  2008年01月28日 07:44  來源:廣州日報  

    

圖/佛山市博物館提供

    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員在對“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前進行了最後一次的周圍清理和探摸工作,也就是在此次探摸中,又出水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大量鐵鍋。記者發現這些鐵鍋大多疊在一起,呈黑色,一層一層的,十分整齊。由於沉入海底的時間太長,這些鐵鍋已經發生了氧化,並和周圍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變成巨大的凝結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表示,在對“南海Ⅰ號”的探摸中探明,“南海Ⅰ號”裝載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和鐵器,均是隨船銷往國外的大宗商品。

    “我們在水下探摸的時候發現,這些鐵鍋均碼放在瓷器的上方,很規整”,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稱。

    在“南海Ⅰ號”上的鐵鍋産自何方引起了考古界的極大興趣。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介紹,這些鐵鍋的産地很有可能産自佛山。“佛山的鑄造業從古至今一直都很發達,並且佛山曾經有專門研究鐵器鑄造的球墨鑄造研究所。”

    “南海Ⅰ號”出水鐵器的消息也讓佛山市博物館歷史研究部主任朱培建十分驚喜,因為他一直對佛山鑄造業歷史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令他感到遺憾的是雖然佛山自古以鑄造業發達聞名,但是他卻從來沒有見過宋朝鐵鍋的實物,而“南海Ⅰ號”出水的鐵器讓他有了一絲的希望。

    佛山宋朝制鐵已有規模

    朱培建找到了《佛山市文物志》,在其中古建築篇章中記載:在佛山城區普君北路曾有一座“冼氏宗祠”。該宗祠始建於宋朝,清道光十年重建。原建築大部分已拆毀,現僅存後殿一座。舊有大門、前殿、天井等遺跡仍可見。該宗祠左右兩側山墻自底部至頂部全部以片狀鑄鐵泥模疊砌而成,厚40厘米,後墻下截為紅色砂岩石塊砌成,上截也為鑄鐵泥模。

    “該宗祠是佛山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宗祠之一,也是唯一一處反映宋朝鐵器情況的歷史建築物”,朱培建稱,這堵墻全部是用鑄鐵泥模疊起來的,而且也可以證明是製造鐵鍋留下的泥模。這些大量的泥模有一定的硬度,遇水也不會垮掉,因此很多人用鑄鐵泥模來建房屋。

    朱培建稱,這個祠堂的墻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宋朝當時鑄造業已經形成一定發展規模。令他可惜的是,這處能反映宋朝佛山鑄造業的歷史遺跡卻在後期的開發中慘遭破壞。“如果"南海Ⅰ號"出水的鐵鍋最後能確認是佛山製造的,它將為佛山鑄造史提供重要的歷史實物”。

    七成老城區地下有泥模遺址

    從“南海Ⅰ號”出水的鐵鍋來看,大多數屬於市民生活所用。“佛山藝人製造鐵鍋技術好,生産出來的鐵鍋很薄,因此燒飯很省柴”,當時佛山人利用泥模“乾濕”先後之間的收縮性,製作出薄鐵鍋。由於“一模一鍋”,因此佛山人在製作鐵鍋中産生了大量的泥模,因此佛山有“十八墩”的説法,即十八個大型泥模堆,形成一座座小山。

    朱培建稱,佛山鑄造業在明清時期最為繁盛。雖然有一座宋代祠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佛山鑄造業在宋代的發展規模,但由於缺乏宋代鑄造業的史料,不敢輕下定論。

    他表示,隨著佛山生産鐵鍋所用的泥模越來越多。經考古探測,目前佛山老城區地下70%都有泥模遺址,在祖廟的下面全是鐵鍋泥模遺址,在祖廟的旁邊還有一處反映佛山鑄造業的“泥模崗”遺址。

    沉睡海底八百年餘年的古沉船“南海Ⅰ號”在2007年底終於衝破黑暗重見天日。水下考古人員在前期的水下探摸中,除發現了讓人關注的精美的瓷器、貴重的金器等外,還發現了大量疊在一起的鐵鍋。“"南海Ⅰ號"上出水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和鐵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館作《中國水下考古二十年》講座時稱。

    “南海Ⅰ號”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鐵鍋出現?而這些鐵鍋又是産自何方呢?有不少專家推斷,南宋時期廣東佛山的鐵器生産有相當的規模,因此“南海Ⅰ號”出水的這些鐵鍋生産地為佛山的可能性最大。那麼,南宋時期佛山的鑄造到底規模和水平如何?有沒有那麼大的生産能力呢?近日,記者就該鐵鍋採訪佛山市博物館歷史研究部主任朱培建先生。王廣永、李靖

責編:何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