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佛山一工地挖出400年女屍 墓主衣物殘留金絲(圖)

 

CCTV.com  2008年01月25日 07:35  來源:大洋網  

  

  該古墓修于明清時期,據今約400年,棺木考究,墓主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性,衣物上殘留金絲線,身份非一般百姓。(圖片來自:東方IC)

  佛山市三水一建築工地在施工過程中突然發現一座“神秘”古墓,後經廣東省相關專家現場勘查後搶救性挖掘。2008年1月22日記者獲悉,經初步鑒定,該古墓為明清時期,墓主屍骨由廣東省藥學院帶走作進一步鑒定和處理。

  建築工地驚現古墓

  古墓所在工地位於佛山市三水西南新華路與環城路交界處,現在是佛山市三水中醫院的施工工地(即舊人民醫院院址)內。1月13日上午,工人在進行挖掘工作時,無意發現了兩塊木棺槨蓋板,佛山市三水中醫院有關負責人立刻製止了工地施工,向公安及文物部門報告,並對現場進行保護。接到報告後,公安部門對古墓周邊的工地進行封鎖,文物部門立刻上報省市職能部門,對該區域進行勘察發掘。

  據工人李師傅介紹,該長方形雙層棺木呈東北、西南方向,位於地面一米之下。其外面一層厚約5厘米互相契合的黃色木板頂部部分脫離,裏面一層顏色黝黑,兩層間隙中有黑色液體和網狀纖維。“當時鏟車都無法挖掘,後動用電鑽才穿透。”施工方項目工程師毛為華告訴記者,覆蓋著的這層灰色石板就像自然界的中風化岩,硬度很大,應該是手工製作。

  墓主為明清大戶之家

  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接報後趕到現場,並請廣東省裏考古專家前來鑒定,確定是原地保護還是由專業施工隊和專家進行搶救性挖掘。

  1月15日,廣東省考古隊進駐場地進行為期5天的勘查。19日上午,廣東省考古隊對墓葬進行挖掘,在廣東省考古研究所朱非素教授和省藥學院張文光副教授現場指導下,先對包裹著棺木的堅硬夯土一層層切割,整體將外層槨抬起。當天中午12時,棺木被打開,裏面一具明代女屍在時隔400多年後重見天日,墓內除墓主的骨架外,僅剩下墓主梳理整齊的頭髮、木質髮簪和衣物上殘留的金絲線,並無陪葬品,專家分析這與明代“厚養薄葬”習俗有關。此外,在內棺底部還發現有木炭鋪底,這對屍體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專家分析,根據牙齒的磨損程度及其它一些骨骼特徵,專家們推測墓主是一個30歲左右的女性,身高1.56米左右。從墓葬結構和穿戴來看,墓主應是當時的大戶之家。

  據朱非素教授介紹,此類墓葬在珠三角地區還是比較少見,她曾于1986年在佛山市三水西南鄧坑發現類似墓葬,但不如此墓保存完好,東莞在2003年也曾發現類似墓葬。該墓對於研究當地歷史和文物保護的宣傳很有意義。目前,棺木在三水區博物館保管,墓主屍骨由省藥學院作進一步鑒定處理,施工現場也已恢復施工。

  相關鏈結

  古墓特點:其墓室和棺材很厚實,這在明清古墓的挖掘中比較少見。共分為三層,最外面那層物質是沙、石灰和糯米漿混合而成的灰沙層,合成後經過層層夯打築成堅實的外槨;第二層為木制棺槨,木棺槨和內棺都是採用隼鉚結構製作而成,工藝十分精巧,與1986年三水西南高豐鄧坑的墓葬明代夫妻合葬墓類似。

  古屍處理:目前廣東藥學院對古屍的處理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用特殊的藥水進行防腐消毒,二是對古屍進行脫脂脫水處理,三是用硅橡膠單體置換古屍內的脫水劑,讓硅橡膠單體滲入古屍體內,取代裏面的肌體,這樣就能完好保存古屍原貌。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