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旅遊 > 正文

魯菜:傳續久遠的飲食文化

CCTV.com  2008年01月21日 15:52  來源:  

  烹調總是與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世俗社會中的飲食男女,常常在不經意間觸及到遙遠的文明。當我們試圖經由珍饈逆時光的河流而上時,魯菜便可帶我們到達最遙遠的深處。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齊魯同樣造就了古老的飲食文化。在幾大菜係中,魯菜經歷了最為漫長的悠悠歲月。在諸多的菜品中,黃河鯉魚是魯菜滄桑的見證者之一。今天,“糖醋黃河鯉魚”依舊是魯菜中的傳統名菜。廚師在製作時,先將魚身割上刀紋,外裹芡糊,下油炸後,頭尾翹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製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菜香味撲鼻,外脆裏嫩。依據傳説,“糖醋黃河鯉魚”最早始於黃河重鎮──洛口鎮。黃河鯉魚生長在黃河深水處,頭尾金黃,全身鱗亮,肉質肥嫩,成為魯菜經典之作中的主料。事實上,黃河鯉魚背後的文化亦值得細細咀嚼品味。《詩經》中有食用黃河鯉魚的記載:“豈食其魚,必河之鯉”(你們這些闊人,為什麼一定要吃黃河的鯉魚呢)。這句話以平民百姓的視角抱怨了當時達官貴人的生活,但是食鯉魚的風俗卻一直留傳後世。據傳孔子得子後,魯昭公送鯉魚作為賀禮,孔子遂為其子取名為孔鯉。及至今天,“糖醋黃河鯉魚”依舊是魯菜中的佼佼者。

  對魯菜産生深刻影響的不只是流淌了幾千年的黃河,被杜甫譽為“齊魯青未了”的泰山、有“天下第一家”之稱的孔府以及煙波浩渺的渤海、黃海,其歷史地理的韻味都被烹調妙手融入到了魯菜之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現實的自然風物決定著不同山水間的人們的口味。

  具體而言,魯菜菜係由濟南菜、膠東菜以及雍容華貴的孔府菜構成,每一流派都被打上當地風物民俗的烙印。

  由於臨海,膠東菜承襲了海濱先民食魚的習俗。烹制海鮮,口味以鮮奪人,偏于清淡,少用作料提味。在目前已知的典籍中,《黃帝內經》較早對此進行了描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伴隨歲月變遷以及勤勞樸實民眾的摸索探尋,膠東菜在烹制海鮮上,便有了獨到之處,用料廣泛,風味繁複微妙。一條偏口魚,可以被烹制出“爆魚肝丁”、“糟熘魚片”、“糖醋魚塊”、“焦熘魚條”、“芥菜魚卷”、“魚包三仔”、“瓤八寶魚”等上百品種。明清之際,大批膠東廚師享譽京華,各處開業,遂使膠東風味傳遍天下。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風東漸,膠東菜逐漸融入了西餐技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深入到了味覺之中:雪麗大蟹,用6隻熟大蟹後腿,造型為一隻完整的大蟹,沾雪麗糊油炸,形色美觀,味道鮮美;三彩大蝦,將麵包片和大蝦片用蛋糊粘在一起,分別撒上火腿末、冬菇末、菠菜末下油炸成,顯紅、黑、綠三色,故稱“三彩大蝦”……

  濟南菜品講究清香、鮮嫩、味純,“一菜一味,百菜不重”。這與濟南的地理及文化秉性密切關聯。濟南自金、元以後便設為省治,濟南的烹飪大師們利用豐富的資源,繼承傳統技藝,博採眾長,把來自福山、濟寧、曲阜的烹調技藝融為一體。濟南菜取料廣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菜蔬。此外,相隔不遠的泰山風味也飄溢到此處。在泰山附近,由於多建寺廟,僧道絡繹不絕,香火盛隆,因此色調淡雅、口味滑嫩的素菜頗受青睞。繼承了古代做羹的傳統,博采了眾地所長,善於用湯成為濟南菜的一個顯著特色。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歲月滄桑,時光流轉。經過歷史的淘汰,孔府菜由於孔府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來。孔府菜的製作,精益求精,始終保持傳統風味,尤以燒、炒、煨、炸、扒見長,製作過程複雜,口味講究清淡鮮嫩、原汁原味。明清之際,孔府菜進入宮廷並逐漸成為禦膳主體。孔子有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歷代作為飲食名言相傳。其後人在飲食方面較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經過千萬廚役的勞動,終於使孔府菜別具一格,並在餐飲業獲得了相當的地位。

  不論是濟南菜、孔府菜還是膠東菜,由於都植根于齊魯大地上,體現著自古以來山東人豪放好客的風格,烹制講究豐滿實惠。在今天,講究精美與實惠的傳統名菜“母子會”,主料係肥嫩的當年母雞,用“扒”之法使之脫骨酥軟,擺入盤中,再將8至10個雞蛋煮熟去皮,過油入味,擺在扒雞周圍,將配有筍片、木耳、青豆的湯汁澆淋其上。此菜足有3斤重,梁山好漢的江湖豪情凸顯得淋漓盡致。

責編:李紅立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