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民俗 > 正文

讓傳統節日溫潤民族精神

 

CCTV.com  2008年01月17日 16: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提案回放:2005年全國“兩會”,李漢秋委員和梁燕君委員首次提出傳統節日放假的建議,“看似事小,實則事大。因為和13億中國人都密切相關”。

  2006年全國“兩會”,李漢秋委員再次提出讓傳統節日溫潤民族精神的建議,“長期以來,我國法定節日與傳統節日分立。辦好這些傳統節日,對於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以及蘊涵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是今天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和基礎”。

  煙花爆竹,傳統廟會……近幾年來,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濃厚了。然而,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的代表,不少老年委員認為,春節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馮驥才:

  春節假期首日應調整到除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近年來一直為我國民間文化保護奔走呼號。傳統節日作為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也走進了馮驥才的視野。

  春節是中國人最大的節日。在農耕社會,人類生産、生活的節奏與大自然的節律是和諧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節:舊的一年去了,新一輪生活開始。這時候,人們對生活充滿熱望。因此,民俗學家説,年文化的主題是團圓和期盼。

  每年臨近春節,馮驥才都要去車站看一看,看到回家的人流,他總是很感動。“春運、農民工潮其實是個特別讓人感動的文化現象。人們仍盼著過年,人們沒有忘記過年。無論多遠,都要趕回家過年,可見,年,仍能體現民族凝聚力的強大動力。”馮驥才説。

  按照傳統習俗,春節最重要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忙活,為節日做準備,吃團圓飯,才有節日氣氛。然而,現在春節期間的假期是農曆一月初一至初七,臘月三十不放假。“人們肯定沒心思在單位呆了,卻也沒法安心做過年準備。春節後過了初五,該拜的年拜過了,後兩天基本上是‘垃圾時間’,沒什麼內容,把過年的快樂給‘悶’下去了。假期前調一天,增加一個‘黃金日’,減少一個‘垃圾日’,才與人們對過年的期待合拍。”馮驥才説,“保護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傳統的規律,保護才有效果。”

  舒乙:

  廟會應更體現年文化特點

  春節長假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舒乙,特地去北京有名的廠甸廟會走了一遭。“過年的氣氛還是有的,只是形式上還應該恢復傳統,增加文化含量,而且安全存在隱患,不容忽視。”

  在舒乙的記憶中,北京廠甸廟會很有特點,兩人高的冰糖葫蘆、書籍、古玩……各種好玩的東西應有盡有。然而,當他去年春節到廠甸廟會時,著實嚇了一跳:1.4公里的街道,日人流量達幾十萬。“擠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你站在附近的高樓上往那下看,肯定看不著地,完全沒有空隙。可見人們對於年文化的需求度高,但是廟會形式較單一,每隔兩三米就有一個煙熏火燎賣肉串的,年文化特點的形式還有待加強。”“最主要的是,廠甸廟會是把街道直接圍起來的,四週都是小衚同,存在安全隱患。一旦發生事故,那麼多的人根本無處逃生。”舒乙説,“廠甸廟會是惟一不收門票、不在園內舉行的廟會,可能人相對較多。但是這種安全隱患一旦發生,後果將不堪設想。”

  舒乙説,雖然廠甸廟會是歷史比較長的廟會,但是,相對廟會地點,廟會的內容更加重要。因此,他建議廠甸廟會易地舉行,且廟會內容應更體現年文化特點。

  傳統節日意義深遠

  傳統節日的意義不單是節日本身,馮驥才説,最深刻的文化是潛藏于一個民族個性裏的文化,在過節的時候,這種存在於民族個性裏的文化就非常容易表現出來。

  他認為,傳統節日中還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過節的時候,人們會情不自禁地用紅顏色來烘托節日氣氛,看到紅顏色就特別高興。在中國人眼裏,紅色代表著喜慶、吉祥,這正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傳統。在傳統的節日裏還有很多禁忌。比如儘量不説喪氣的話,更多的是祝福。這樣潛在的産生了我們民族獨有的心理,都是深層的,我們未必自覺,但從文化學、民族學的角度看,對民族文化特別重要。

  對於傳統節日的意義,李漢秋委員認為,首先,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和諧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利用的巨大文化資源。其次,傳統節日最容易喚起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的親和力。

  給傳統節日提供載體

  在傳統的春節裏,人們貼年畫、挂燈籠、貼窗花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娛樂方式、興趣點分散了,傳統的載體紛紛失去了魅力。

  馮驥才説,對傳統節日,政府也有保護義務。當然,只有“申遺”不行,關鍵是得讓人們認真過、過得好。沒人愛過的年,即使“申遺”也沒用,關鍵是發掘和保護傳統節日蘊含的傳統文化。很多傳統的習俗、禮儀,能給人們帶來精神寄託的儀式,全部都消失了。這些是造成傳統節日裏節日氣氛不濃厚的主要原因。

  “保護傳統節日的關鍵在於給傳統節日提供新的載體。”馮驥才舉例説,比如,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這是因為“春晚”符合過年的幾個需求:一是適於全家圍坐在一起看,過年講求團圓;二是可以熬過午夜12點,即傳統所講的“守歲”;三是內容以歡樂為主。

  “只要重視和用心,不少傳統節日的載體可以被創造出來。”馮驥才説,比如天津剪紙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現代人需求。“聚寶盆”剪得很小,往衣櫃上一貼,就有年意了。還有拇指蓋兒大的小福字,貼在哪兒呢?貼在電腦上,小小的往那裏一貼,心裏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所以只要動動腦子,新載體不難找到。

  舒乙也認為,傳統節日的形式應該有創新,應該有專門人員去研究,增加傳統節日的吸引力,讓更多的人參與,這才是保護傳統節日的最好做法。

  委員過節感受

  陳鐸:在海外過春節

  由於工作需要,今年春節,陳鐸委員是在海外度過的。“海外華人過年味道很濃”,陳鐸説,“因此,雖然在海外,也有過年的感覺。”

  説到對於傳統節日的看法,陳鐸説,“還是比較懷念以前的老傳統。現在鞭炮解禁了,我就聽到火災的大量報道,放鞭炮還是要適度。這主要還是因為現在過節形式有限所致,古時的節日裏,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放鞭炮只是形式之一。”

  韓美林:節日沒有文化很可怕

  每年春節,對於韓美林委員來説,最滿足的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孩子都在身邊,大家一起懷懷舊,講講今後的打算。”韓美林説。

  然而,讓韓美林不滿的是,現在過節缺少文化,不少節日的內容被簡單化了,春節就是吃餃子,端午節就是吃粽子,中秋節就是吃月餅。這些傳統節日甚至簡化成了人們交際、互相拜訪的日子,與傳統節日的本義相去甚遠。

責編:戴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