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傣族的水文化

 

CCTV.com  2007年12月29日 14:57  來源:CCTV.com  
專題:《同飲一江水》

  一、前 言

  中國傣族人口總數110萬,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大多數集中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臨滄地區。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被視作一種聖潔的物質。水與傣族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與水息息相關,並被視為民族傳統的水文化。傣族作為一個注重人社會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的民族, 水在其社會中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元素,同時還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産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人與自然的和諧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水環境也同樣受到威脅,這其中很多不良後果都與人類的行為有直接關係,都有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因此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審視自身的行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重新認識社會中有利於自然環境的傳統,這種要素事實上在不同的社會中都存在著,作為一種有利於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資本,應當在當代發展中得到升值,而不是喪失。

  在傣族社會中,傳統的水文化是保持傣族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因素;本文將探討水與傣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及發展中的關係,以期加深對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民族傳統的水文化的價值的認識。

  二、傣族的水文化

  1、傣族的水觀念

  水是維繫生命的基本物質,離開了水,任何生命都不能存在,可以説水是生命之本。作為一個崇尚水的民族,傣族“愛水”、“敬水”,他們對水始終都懷有一份極為真摯、深刻及特殊的感情。在中國,由於傣族和水有一種特殊的關係,並且傣族擁有一種生動的水文化,因此,絕大多數傣族通常都被其他民族生動地稱為“水傣”。

  根據傣族人類起源的傳説,他們認為天空和大地都起源於水。據説在幾億年以前,在整個宇宙間沒有天空和大地之分,沒有生命的存在,除了處於一種渾沌的狀態外,有的僅僅只是空氣、水和霧的存在。在一億年前後,水、空氣和霧相混合造就了人類最早的祖先──帕亞英。當帕亞英正在宇宙中翱翔的時候,剛好發現水和空氣的存在,因此他就用水、空氣和自身的排泄物做了一個大球,這樣地球就被創造出來了。在他完成了創造地球的這項偉大事業之後,他又用水和空氣創造了地球的天空和大地。在這一切都完成以後,他決定創造生命,於是便用水和泥土創造了兩尊神,一尊是男性,而另一尊則是女性。此後,這兩尊神便用水和泥土創造了三千個人,以及動物和植物等等。從此以後,這三千個由水和泥土構成的人類祖先不斷地繁衍開來。從這個傳説中我們可以看到,傣族不僅相信天空和大地來源於水,而且認為人類生命的一半也是由水創造的。因此,他們認為水是無比偉大和聖潔的。傣族把土地叫做“喃嶺(Namling)”,在傣語裏“喃(Nam)”的意思就是水,“嶺(ling)”的意思即土地。表明傣族把水和土地聯絡在了一起,把水看作是土地的一部分,理解了這一點對於了解傣族精神世界中關於水與地球起源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是萬物有靈論,他們認為宇宙裏的每種事物都有靈魂。太陽、月亮、星星、土地、動物、植物、石頭以及其它物體都擁有不同的靈魂,因此,奔流不息的水也擁有自己的生命和靈魂。水是一種具有生命的聖潔物質。人們熱愛水、崇拜水,主要是為了讓水給他們帶來好運,同時也是為了在遇到傷害的時候獲得保護。今天我們仍能在傣族社會裏看到許多關於崇拜水的活動以及與水有關的祭祀。當一個新生命誕生的時候,人們會用潔凈的清水給這個嬰兒行洗禮。而當某個人死了,人們也會用潔凈的清水去擦洗他的屍體。這包含傣族信仰人是來源於水,並且最後也將回歸到水的哲理。傳統意義上,傣族在挖井飲水的時候,作為對水的崇拜,他們經常建蓋一座漂亮的房子去覆蓋水井。這些房子有的像佛塔,有的則像民居一樣,表明了出於對水的崇拜,在傣族村寨中的水井所在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一次,筆者在一個傣族村寨進行考察時,一位老人曾對筆者説,因為水井裏有神,所以我們必須為他蓋一座好房子,只有這樣(在他的保祐下)井裏的水才會又滿又甜。基於這樣的理念,傣族社會裏關於水井與井神的習俗也就形成了,例如婦女是不能在水井邊進行洗浴的;而且每年人們都必須對井神進行祭祀。

  傣族認為水神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好運,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傣族主要聚居在平壩地區,周圍常常伴有許多的河流及支流。河水引發的災難給當地居民和稻田帶來了極大的損害。因此,傣族相信有神明居住在河裏;並且如果神不高興的時候,他就會發怒,對人類做出懲罰,對環境造成毀壞。由此,傣族每年都要河神進行祭祀。在每年二月,每個村寨都會在附近的河邊舉行祭祀河神的典禮。在這一天,所有的村民將聚集在河堤上,由村裏的長者把金、銀飾物以及食物、衣服等祭品放到河裏,希望以此來取悅河神,得到神的恩惠,賜予人們充裕的水源以進行稻作生産;避免災難的降臨。

  在公元十三世紀後,傣族信仰了佛教,因此在其水文化中也逐漸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因子。在佛教活動中,傣族把水當作聖物。在佛寺裏,我們能看到傣族每天都把潔凈的水當作祭品來供奉,人們在唸經時也要一邊念一邊用一個小壺滴水,重大的佛教祭祀活動中,最後的儀式是滴水儀式。在過新年期間(4月13─15日),最重要的慶祝活動被稱為“浴佛”,人們用清水給佛像沐浴。在此期間,人們用清水彼此潑灑,以表達相互間的祝福。因此,傣歷的新年也被其它民族形象地稱為“潑水節”。

  2、水與傣族的居住

  在傣族的歷史上,由於戰亂頻繁、自然災害以及為找尋更富饒、更肥沃的土地而引發過頻繁的遷徙。為了找尋具有豐富水源的土地,傣族的遷徙活動往往都沿著大江大河而進行,這是傣族歷史上遷徙的一個重要特徵。有許多傣族的歷史傳説講述了當人們想要遷徙的時候,他們總是沿著大河去尋找和開拓新的沃土。他們相信如果一塊土地有水,那麼人類就有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機會。因此,我們能夠看到傣族主要集中分佈在湄公河、紅河、怒江等大河的河段及三角洲地區。傣族今天的分佈狀況是歷史遷徙的結果,這種遷徙的結果對傣族的水觀念和社會生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傣族諺語説道,“沒有一條河流,你不能建立一個國家;沒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腳,你就不能建一個村寨。”鋻於此,當傣族建立一個新的村寨時,傣族選中的最理想的居住地就是背靠群山,前臨一片平坦土地或山腳的地方。這樣,清水能夠從山裏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村寨附近平坦肥沃的土地對於稻田耕作是相當適宜的,從河裏獲得灌溉用水也十分便利。今天,我們到傣族地區通常都能看到許多村寨坐落于山腳和平壩之間,“背靠青山、面對平壩”是傣族人建村寨的最佳選擇,背靠青山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水資源,面對平壩則易於水稻的耕作。與此同時,如果人們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來建立村寨,如近些年來可利用的土地已變得日益減少了,人們一定會選擇河流附近的地方居住。傣族擇居時對水的依賴,是其民族精神中一種延續了數千年的內在思想觀念的體現。

  3、水與社會生活

  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可分為飲用、烹飪、洗滌、沐浴以及祭祀,這對任何民族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同民族對水的使用有著不同的習俗。傣族人民對水的使用是同日常生活、社會活動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因此在許多方面和其他民族不一樣的。

  傣族水文化的一些典型特點可以概述如下:在傳統社會中,人們通過不同渠道來獲取用於飲用、烹飪和洗滌的水。每個村寨通常都有一至兩口專作取用飲水的井。直到今天,儘管許多村寨已經建立了自來水系統,但大多數村民仍習慣從井裏取水。這是因為村民們相信源於大森林的井水比人工的自來水要潔凈得多,味道要好。而河水則多被作為洗滌和沐浴之用。

  在傣族地區,在位於路邊或村旁小徑的小木棚裏常常能夠發現盛滿清水的陶罐及喝水用的杯子,這是村民們為過路人口渴時所準備的。這一習俗在傣族地區已延續了數百年,並且已成為了傣族典型的民族特徵。這是傣族人民施恩行善的一種表現,其目的是為了和其他民族一起分享這種美好的祝福。因此,傣族人民用水來表達施恩行善的做法,是與其水觀念也是密不可分的。

  傣族通常被別的民族稱為“水傣”。原因之一就在於傣族比居住在其周圍的其他民族更喜歡沐浴。通常情況下,他們每天都會洗一次澡,有些人甚至一天洗上兩到三次。每天勞作結束後,傣族們會到河堤邊洗澡。根據傣族的風俗,男人們在河的上遊洗澡,而女人們則只能在河的下游洗浴,這是人們一天中最為快樂的時光。河面上映射著燦爛的陽光,河裏碧波盪漾,人們一邊洗浴、一邊嬉戲,相互潑灑著水花,不時地還會唱起優美的民歌。泡在水裏,人們洗去了辛勞一天之後的疲憊,盡情地享受著的悠閒的時光。與此同時,這個時候也是人們傳播新聞,促進相互間的緊密聯絡的最佳時機。

  傣族的新年也被稱為“水節”,或者被其他民族稱作“潑水節”。在新年這一天,因為水在傣族的心目中被視為一種聖潔的物體,因此,人們彼此都會用橄欖枝沾水灑向對方,藉以表達相互間的祝福。在灑水祝福的儀式結束後,人們在一天中都將沉醉於互相潑水嘻戲的歡樂中。

  上述事例表明,水在傣族社會生活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於傣族而言,水的重要性不僅僅局限于日常之用,其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於它對整個傣族的社會傳統、價值觀念都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4、水與傳統農業

  在傳統的傣族社會裏,稻米種植是農業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今天,絕大多數傣族仍在種植水稻。傣族的這種農業體系數千年來一直依賴於高效的水利灌溉系統。如果沒有水源,是根本不可能進行農業生産的。例如,當秧苗插入稻田時候,就需要用到水;在種植和移植的過程中,秧苗鑿壯成長,而在此期間人們需要多次更換田裏的水。

  稻作農業的灌溉體系是由多條自然河流及其支流所構成的,同時還包括一些人工溝渠。在傣族社會裏,灌溉系統的管理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在過去每個村寨都有一名專職的管理者(水官)來管理灌溉系統的運作,負責水的調配。根據傣族的歷史文獻記載這一制度曾延續了數百年之久。例如,景洪地區100多年前就已經開鑿了12條人工溝渠,並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體系。50年前,12位官員曾受當地王國國王的指派去管理這12條溝渠。每年春耕之前,村民們都會被組織起來修補這些溝渠。在水渠修好後,將舉行一個慶典儀式來祭祀水神並檢查溝渠的修繕狀況。水官的職責是把祭神用的一條滿載肉、米、酒及其它物品的竹筏放到溝渠裏,人們跟著這條竹筏向下游行進。在整個過程中竹筏如果在中途停止了,則預示著村民們將不得不重新修補這條溝渠(因為竹筏停止,表示水神對這次祭祀活動不滿意)。檢查結束後,人們將在佛寺裏或佛塔旁舉行一個慶典儀式,以表達對水神的崇敬、感激之情。

  由於關係到農業生産,因此,水源調配在傣族社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在農耕生産開始之前,村裏的水官將分配灌溉用水,每戶家庭所分到的灌溉用水的份額取決於其家中所擁有的稻田數及人口數。

  5、水資源的保護

  在生産生活中,傣族人民強烈地意識到水是維繫生命的基本要素。因此,他們知道保護水資源對於維護他們的生活是多麼的重要。他們熱愛水、崇拜水,並且不遺餘力地保護著水資源,這是可以通過傣族社會的許多典型事例來證明的。

  傣族通常喜歡沿著河堤和壩區居住。前面也曾經提到過傣族喜歡選擇山腳地帶來興建村寨。50年前,有大片的森林因被當地居民認為是歸屬於山神所管轄的地區或地方行政區“動”時,而得到了完好地保護。這類森林便是人們通常所説的“龍林”, “龍林”一詞在傣語裏就是“神林”的意思。每個傣族村寨都有受到保護的“龍林”。例如,大約在40年前,西雙版納轄區內的“龍林”覆蓋了整個地區5%的面積。因此,直到今天這一地區自然保留的植被區域仍達30%左右。“龍林”在傣族地區已存在了數百年,“龍林”裏沒有任何樹木被砍伐,果實被採摘,也沒有狩獵和放牧行為的發生。這塊聖地裏的土地、植物和動物都不受侵犯。表面上,人們是為神在保護這些森林;而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則在於傳統的水文化使得人們意識到只有保護好森林,才能更好地維繫水源。因此,大片的“龍林”得到了保護。作為水源林,“龍林”數百年來一直維護著當地的生態環境。

  絕大多數傣族地區都地處熱帶,“龍林”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水資源。1958年以前,傣族人民僅僅依靠河流及溝渠的供水就能滿足生産需要,實施農業灌溉,當地並不需要修築任何的水庫來蓄水。生産中所需要的灌溉用水全都來源於自然。在景洪地區,當地最大的神山被稱為“龍南”山。該山方圓萬頃,當地的主要河流,特別是擔負著當地50%以上農田灌溉用水的河流都發源於此山。過去,每個村寨都保護本村的“龍林”,因此,森林裏流淌出的水完全能夠滿足村寨的需求,由於擁有很好的森林涵蓋,一年四季水井裏都能保持充裕的水源。

  數百年來,傣族地區都種植一種名為“黑心樹”的樹木。這是一種既能保護水源,又能提供燃料的樹,被傣家人種植于房前屋後、道路兩邊,它的生長週期很短,其枝幹每隔一至兩年就能被砍伐作燃料,一個家庭只需要種植十余棵就可以滿足燒柴需要。今天,我們仍能看到許多家庭都種有這種樹。人們砍伐黑心樹作燃料,以代替從“龍林”中砍樹,這種做法對保護森林是相當有好處的,它集中體現了傣族人民愛護森林、珍惜水資源的可貴思想,並且和傣族傳統的水文化緊密相連。

  三、水文化的變遷

  1、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遷

  在上世紀50年代初,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傣族地區迎來了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革。一系列社會改革也隨之開始,改革在廢除了原有的封建政治體制後,建立了一套與全國相一致的新的政治體系。從那時起,傣族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均遵從於中央政府政策、計劃。改變現實物質世界的現代工業、灌溉系統以及通訊體系也在當地隨之興起。

  隨著傣族地區社會改革的結束,全國性的種種體制性的變化及中央政府制定的發展計劃、甚至歷次政治運動都對當地産生了深遠的影響。1958年,中國掀起了遍及全國的“大躍進”運動,這股浪潮也波及到了邊境地區。“大躍進”期間,為響應政府的號召,當地居民砍伐大片的森林以種植農作物,使得許多地區保護了數千年的神山遭到了破壞。在西雙版納這個傣族主要聚居的地區,20世紀50年代初期,森林覆蓋率曾佔到了該地區土地面積的70%,而到了80年代,這一數字則減少到了30%。

  如果把前面所提到的“大躍進運動”算作是毀壞森林的第一個原因的話,那麼20世紀60年代從內地遷徙人口去開發邊疆地區的浪潮則是造成毀壞森林的第二個原因。這個時期有超過10萬以上的人口遷徙到了傣族地區。為了發展農業生産以及實現某些經濟目的,森林遭到了大面積的開發。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橡膠、茶葉、甘蔗等經濟作物得到了廣泛種植,尤其在平壩地區森林更是被隨之而來的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所取代。近些年來,不但國營農場廣泛種植橡膠、茶葉和甘蔗,就是當地的農戶也在大量地種植這些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的森林,尤其是特別是原先靠近村寨旁的水源林遭到了大肆地開發。而與此同時,傣族地區也成為了僅次於海南省的全國第二大橡膠種植地。(1)經濟作物産業使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效益,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為經濟的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世紀60年代以後,為了改進灌溉體系,在傣族地區興建了許多水庫。水庫的興建有利於農業的發展,但是在修建水庫的過程中,大片的森林遭到砍伐。一些例子錶明當水庫修好以後,庫區周圍所有森林植被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隨著林區面積的大幅減小,水源也日漸枯竭;人們為了解決用水問題,又不得不修建更多的水庫,由此而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

  上面分析的是影響環境變化的主要因素。傣族地區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森林遭到破壞。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了水資源的變化。過去,當地居民的灌溉及日常用水主要依靠豐富的森林植被供給。而近幾年,人們已不得不更多地依靠人工取水工程來獲取水源了。當然,我們應該看到上面所提到的大多數國家項目,作為基礎工程而言,它們既是國家經濟計劃統籌安排的要求,同時也是當地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例如水庫的修建、經濟作物的發展計劃和自然保護區項目建設等方面都使得當地人民受益。但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往往受到忽視,甚至直到20世紀80年代也是如此,在建設項目中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遠遠不夠,很多地區水源的嚴重污染都是當地工業生産造成的。

  2、政治變革對傣族傳統水文化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初,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取代了傣族社會舊有的封建制度,從此以後,傣族地區被納入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範圍,隨後的社會變化、尤其是歷次政治運動對傣族文化傳統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許多與水相關的傳統習俗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傳統的灌溉管理系統發生了變化。正如前面所談到的那樣,在傣族封建社會的灌溉管理體系裏,通常擁有熟知地方條規和風俗習慣的專職管理者。但隨著新的政治體制的建立,傳統的灌溉管理系統已為當地政府的相關下屬部門所取代,灌溉系統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已由政府所掌控。各級水利局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已經在地區(州)和縣一級的行政區劃所設立;而在鄉、鎮(區)和村一級的行政單位則建立了水管站;來自這些機構的專職人員負責對水資源的管理。

  其次,大量與水相聯絡的傳統文化消失了。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神聖的“龍林”體系及村寨生態環境的變化。前面所提到的在傣族傳統社會裏,大片的森林被當作神林來保護,村寨的生態環境也受到傳統條規和習俗的保護。但到了後來,特別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絕大多數的傳統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一方面,人們大面積地砍伐森林以進行農業耕作、橡膠生産和其它經濟活動;另一方面,與神林相關的傳統文化觀念則被當作“迷信”,人們被迫改變自己的信仰,大部分保護得很好的“龍林”遭到了破壞。近些年來,傣族地區的橡膠種植園發展迅速,包括“龍林”在內越來越多的森林被砍伐。現在,隨著林區面積的逐漸縮小和水源的日漸匱乏,一些傣族村寨甚至連人畜飲水都很缺乏,為了尋找新的水源,他們不得不向新的地方遷徙。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環境保護問題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傣族地區開展了森林保護和植樹造林活動。越來越多的森林被納入自然保護區的範圍,木材的砍伐受到了國家的嚴格控制。尤其是最近幾年,砍伐森林的行為已被政府明令禁止。與此同時,國家還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當地的森林植被又重新得到有效的恢復。到目前為止,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0%上升到了60%以上,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當地的水資源環境。

  3、水文化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後期,整個傣族地區紛紛修建了人工灌溉系統。溝渠、水庫和堤壩構成的新的灌溉體系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灌溉系統。在有效地改善灌溉條件的同時,新的灌溉體系在防洪抗旱等方面也凸現出了積極作用。西雙版納地區修建了150座水庫,使得每年有4萬英畝的農田得到灌溉。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水文化的許多方面也開始發生變化。近幾年,許多傣族村寨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基本使用自來水,這對過去花費大量時間及勞力從井裏取水的傳統習俗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水井文化發生了變遷,水井和人類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也逐漸消失了。過去,在傳統傣族社會裏,在河裏洗澡既是一項重要的個人活動,同時也被看作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而今天,由於自來水的廣泛使用以及河流的污染,已經很少有人會到河裏洗澡了,使人們的日常社會接觸大大減少。儘管發生了這些變化,在傣族社會裏人們依然把水當作“聖物”,他們崇拜它、熱愛它、敬仰它,在歡慶節日、進行宗教活動和日常生活中仍用水來表達祝福,以潑水來互致祝福依然是傣族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活動。

  4、當前面臨的水問題

  大多數的傣族地區都地處熱帶,過去在自然植被的覆蓋下,這些地區都有豐富的水源,完全能滿足從們的需要。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長、森林植被日漸破壞、經濟作物的發展以及工業項目的興建,導致水資源也發生變化。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傣族地區也面臨許多與水有關的問題。

  首先是水污染。許多地方的河流和湖泊被工廠及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所污染。近些年來,隨著橡膠生産、造紙業、制糖業以及採礦業等工業項目的不斷發展,在給當地人民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一些地方,村民們過去常去洗澡的河流現在已出現了乾涸的現象。隨著污染的不斷加劇,傳統的社會生活已無法繼續進行。由於森林植被的破壞,許多河流的支流早已枯竭,導致了農業灌溉用水的嚴重不足。在有些村子,包括大動龍等相對邊遠的地區的很多村子,村民們甚至連日用水和飲用水都很缺乏。過去傣族人民通過兩種途徑,即從源於森林的水井和自然流淌的溪流中獲取潔凈水。但現在由於很多地區森林植被的破壞,這種傳統的取水途徑已很難進行,取而代之的是許多村寨修建了新的供水系統。近些年來,村民們紛紛投資修建水管系統把水從山裏引出來,但不幸的是由於水源的枯竭,很多村子連山裏也沒有足夠的水可引。因此,村民們又不得不重新開始挖井取水。

  2001年5月,筆者在傣族地區進行了專題調查,以當地的兩個村作為考察對象。下面所描述的就是水在這兩個村的現狀。

  上尹角村:思茅地區孟連縣的一個傣族村,全村共283人。數百年來村民們一直從事稻作農業生産。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村寨背靠大山,並且四週被原始森林所環繞,因此村裏獲取潔凈的水源是不成問題的。並且,得益於良好的森林植被,人們有充裕的水源作為日用及生産灌溉。源於森林的溪流也源源不斷地流進村裏。村子旁邊有一個龍潭,龍潭水是村民們灌溉農田、沐浴洗澡的主要來源。同時,龍潭也被村民們當作“聖湖”來看待。每年,村民們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來祭祀湖神。“龍林”和龍潭為村民的生産、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0世紀60年代以後,村子後面的森林遭到嚴重的毀壞,導致水源逐漸枯竭。現在,只能在雨季的時候才能看見山澗裏有水滲出,但流出的水已非常渾濁,根本不能喝了。今天,村民們主要依靠挖井來得到潔凈的水,但不幸的是由於森林的減少,有時甚至連井水都不能滿足日常所需了,日常用水的缺乏已成為困擾村民的一大難題。過去,龍潭作為維繫全村農田灌溉的基礎,對村裏農業的發展曾起過重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村裏在龍潭旁建了一個甘蔗加工廠,結果龍潭被加工廠排出的污水嚴重污染。從此以後,村民們再也不能到龍潭洗澡、游泳了,傳統的祭神儀式也隨之消失,村裏30%的農田灌溉面臨著缺水的困難。

  曼飛龍村:景洪縣大動龍鎮的一個村。由於當地坐落著具有800多年曆史的曼飛龍佛塔,因此使得這個村遠近聞名。曼飛龍佛塔坐落在村子後面的山上,現在已成為西雙版納地區的標誌。曼飛龍村共有760人。在農業方面,村民們主要從事稻作生産,全村共有60 英畝稻田。此外,有35,000棵橡膠樹的橡膠種植業也是村裏一項很重要的經濟産業。曼飛龍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前臨壩區、背靠群山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村寨背靠茂密的“龍林”,面對河流縱橫的平壩,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在錯誤政策的誘導下,為了種植橡膠和經濟作物,當地農民不惜損害生態環境而大肆砍伐“龍林”。尤其最近幾年,村民們為了經濟利益而對一些森林進行了持續的砍伐,使得村裏出現了缺水的嚴重現象。原先,村民們主要是從位於山腳和位於村旁低地的兩口井裏取水,但到了今天,情況已變得十分嚴重,山腳下的那口井已完全乾涸,再也不能使用了,現在村民們都集中使用剩下的那口井。為了改變水源供應日益惡化的狀況,人們想到了從森林裏引水。為此,五年前村民們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花費14萬元修建了一套水管系統。但由於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壞,即便從森林裏也只能獲取少量乾淨的水了。現在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環境的惡化,水源進一步地枯竭,甚至連渾濁的泥漿水也只能每週輸送兩次,這給村民的生産、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生活,村裏的一些家庭儘管住得很遠,但他們仍然不遺餘力地從村裏僅存的那口井裏取水。過去流經村旁,人們常常去洗澡、游泳和洗東西的那條小河早已受到了當地小橡膠加工廠的排放污染,河水根本不能使用了。現在,村民們只能用渾濁的水管水來洗澡和洗東西,日常用水的供應已成為曼飛龍村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一個個背靠青山、面對河流縱橫的平壩的村子面臨嚴重的生活用水危機,這不能不發人深思。

  四、水文化和持續發展

  1、水文化的現實價值

  在當代社會,我們面臨著一系列與水有關的問題。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環境的變遷,這些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水文化的變遷即是一個重要的表現。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在傣族的傳統社會,尤其是民族文化中,蘊涵了許多與水有關的文化因子。傣族人民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習慣以及他們在生産、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構成了其傳統的水文化。在長期以來的傳統社會裏,水文化指導並規範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數千年來,傣族人民一直清楚地認識到水是維繫人類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懂得水是生命之本的道理。他們熱愛水、崇拜水,保護水,把水看作是極其神聖的物質,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崇尚水的思想觀念,並把它融於民族精神中;他們發揚水文化,推崇水文化,並使之成為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由此,我們可以説傣族是一個極其崇尚水的民族。在傣族傳統社會裏,人們保護著大片的水源林,這樣做表面是為山神在保護森林,而實際上則是因為傣族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個道理具有清醒的認識,他們已意識到只有在保護好森林植被的同時,才能更好地維護豐富的水資源。因此,如果熱愛水、崇尚水的觀念喪失了,那麼與之相關的人類社會行為也將隨之改變,傳統的水文化也將面臨著瓦解和消失。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大部分“龍林”遭到嚴重破壞,環境發生了變遷,從而也導致了原先在傳統社會裏盛行的規範和習俗的消亡。發人深思的是為什麼保護了數百年的水源林會在這短短數十年之內就被毀壞了呢?除了政策的失誤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許多方面人們對傳統水文化的態度和認識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與水有關的傳統文化及相關知識極其淡漠,許多與水文化相關的傳統思想觀念已經消失。

  數千年來,水文化不僅僅是作為傳統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於傣族社會中的,同時它還作為一項規範維繫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水文化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人們懂得了熱愛水、珍惜水和保護水資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忽視水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的原因所在,只有從思想深處對水的價值有深刻的理解,在社會中形成規範,才能促使人們珍視水源。水的存在有一個相關的環境,即水環境,與社會、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水環境包括了水源、水的涵養方式(如森林、水域環境)、水的使用等等自然與社會的要素。水文化是促使人們對水的産生與存在過程、對水與人類存在的價值産生深刻的理解重要途徑。因此重新理解水文化的價值對不僅對於傣族地區、對其它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2、水文化與可持續發展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在我看來這不僅關係到自然環境問題,同時也涉及社會問題。尤其是地處熱帶和亞熱帶的大部分傣族地區,在很多情況下水能夠為人力所控制。例如,如果當地的森林植被保護完好,那麼人們既能享有足夠的水源,也能順利地防治災害。因此,我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傳統的水文化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過去,尤其是50年前,傣族地區有著極其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不僅歸功於當地的熱帶氣候,同時也應歸功於水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政治體制變革的影響,導致了水文化發生了變遷,水文化作為一筆重要的社會資本已經大量流失。可見人類社會的變革影響並制約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因此筆者認為水文化是水資源持續使用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傣族社會裏重新構建水文化的觀念體系已十分迫切:

  (1)重新倡導傳統的水文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水文化中包含了社會生活、民族習慣、原始宗教以及生産勞動等一系列重要內容,由這些內容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體系內的多個部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為突出的是現在傣族的年輕一代對於傳統的水文化已經越來越淡漠、水文化的傳承已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因此,當前對傣族傳統水文化進行研究,整理並總結水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著眼于對傣族年輕一代的教育,幫助當地人民進一步改善並提高“愛水”、“節水”的意識,在立足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傳統水文化中的許多重要部分現在已經消失了,但我們應當利用傳統水文化中的那些可能對現代社會産生積極影響的因素,使之與新思想、新觀念相結合,更好地服務於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新的水文化在包容傳統的社會生産實踐經驗、社會的文化習俗和傳統的水價值觀的同時,還應當結合現代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對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恢復傳統的水利系統。過去傣族人民擁有一套完備的水利系統來進行日用和灌溉。這套系統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隨著水庫、堤壩、溝渠、水管等人工水利設施的出現,傳統的水利系統便逐漸遭到了廢棄。今天,當人們越來越依賴現代水利設施時,一系列環境問題也隨之出現。因此,我才提出重新恢復傳統水利系統的想法,繼續發揮傳統體系的作用,使之為現代水利系統的有益補充。具體的做法包括:恢復對傳統水源林──龍林的保護。近幾年來,絕大多數的“龍林”遭到了砍伐或被作為它用(例如大片的“龍林”為經濟作物所替代),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源的枯竭。因此,重新設計和規劃“龍林”來防止水土流失已非常迫切。尤其是在村一級的行政單位,重新恢復傳統的供水系統對於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已十分必要。由於水源林能夠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因此過去為了經濟利益而被開發用作種植經濟作物的林地,現在應當退耕還林,村民們可以用傳統的方法對這些森林進行管理。村裏天然的水利系統將包括水源林、小水壩、溪流和水井等,村民們可以請專人幫他們管理這些設施。此外,堅持運用傳統方法對水利系統進行管理,恢復傳統的水文化習俗,也將有助於村民們重新樹立“節水”、“愛水”的觀念意識。應幫助當地村民重新規劃建設更為科學的村子內水源、水渠、水井系統,解決目前存在的水問題。

  (3)鼓勵村民們積極參與水利系統的管理。傳統水利系統向現代水利系統過渡,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對水利系統的管理從村民轉向了政府。同時與水利系統相關的森林、水庫、河流、溝渠和溪流等也一併歸於政府的管理,村民們不再擁有參與管理水利系統的權利,這在很大程度削弱了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傳統聯絡。例如,過去每個村都有一名專職的“水官”來管理水利系統,他們既管理河流、溝渠和溪流,同時也負責分派農田的灌溉用水。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政府在當地建立了水利管理部門,這一制度也隨之消失。由於水利部門的管理一般很難兼顧到村一級的行政單位,到了耕作季節分派灌溉用水時,由於有時地處上遊的村民可以獲得充足的水源,而地處下游的村民則缺乏足夠的水源,因此村民們常常會為此而産生矛盾和衝突。所以,現在非常有必要讓村民們重新參與對水利系統的管理,並且在適當的條件下還可借助傳統的管理方法。當然傳統的水利系統是不可能代替現代水利設施的,但是如果我們能把兩者的優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就能有效地改進水利系統的管理,進一步地推進傣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橡膠樹林也可以視為一種森林,但它對於水土保持的功能與天然森林是完全不同的。天然森林有涵養水的功能,而橡膠樹由於要産出膠水,不僅不能涵養水,相反要大量消耗水。橡膠樹的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等,使地處山腳的村子的地下水源也已受到污染。

  注:文中所用到的大部分資料數據均為作者1983年──2001年期間在傣族地區進行調查研究時所獲得。

  參考文獻

  江應梁 《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趙世林、伍瓊華《傣族文化志》,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

  朱德普 《傣族的原始崇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

  高立士《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

  《德宏年鑒》1999年版,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年

  西雙版納州統計局編《西雙版納統計年鑒》1983、1999

  鄭曉雲“社會中的傣族文化”,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本文在全球徵文中從1000余篇論文中入選于2001年8月在挪威召開的國際水歷史學會第二次大會,英文擴寫稿作為《水與文明》一章由IBT出版社2003年在美國、英國出版。西班牙文稿在巴西發表)

責編:王震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