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概況

──國內拍攝點之廣西壯族自治區

CCTV.com  2007年12月28日 14:13  來源:  
專題:《同飲一江水》

  建置沿革

  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統一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宋初,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元朝,設置“廣西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明朝,廣西是當時全國13個布政使司之一,稱廣西承宣佈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清朝,設廣西省。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1912~1936年曾一度遷到南寧。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解放初期設廣西省,省會在南寧。1958年3月5日,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此後,廣西境內的行政區劃雖時有變動,但自治區一級的建置未改變。1978年起,將12月11日(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日)定為自治區成立紀念日。

  地理情況

  廣西地處祖國南部,位於北緯2054′~2623′,東經10429′~11204′。南臨北部灣,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東連廣東,東北接湖南,西北靠貴州,西鄰雲南,西南與越南毗鄰。陸地區域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5%,居各省區市第9位。

  廣西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山多地少。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四週山地環繞,呈盆地狀,盆地邊緣多決口,中部和南部多為平地。在陸地總面積中,山地(海拔400米以上)佔39.8%,石山(海拔400米)佔19.7%,丘陵(海拔200─400米)佔10.3%,臺地(海拔200米以下)佔6.3%,平原佔20.6%,水面佔3.3%。現有耕地面積約4000萬畝,佔土地面積的11%,人均耕地0.82畝。

  廣西屬沿海地區。北部灣海域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東起粵桂交界處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1500多公里。海岸類型分沖積平原海岸和臺地海岸兩種。沿海島嶼有697個,島嶼岸線長600余公里,島嶼總面積84平方公里。潿洲島是廣西沿海最大的島嶼,面積約28平方公里。

  氣候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特徵是夏天時間長、氣溫較高、降水多,冬天時間短、天氣幹暖。年平均氣溫21.1℃。最熱月是7月,月均氣溫23─29℃;最冷月為1月,月均氣溫6─14℃之間。年日照時數1396小時。≥10℃年積溫達5000─8300℃,持續日數270─340天。年均降雨量在1835毫米。桂南防城、桂中金秀─昭平、桂東北的桂林和桂西北的融安為多雨中心,年降雨量均在1900毫米以上。桂西左、右江谷地和桂中盆地是主要旱區,年降雨量僅為1100─1200毫米。

  人口和民族

  2003年末,廣西總人口4857萬人,居各省區市第10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5人,比全國平均多70人。在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411萬人,佔29.1%;農村人口占70.9%。

  廣西是我國5個民族自治區之一。世居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主要民族,另有25個其他少數民族成分。漢族人口約300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61.6%;少數民族人口1800多萬人,佔38.4%。其中壯族人口1500多萬人,佔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85.7%。

  歷史文化

  廣西歷史悠久,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連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採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廣西是我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幹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曆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湘語、閩語等6種,為我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

責編:王震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