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走近科學》12月23日播出): >>點擊觀看視頻
趙欣 | |
主持人:解剖學專家隋教授給趙欣講解了人類這五百年來在探索自身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相關的資料之後,趙欣恍然大悟,原來這五百年的過程當中,不僅僅是醫學家能夠投身到這個工作當中去,像一些大藝術家,達•芬奇這樣的畫家,還包括一些能工巧匠,甚至是最早期完成人體解剖的理髮師們,都在這裡傾注了巨大的心血,那麼趙欣通過一些圖片也大概了解了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借助這些圖片給大家簡單地説一下,我們看到的第一張圖片是心肺聯合體的圖片,其實它是純手工繪製出來的,那麼第二張圖片我們看到是保存在意大利一個博物館當中的用蠟製作出的一個心肺聯合體的模型,已經有兩百多年了,第三張圖片就是趙欣用自己的照相機拍攝出來的我們人體心肺聯合這樣一個結構。其實不管我們説,達•芬奇也好,維薩裏也好,早期的理髮師也好,甚至到現在的趙欣也好,大家也能看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人類為了了解我們自身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了解到這些情況,趙欣有些動搖了,自己真的要放棄這項重要的工作嗎?還有一件事讓她不忍心丟下拍攝工作,因為她感受到了解剖工作者的艱辛和不易。
趙欣:可能是得解剖十幾個才能找到一個他們特別特別滿意的東西,如果他們因為攝影技術記錄不了的話,他們也覺得特別遺憾,那麼其實他們給我講了這些的時候,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原因讓我做下去。
在之前的拍攝中,趙欣邊拍邊總結,發現了拍攝標本的一些特點和規律。在拍攝理論中,從暗到亮,劃分了十一個光區域,在拍攝人體標本的時候,如果暗部太暗,某些細節就不能在照片中看到;如果太亮,又會讓標本失去層次。為了保證各個部分都清晰、準確,最好把標本的每個部分都安排在中間亮度的光區域裏;另外,在曝光值的選擇中,以重點表現的部分作為測光點;還有一點就是,攝影師不能加入太多的藝術效果,以免影響科學性的展現。
專業人員也非常希望她能把標本攝影工作繼續下去。最終,趙欣還是留在了人體標本的拍攝現場。儘管丈夫小徐還有些不情願,但是看到趙欣如此執着,也只好沉默了。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是,趙欣並不知道,在與人體標本的“對話”中,還有更大的考驗等着她。
2004年冬天的一個傍晚,趙欣正準備拍攝當天的最後一組照片,為一個站立的標本拍照。為了達到好的拍攝效果,攝影棚裏其它的燈都關閉了,只留下一盞攝影燈。屋子裏很安靜,只能聽見快門的咔嚓聲,一切都很靜謐。突然,她覺得被誰拽了一下。
趙欣:我當時往前走,走不動,就感覺後面有人拽我,當時也是特別特別害怕,也不敢回頭看是誰拽我,這個屋裏就我一個人。正常女生面對恐怖的時候肯定會叫出來,但是我的感覺是什麼,等到了害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已經叫不出來了。
主持人:任何人,膽子再大,鐵打的漢子,往這一站,趕上趙欣這事,我相信恐怕也得嚇得一身激靈,更多的人馬上魂飛魄散,更別説趙欣人家是一個女孩兒了。趙欣自己説,當時覺得腦子嗡的一聲,趕快往外衝,冷風一吹,哎呀,不會是遇到鬼了,想去找人又怕被別人笑話,想一想還是自己進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進去之後,趙欣可以説,自己都想笑出聲來了,因為她發現這個標本本身是站立的,她過去測光的時候,正好她衣服上的帽子勾到了標本的手上,所以她一轉身,往前一走,怎麼有人?我呀,於是就感覺到脖頸子後頭髮涼。咱們先拋開趙欣不談,可能您也注意到了,這個標本很有意思,它不是泡在福爾馬林池子裏的,也不是擱在大瓶子裏的,而是乾乾淨淨,身上不帶一滴水的站在那裏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標本呢?
人體標本 | |
這樣的好奇趙欣也有過。兩年前,她剛剛開始拍攝人體標本不久,為了增加對標本的認識,她忐忑不安地走進了大連醫科大學的標本製作室。出乎趙欣的意料,這裡的標本並不像之前看到的,都要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而是保存在自然環境中。這樣做,標本不會變質嗎?研究人員告訴趙欣,這種新型的標本叫生物塑化標本,它們完全可以暴露在空氣中,不需要特殊的保護,而且經久耐用。
隋教授:生物塑化技術説白了就是把生物標本給塑料化,就是用高分子材料來把組織當中容易腐敗的水,脂肪,蛋白質,溶酶體?等等這些物質給替代,這樣的話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這樣就不再需要福爾馬林了,所以從塑化標本的特點來講,它可以保存幾百年乃至上千年。
那麼這項技術是如何發明的呢?福爾馬林強烈的刺激性,讓人們無法停止繼續尋找的腳步。究竟什麼物質可以和福爾馬林相媲美,它,躲藏在哪?德國病理學博士馮•哈根斯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他設想用硅膠替換人體標本中的水分、脂肪以及容易腐爛的物質。防腐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主持人:現在是要做這種新的人體標本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把人體當中的水分包括脂肪中的水分,包括脂肪本身,都要和硅膠進行一種替換,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有一個非常好的二傳手,一個媒介物質,因為水和硅膠之間是很難融的,這個物質能夠一把就把水抓住,一把把硅膠抓住,然後完美地讓這兩個東西進行替換。哈根斯找到了這個物質,這個物質就是丙酮。原理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一下,大家也都知道,在一個標準大氣壓的狀況之下,水的汽化溫度也就是它的沸點,應該是在攝氏100度,可是如果我們把水拿到高原地區,不使用任何加壓設備,也就是不使用高壓鍋的話,這個水可能九十幾度,八十幾度,甚至七十幾度就達到沸點,就會沸騰,冒出水蒸汽了。丙酮也是同樣如此。於是哈根斯就想到,我把氣壓給它降低,讓它變成幾毫米汞柱,在這種情況之下,原本五十六度才能沸騰的丙酮,它的沸點,就是汽化的溫度,就會急劇地降低。首先把人體標本放到丙酮溶液當中浸泡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讓丙酮溶液很好地進入到標本的細胞當中,於是和水,脂肪融在一起,然後再把它取出來,放到另外一個池子當中。這個池子當中注滿了硅膠溶液,並且有一個蓋,這個蓋起什麼作用呢,這可以讓我們抽真空。抽真空的同時,再人為地把溫度降低,在這種狀況下,溫度下來了,氣壓也降下來了,於是丙酮的沸點自然也就降低了,它能夠在這種狀況下迅速地汽化,從標本的細胞當中,以氣泡的形式釋放出來,這樣一來,毫無疑問,標本體內的壓力就變小了,於是溶液當中的硅膠自然就進入到標本當中了。經過這樣一系列複雜的過程之後,這種人體塑化標本也就做成功了。
生物塑化技術對解剖學,生物學等形態科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1994年,大連醫科大學隋鴻錦教授和同事們掌握了這一技術,並且實現了國産化。目前,塑化標本不僅應用於教學和研究,而且在人體科普展覽中,越來越發揮着作用。趙欣拍攝的許多圖片,成為科普展覽中的重要內容。
但是,在長期與人體標本打交道的過程中,趙欣落下了心病,很害怕看標本的眼睛,她總覺得標本要和她説話;還有一件事,讓趙欣心裏很委曲,每次回家,丈夫小徐都要盤問她。
趙欣:我回去之後,他問我的第一句話,今天你碰沒碰到這個標本,他還不説屍體,只説碰沒碰過標本。我説有可能吧,我也沒有太多印象,他跟我説你今天不要碰我,今天不用你做飯。
小徐:她每次回來之後,然後把衣服挂在那之後,然後我就偷着把她衣服給洗了。她都不知道。
一天晚上,趙欣做了一個可怕的夢。朦朧之中,她又回到了攝影棚。正當趙欣接通電源準備為標本測光的時候,突然,標本身上的黑布滑了下來。
趙欣:就是特別木訥,好像是想説話,想告訴我什麼,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