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最終完成,花費了全球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們10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及30億美元的財力。雖然不斷有科學家報道他們關於治病基因的發現成果,但含有30億鹼基對的人類基因組數量太龐大,基因療法距離實際運用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幾十年來,不斷有科學家認為,基因組中有很多DNA(脫氧核糖核酸)並沒有特殊功能,甚至有科學家將這些DNA稱為“垃圾DNA”,這些垃圾DNA從人體去除後也不會對人類基本活動帶來嚴重後果,但是反對者卻認為每個DNA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關於垃圾DNA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
不知何用的DNA達98%
使用電腦的人都知道,自己電腦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膨脹軟體(bloatware)”,這些程序是商家附帶在電腦中進行實驗用的,很多用戶並不需要,但它們卻佔去了電腦寶貴的空間,甚至大大降低了電腦系統的運行速度。這些無關程序對計算機用戶來説,就是垃圾程序,應該將它們扔進垃圾桶,計算機才會快速運行。
與此類似,上個世紀70年代,就有生物學家提出,人類在數萬億年的進化過程中,體內累積了很多沒有明顯功能的基因,這些基因佔到整個基因組的大多數,這些基因就是垃圾DNA,沒有它們,人類的基本活動並不會受到影響。
在DNA的鹼基對雙螺旋結構發現後,科學家證實,基因組是一系列DNA序列,這些DNA序列就是基因,這些基因的功能就是為人體蛋白質的形成提供編碼。但是,科學家發現,這些負責蛋白質形成的編碼DNA實際上只佔整個基因組的2%,餘下的98%是非編碼DNA,這些非編碼DNA不具有編碼人體蛋白的功能,它們有什麼用呢?
非編碼DNA大多是“垃圾”?
提出垃圾DNA主張的科學家們推斷,這些非編碼DNA中的極大多數應該沒有什麼特殊功能,是垃圾DNA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研究這些非編碼DNA的功能,以發現它們的用武之地。研究發現,非編碼DNA中某些特定序列能夠與特定蛋白質結合,這些特定蛋白質反過來激活或阻礙周圍相關基因的表達,這些非編碼DNA成為調控DNA,調控功能對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有重要意義。
雖然發現了非編碼DNA的調控和其他功能,但這些只佔到非編碼DNA的極少部分。科學家們通過對10年來破譯的大約1000種物種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發現,人類和很多其他物種擁有許多相同基因,脊椎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編碼DNA大部分非常類似,這些物種在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後,體內DNA逐漸固定化並保留下來,包括編碼DNA和多數非編碼DNA。我們知道,受到化學或放射條件的影響,DNA在複製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變異。但是上述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不同物種在進化過程中,許多非編碼DNA一成不變地保留了下來,它們並沒有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異。科學家們將這些DNA稱為超保留非編碼DNA,並據此推斷,這些保存下來的非編碼DNA一定具有某種重要功能,一旦它們發生變異,並將對物種造成嚴重傷害。
超保留DNA少的可憐
為了研究這些超保留非編碼DNA究竟有什麼功能,美國勞倫斯貝克裏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愛德華?羅賓教授最近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人類和老鼠共有的超保留DNA序列進行複製,然後將這些複製序列加入實驗鼠體內,結果發現,幾乎一半的DNA序列能夠激活神經系統發育等特定組織的基因表達。這些結果表明,大多數超保留非編碼DNA是大腦細胞形成所必需的。
科學家同時發現,超保留DNA在整個基因組中的比例相當少,只有1.2%?5%,那麼還有95%的非編碼DNA在做什麼呢?
科學家認為,如果單就序列而言,超保留非編碼DNA比例很小,但有些DNA雖然序列發生了一些改變,但它們的三維結構並沒發生改變。美國波斯頓大學的斯蒂芬教授研究發現,一些調控DNA雖然序列不同,但三維結構還是非常相似,這種三維結構沿襲下來的DNA也應該算在保留非編碼DNA家族中,這樣非編碼DNA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但還是有大量非編碼DNA並沒有保留下來。
非編碼RNA功能仍是一個謎
由於在蛋白質形成的第一步,DNA要變成信使RNA,科學家認為,一些非保留DNA被轉錄成RNA。編碼DNA中含有大量非編碼DNA的分支,這些分支稱為內含子,在整個基因組中內含子的比例大約有25%,這些內含子被轉錄成RNA後,大部分很快被編譯成原始RNA,被加工的RNA只有整個基因組的2%。
但是幾年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Affymetrix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非編碼DNA佔到整個基因組的85%?97%,這些非編碼DNA能夠被轉錄成原始RNA,被加工RNA也達到整個基因組的18%,科學家將這些RNA稱為非編碼RNA。在這些非編碼RNA中,比較短的RNA在調控基因表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多數長的RNA功能仍然是一個謎。多年來,科學家們只是偶爾發現非編碼RNA的一些功能,比如在熱休克蛋白質形成過程中,一種非編碼RNA是編碼基因的促進劑;一種非編碼RNA能夠在老鼠的大腦、面部以及肢體發育過程中控制基因的表達。
由於這方面的進展不多,許多非編碼RNA仍然是一個謎,科學家們的觀點也存在爭論。一些科學家認為,大多數非編碼RNA只是基因轉錄過程的副産物,具有偶然性;而另一些科學家認為,非編碼RNA並不是隨意形成的,它們往往在特定的基因區域形成,特別是在大腦發育中,它們不是偶然形成的副産物。英國牛津大學的蘭特教授研究認為,50%的非編碼RNA具有特定功能,位於英國劍橋的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的伯爾尼教授認為,有用的非編碼RNA不到20%。
大多數DNA似乎可有可無
儘管科學家們在比例上存在分歧,但沒有一個人認為大多數基因組具有重要功能。伯爾尼教授認為,75%的基因是垃圾,只有10%具有重要功能。蘭特教授也認為,有用的基因不會超過50%。大多數科學家一致同意,有用基因最多不超過基因組的50%。
人類基因組中有一半基因是寄生蟲DNA的複製品,這些寄生蟲DNA又叫轉位子,它們往往不斷複製直到發生變異後失去活性,並沒有特別的有用功能。這些轉位子只有少數具有活性,會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研究人員發現,在哺乳動物的超保留DNA中,轉位子佔到5%,這些轉位子中有些也參與基因調控。但大多數並不是人類基本活動所必需的,這些基因的“功能”可有可無。
伯爾尼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正在進行一項稱為“編碼”的科研項目,他們從人類基因組中選取了44個大型基因序列,其中4.9%是保留DNA,結果表明,大約一半的保留DNA具有某種功能,而且許多具有特定功能的非編碼DNA在人體內存在,但在老鼠中卻沒有保留下來。這些結果表明,這些重要的基因序列決定了人類不同於老鼠。
雖然這些非編碼DNA具有區別物種的重要功能,但在整個基因組中只佔到極小比例,大多數可有可無,只是在進化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既不會妨礙也不會幫助生物的發育。
科學家認為,要弄清這些基因的功能,只有通過實驗設計,從動物體內除去這些基因,然後觀察是否會對動物造成嚴重的後果。羅賓教授正在進行這樣的實驗。
幾年前,羅賓研究小組從老鼠體內刪除兩個大型非編碼DNA片段,這些DNA每個大約包含100萬個鹼基對,結果表明,失去這些基因的老鼠並沒有明顯的後果表現。
羅賓教授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實驗是,從老鼠體內移出4個公認為具有重要功能的超保留非編碼DNA,而且這4個DNA位於重要基因附近,如果它們具有重要功能,一旦移出,老鼠應該被殺死或者至少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但是一年來,實驗中的動物健康得很,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被移走基因的老鼠與正常老鼠相比,發育、壽命、生育能力、體重以及血化學特性等都沒有顯著性差異。這個實驗結果目前還沒有公開發表,只在一次會議上內部公開。有些科學家解釋説,這些被移走的基因能夠很快被周圍相同功能的基因補充,所以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或許隨著相關研究的大量出現,垃圾DNA的説法是否合理才會最終證實。
責編:常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