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迎娶新娘
祝福、磕頭……婚禮前夜,新郎足足給長輩磕了上百個頭,時間長達數小時。
嗤嗤聲中,一串串火苗把苗寨的夜晚點綴得更加寧靜、悠遠,火塘旁,一個年輕的苗家姑娘飛針走線,正在趕制嫁粧,次日一早,她就要成為新娘了,手中的這條裙子,她已經做了整整一年……12月11日至13日,在羅甸縣納平鄉所在的麻山腹地,一場古老的傳統苗族婚禮正在進行。
傳統婚禮
再現苗鄉
熊家要舉辦傳統的苗族婚禮了!熊光華的“咪彩”(苗語“女兒”的意思)熊小梅出嫁的消息在麻山深處傳開了。
羅甸縣納平鄉冗翁坪村,是麻山腹地一個“白苗”(苗族的一個支系)村寨。
婚禮前後三天,11日在女方家舉辦,12日在男方家舉辦,13日為回門酒。從9日起,熊家就忙開了。9日上午,村裏人聚到了熊家,幫忙磨豆腐、殺豬。
10日,熊家迎來了特別忙碌的一天。嚴格來説,婚禮從這天就開始了。熊家在門口放上一張八仙桌,擺上茶、煙、酒,敬請幫忙弟兄進家。儀式都是在苗族古歌中完成的。在幫忙的兄弟中,廚師身份最高,被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婚禮總管。
熊小梅的父親和叔叔,接連向兩個主廚敬酒,邊敬邊唱苗族古歌。古歌大意為:“今天出嫁我的女兒,特別麻煩你們,我把吃的交到你們手上,請你們做好,招待親戚朋友,謝謝你們了。”兩位主廚受到邀請後,又由主廚邀請副廚,也是唱著苗族古歌敬酒。之後,主人用同樣的儀式邀請總管和其他幫忙人。
11日,女方家的婚禮儀式正式開始了。除了羅甸本縣的苗族同胞,紫雲、望謨、長順等縣的族人相繼趕來參加熊家的婚禮。
9點,男方家的迎親隊伍進入熊家居住的村莊。一男一女走在前面開路,女的穿著苗族盛裝,打著黑傘。
在擺酒席招待親朋好友的同時,圍繞迎親和送親雙方舉辦的禮儀開始了。女方一邊,男方一邊,先是在屋外,然後迎進屋內。在這場古老的儀式中,苗族古歌貫穿始終。
歌師在整個禮儀過程中是最受歡迎的。
古歌禮儀一直持續,到12日淩晨4點,才開始整理新娘的嫁粧。其間,新郎為了感恩,一直向女方家的親友磕頭,連續磕了一百多個。淩晨5點左右,開始從熊家發親往男方家。按照當地的婚俗,哭嫁後,媽媽為女兒穿上鞋,新娘在一群姐妹的陪伴下,穿著盛裝,排著隊打著傘,吹吹打打上路了。新娘帶著的糯米飯和酒,在半路拜祭大自然,唱歌稱頌高山河流和花鳥樹木,祈求大自然給苗族人帶來風調雨順。
12日淩晨7時許,送親隊伍終於到達了納平鄉的一個苗寨。進入新郎馬玉峰家後,迎親禮儀又開始了。和在女方家一樣,禮儀都是通過唱苗族古歌完成。來到男方家後,新娘和新郎各處一室,直到第二天兩人才能見面,準備一起到娘家“回門”。
“打工潮”衝擊下的文化自覺
在熊家舉辦的這場傳統婚禮中,從紫雲、望謨、長順等地趕來的苗族同胞,久久不願離去。從紫雲松山鎮趕來的楊順林,還用攝像機把整個婚禮記錄了下來,他説,從這場婚禮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到許多苗族文化。
新娘熊小梅的父親熊光華告訴記者,在當地,苗族傳統婚禮已經中斷很多年了,很多禮儀和古歌都記不清楚了。
上世紀90年代,外出打工潮也波及到了麻山腹地,熊光華到了廣東打工。熊光華説,打工的那段日子,過得有些孤獨,由於他們平時很少説漢語,所以很少和人交流,除了幹活時,他就想著村裏的事,想著小時候村裏人家舉辦婚禮時的熱鬧,想著在家鄉的大山深處大聲地唱著山歌。熊光華説,那時,他希望有一天子女能夠舉辦傳統婚禮。
今年22歲的熊小梅,19歲到東莞打工。兩年下來,熊小梅以前學的苗歌忘記了很多。熊小梅説,父親為她舉辦傳統婚禮的決定讓她特別高興。
由於很多年沒有舉辦大型婚禮,在熊光華所在的冗翁坪村,人們對傳統苗族婚禮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服飾、禮儀、古歌等等都要重新收集。
貴州苗學會執行會長楊培德分析説,熊家舉辦的這場婚禮能夠吸引那麼多人關注,除了當地苗族傳統婚禮中斷多年的原因外,還跟近些年麻山地區苗族文化受“打工潮”衝擊有關。他説,在社會發展和變遷中,苗族地區一些文化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年來,苗族地區的很多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由於生活習慣和文化知識的欠缺,和城市的生活格格不入。在外打工幾年後,回到家鄉,他們又慢慢地疏遠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同樣遊歷在村莊的生活之外。“於是,他們開始追問‘我是誰’。”楊培德説,傳統婚禮的舉辦,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當地的苗族在一些傳統文化流失後的反應,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行為。
復古的婚禮
花費更多
冗翁坪苗寨位於羅甸、紫雲、望謨三縣的交界。全村土地面積16.8平方公里,近700人口,村民的經濟收入,基本靠打工而來。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歷史上,最高學歷者僅為三個在讀高中生。
這裡的人們要想恢復中斷了幾十年的傳統苗族婚禮,實際上要付出驚人的代價。
熊光華説,各種費用算下來,這場婚禮花了3萬多元,這可是他們幾年打工存下來的。而如果按照簡化的婚禮進行,最多5000元就夠了。
熊光華説,現在的生活中,自己民族的特色越來越少。在冗翁坪苗寨,會唱苗族古歌的人如今只剩下熊光華和哥哥兩人,會吹蘆笙的年輕人基本沒有。在當地,男性的苗族服飾已經失傳,女性的服飾雖然還有,但是年輕人都不怎麼喜歡穿,除非過節或者有重大活動。
楊培德説,作為苗族人,就必須要有苗族人自己的文化特點,在精神上流浪太久時,就必須要尋找文化的回歸,表面看在物質上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樂,只有文化上有了依靠,才會得到精神上的支柱。
責編:戴昕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