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做客新華網,就如何守住中華傳統節日,如何傳承並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李漢秋委員認為,這次節假日調整方案顯示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更重視傳統節日。中華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的現象、活的形態。弘揚傳統文化,首先就應該重視傳統節日。這次我們把四個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假日,是我們重視傳統節日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次是一個里程碑,體現了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標誌著一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一個民族對傳統文化的自覺。一個很自卑的民族,它對自己的文化就不尊重,包括對自己傳統的節日也不會很珍視,有自豪感的民族,對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節日都是很尊重、很自豪的。
最近大家都在學習十七大的報告,十七大報告裏面講到文化的時候講到四點,第三點專門講到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因為傳統節日的意義是很多的,我圍繞著這句話來講。它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個最佳方式,也是最貼近老百姓的一個途徑。都要過節,都在過節,中華文化怎麼弘揚?我們通過過中華的傳統節日,就是在弘揚中華文化。中華傳統節日是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是積澱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趨向、中華文化的精華,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我們這樣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就是在弘揚中華文化。
李漢秋闡釋四大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李漢秋説,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是在農耕社會中間形成的。農耕社會是一種自然經濟,特別重視天人的關係、人和自然和諧的關係。我們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按照氣候等設置的。春節是人類社會、地球的一個週期,地球圍繞太陽一個週期是360多天,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自然週期,是一個自然的段落,形成一年。所以年是一年的開始,也是春天的開始。到了清明,清明是迎接春天,提醒人們春耕、春種的一個季節。端午是備夏,夏天來了,各種細菌、微生物也都是很繁盛的時候,所以迎接夏天要做好衛生工作,這是一個迎接夏天的節日。中秋是慶祝豐收、收穫。
清明最重要的是祭奠已故的親人和祖先,祭墓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現在中華民族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越來越強的情況下,這些年由祭祀家人、祖先又到祭祀先烈。我覺得現在更應該提倡更大一步,從紀念先烈擴大到鄉賢。愛國家首先應該是從愛家鄉開始,而家鄉的歷史、家鄉山川的靈魂是歷史上這些鄉賢。所以清明是中國人很根深蒂固的一种家族、鄉親、愛國、愛鄉土的文化含義。
端午最早是水邊的民族迎接夏天,後來加了很多人文的故事、人文的文化內涵,流行最廣的是紀念屈原。在端午這天,龍舟也好,粽子也好,都是跟紀念屈原相聯絡。我覺得屈原是值得我們紀念的,是中國第一個偉大詩人,也是中華民族氣節、愛國精神、民族觀念,在屈原身上都體現的比較充分。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一種詩意的感受,中秋是月亮最圓的時候,因為從月亮想到人間,秋天又是豐收的季節,所以中秋節成為團圓的節日,成為慶豐收的節日,這種團圓意識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表現,這對我們民族的團結、國家的團結、整個華人的團結都是非常好的、基本的一種精神元素。所以中秋節的文化意義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
復興傳統節日既要注意民族性也要具有時代性
12月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做客新華網,就如何守住中華傳統節日,如何傳承並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李漢秋指出,對於傳統節日一方面我們要保持民族性、傳統性,另一方面要吸收時代的精神、時代的交往方式,使傳統節日發展成更加符合青年人及全體人民的需要。
李漢秋説,我們現在比較自覺的吸收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這就包括了西方節日的一些優點。西方進入工業化、現代社會時間比較長了,在交通、社交比較頻繁的情況下,形成群體性、狂歡性的活動比我們多走了一步,我們的節日是農耕社會形成的,更重視家庭的團聚。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社交越來越發達,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在發展。我們有些傳統節日是帶家庭性的,有些傳統節日本來就是社會性的。比如説元宵節,元宵節從古以來就是與民同樂,它不是家庭性、家族性的,不是強調家族團圓。元宵節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間是最富有狂歡氣息的節日,在一些地方大家全部出動、行進式的進行表演,前年我到晉中、福建的莆田地區看到的元宵節,民間活動是非常盛的,光是燈就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是全民性的,氣氛非常熱烈。像這樣的節日我們就可以更加注重狂歡的性質,增加社會參與的性質。
李漢秋呼籲要以創新精神發展傳統節日
李漢秋認為,創新不僅是民族進步的一種靈魂,也是民族節日不斷發展,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條件。傳統節日總的來説,它的基本基因、基本元素一定要保護好,不能丟失,不能變異。比如七夕節過去有時候叫女兒節,它特別注重七巧,就是學天上七仙女的手巧,要做女紅、編織。現在讓許多女孩子去做女紅和編織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七夕所蘊含的牛郎織女的愛情關係、情侶的關係,這個是永恒的。在今天人們仍然需要有一種健康的、積極的愛情觀,牛郎織女對愛情的忠貞、對愛情精神的追求,在當時不僅是很積極、很健康的,而且是很很超前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愛情觀重視精神、重視文化、重視愛情的忠貞和長遠,是很健康的,也非常適合今天人們對愛情的精神需求。所以我提倡從七夕中間提煉出愛情主題,把它發展為中華的情侶節,這本身就是在創新、在發展。
李漢秋:理想的狀態是七大傳統節日都放假
12月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做客新華網,就如何守住中華傳統節日,如何傳承並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李漢秋認為隨著社會發展,理想的狀態是七大傳統節日都放假。
李漢秋説,從除夕開始甚至更早一點,一直到元宵節都是過年的時間。現在我們國家的有關文件已經明確了七大傳統節日,在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就是2006年公佈的,裏面就有六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到了去年9月份,國家“十一五”期間文化發展綱要,把元宵節也加進去了。理想的狀態是七大傳統節日都放假,但是一個國家節假日總量的多少跟生産力和社會發展程度應該是相適應的,現在的節假日總量有一個控制,這次節假日總量是增加了一天,有三個節日增加進去了。等社會發展到更好、更高的水平,節假日總量可以再增加的時候,我想其他三個傳統節日也會放假。
李漢秋建議將農曆四月初二設為中華母親節
李漢秋在訪談中説,我們應該有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上的母親節,他建議將孟母生孟子那天(農曆四月初二)設為中華母親節。
李漢秋説,我們中國的節日體系有中華民族的特點,有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淵源。除了剛才講的七大傳統節日之外,要考慮三大人倫主題節日。人倫關係很多,但是有三個是最重要的,就是母子關係、夫妻關係、師生關係。三大人倫主題節日,我們過去傳統節日都是綜合性的,都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沒有單項主題性的,比如説母子關係母親節,夫妻關係七夕節,師生關係教師節,所以很多人需要過這種單項主題的時候就過西方的節日,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這對於中華文化來説是很不利的,對於中國人復興振興中華文化、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方面這是一個缺失,是一個空白,我們要填補這個空白。
依託2008年北京奧運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李漢秋認為,通過奧運平臺向世界宣揚、傳播中華文化,應該優先考慮的就是和2008年有關係的的中華文化。我想到兩個契合點:一個是2008年8月8號開幕,8月7號是中國的七夕節。這是千載難遇的機遇,我們一定要利用好。在8月8號開幕之前,各國教練員、運動員、媒體都來了,那麼多人到中國來,看什麼?讓他們看看我們中國的七夕節,看看我們中國的情侶節,讓大家來看看我們牛郎織女的風采,這是很好的事情。年輕人都是愛過情侶節的,中國的情侶神韻讓他們領略領略,把過中國情侶節的一些情況通過媒體傳播回去,那中華文化就走向世界。
明年的中秋節正好是殘奧會舉行期間,殘奧會特別講人文關懷,中秋節就是講人情、講溫馨的節日,讓殘奧會的與會者都來過過溫馨的、講究人間溫情的中秋節,這是多好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很好的珍惜這個機會,把這兩個傳統佳節給辦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有一個影響,能夠走向世界。
李漢秋的傳統與執著
1939年4月生於福州市的李漢秋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連續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同時擔任中國《儒林外史》學會、關漢卿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倫理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分會的顧問,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多年來,他一直堅持不懈地為傳統文化鼓與呼,産生了較大影響。
李漢秋教授積極重視支持並多次參加全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學術研討會,或作報告或做指導。許多學校以他主撰《新三字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他于1994年春,在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編寫新三字經的提案,《光明日報》3月8日刊登後社會反響很大。8月7日《光明日報》全文發表《新三字經》,8月8日台灣中央社發稿後,台灣各大報發表評論,認為是代表大陸的新三字經。國內十幾家大報轉載,錢學森、黃汲清、馬玉濤等一批老同志來信表示讚賞。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2002年3月修訂重版。該書引發全國的“新三字經熱”和少兒德育圖書熱。
2001年,為貫徹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方略,他協同王殿卿教授主編出版了《修身?立業?治國──中華德治思想錄》。2003年3月底,他應邀參加李長春、劉雲山同志主持的座談會,向新一屆中共中央負責意識形態的領導人,面陳如何以整個意識形態體系、整個文化建設支撐道德建設的建議……一直到今天,他為傳統文化鼓與呼仍沒有停止。
責編:戴昕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