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批國內景區的名片上可以大大方方地印上一個燙金頭銜“國家級4A景區”了。有了這個頭銜,這些景區的廣告響亮了很多。可是,有了這個頭銜,景區的旅遊質量是否真有質的提升?遊客是否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呢?這是我們需要考量的問題。
事實上,4A級是一個行政部門認證的標準,而且這個標準商業味道越來越濃。自從今年3月國家推出了5A級景區,4A級景區就相對降格了。從邏輯上講,層級降低,4A級景區擴容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但是,現在的4A級是否有以前4A級的含金量,則需要遊客自己辨別。
4A標準是需要主動申請的,當前的模式是企業出錢,政府出頭。再看看4A級的12個指標,交通、導遊、安全、衛生、郵電、購物等等,每一個都與錢息息相關。是錢在支撐著這個標準。可以説沒有錢,就沒有4A級景區。這就是自然風光秀麗的西部為什麼遠沒有經濟發達的東部這麼多4A級景區的原因。
企業為什麼出錢?那是為了從4A級的金字招牌獲得更多商機,比如,申請到4A級景區就為門票漲價找到了理由;申請到4A級景區可以招徠更多國內外遊客,讓更多的人擠在面積不變的土地上,收取更多的門票。
與之對比的是,遊客則要承受更高的票價和更擁擠的環境。的確,硬體設施更好了,舒適度更高了,但是也少了原生態的樂趣;的確,軟體設施更好了,但是大多數服務也不過是變相的消費,貌似自願的強制性消費也就更多。
“名”和“利”兩個字經常是連在一起的,但也並不是形影不離。如果景區不在內在質量上提升,搞不好會“名”“利”雙失。政府的認證只是對景區的初步肯定,遊客的口碑才是景區真正應該努力得到的評價。
責編:李紅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