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一部融合戲劇表演、木偶戲、多媒體與視覺音樂的偶戲《重別》在北京演出,故事講述的是妻子因難産過世之後,男人與他唯一的兒子,一同在夢中踏上一段艱辛的旅程去尋找心愛之人的故事。77歲高齡的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家陳錫煌在戲中操縱代表母親的布袋戲偶並配以演唱,他的深情演繹令觀眾們動容。
布袋戲是我國傳統的地方戲劇,起源於福建泉州,自明末清初隨閩粵移民傳入台灣,幾百年來逐漸成為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備受台灣民眾歡迎。演出時,“手藝”高超的藝人們在幕後,一面用手熟練地操縱戲偶,表演各種細膩的動作,一面還要模倣各種人物聲調,繪聲繪色地敘述劇情,其中既有引人入勝的道白,也有典雅婉轉的清唱,時而還插入一些幽默有趣的語言,配合著後場悠揚的音樂,一個個雕刻精美的戲偶,活靈活現,逼真傳神。陳錫煌説,戲臺雖小,卻道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善惡美醜。
據他介紹,在各類傳統戲曲中,布袋戲在台灣擁有最廣大的觀眾群。台灣布袋戲的角色也同傳統京戲一樣分為生、旦、凈、末、醜。值得一提的是,布袋戲表演藝術除欣賞戲曲與音樂之美外,傳統工藝亦為欣賞重點之一。多數布袋戲表演大師,也都是布袋戲偶製作的高手。近距離觀看布袋戲偶,會情不自禁為其精細的手工工藝叫絕。而在故事內容的選擇上,台灣布袋戲多取材于我國古老的、尤其是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著名的劇目有《西遊記》、《廖添丁傳奇》等。陳錫煌説,越是古老、傳統的戲牌,越是有人喜歡,有人著迷。
陳錫煌是已故台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從母姓。他跟著父親學戲將近半個世紀,他傳承父親的理念,堅持走傳統掌中戲的路線,他的偶戲融合了京劇優雅的身段,給台灣布袋戲注入一股典雅的風格。陳錫煌説,他現在除了在臺原偶戲團擔任主演及偶戲指導的重責外,還負責義務教授布袋戲的工作,其一是希望能夠發現並培養出更多的布袋戲表演人才,其二是希望小朋友從布袋戲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責編:戴昕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