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子午書簡12月2日播出): >>>點擊觀看視頻
在明朝的文化史中,王守仁是不能被忽略的一個。當時,朱熹的理論是各級教育機構的通用教材,朱聖人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多少人敢於質疑。然而,王守仁卻質疑了,也正是因為他的懷疑,中華文明史上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 |
王守仁(1472─1529)(圖)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余姚。父王華,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
生平
相傳,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歡喜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病癒復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仆寺少卿。其時,王琼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916年)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余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77年)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洲的學説,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説:“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説,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係的説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説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鐘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責編:何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