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老伯患糖尿病20餘年,出現酮症酸中毒,生命垂危。可是,老伯的兒子一聽説醫生要注射胰島素,就極力反對。專家指出,按照以前的觀念,只有Ⅰ型糖尿病才需要注射胰島素,而現在,胰島素的使用範圍已經越來越大。
但從治療上來看,很多人卻存在認識誤區,以為胰島素就像毒品,用了就會上癮。其實,胰島素療效好、見效快、副作用小,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也需注射,以維持血糖穩定,儘量減少或延緩糖尿病並發癥的發生。
很多Ⅱ型糖尿病需注射胰島素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冉建民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95%都是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以前又被稱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個名稱給很多人造成誤導,以為只有Ⅰ型糖尿病患者才需注射胰島素,Ⅱ型糖尿病無需注射胰島素治療。事實上,患病時間長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同時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通過注射胰島素,可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從而減少並發癥的發生。正因為如此,從1999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不再提“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個名稱。
除了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出現以下幾種情況,都可注射胰島素治療。起病時空腹血糖超過9mmol/L的患者,胰島素分泌功能較差,適宜注射4~8周的胰島素。一方面讓血糖降下來,另一方面有助於恢復身體本身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等血糖降到合理水平,患者可改用口服降糖藥繼續治療。
此外,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現急性並發癥,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之後,常危及生命安全,這時一定要根據病情注射適量胰島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現比較嚴重的慢性並發癥,如腦卒中、腦梗塞、心梗、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底病變等,損害靶器官如腦、心、腎等的時候,注射胰島素有助於控制、延緩並發癥加劇。
糖尿病患者出現應激狀態,如手術、嚴重外傷、嚴重感染、妊娠分娩等,應服用胰島素治療,可起到穩定血糖、避免急性糖尿病發作的作用。一些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如幼年起病的成年性糖尿病,或者因服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以及胰腺切除引起的糖尿病,病因明確,伴隨胰島素缺乏,都必須注射胰島素。
胰島素不能冰凍保存
有些患者不了解,視胰島素為洪水猛獸,以為只要開始注射就停不下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急性期患者用胰島素把血糖降到一定水平,是可以視病情改用口服降糖藥的。對於Ⅱ型糖尿病來説,注射胰島素除了可及時保護靶器官,副作用很小。
有人以為胰島素保存溫度越低越好,其實不然。家庭注射的胰島素應在2~10攝氏度的溫度保存,一般放在冰箱冷藏的最下面一格。胰島素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如果冷凍的話,蛋白質會發生變性失活。外出旅遊的時候,胰島素在室溫下不能超過1個月。
自行注射胰島素後宜在半小時內進餐
需要注意的是,胰島素效果雖好,但也有副作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低血糖。注射胰島素的老人家,一定要了解低血糖的警報症狀,一旦出現心跳、視物不清、肚餓、手抖等,要立即進行自救或向周圍的人求救。糖尿病患者能否自己注射胰島素,醫生應慎重對待,凡神經系統受損者即使出現低血糖也不會有警報症狀,不宜自行注射胰島素,此外,沒有認知能力、獨居老人,以及沒有自救能力的老人都不能自行注射。
要防止低血糖,還應讓飲食配合注射。一般Ⅱ型糖尿病用的是預混型,注射完畢一定要在半小時內進餐。如果注射的是超短效胰島素,則應在5~10分鐘內就餐,最遲不超過15分鐘。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後血流增加,食物吸收加快,易出現低血糖。建議飯後一小時進行運動,餐前可少注射2~4個單位,或增加一點飲食。
症狀不明顯漏診病人多
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華章教授介紹,“三多一少”向來被認為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下降。不過臨床發現,現在老年人的無症狀性糖尿病發病率急速升高,“三多一少”的臨床症狀表現不明顯,漏診的情況極為常見。楊教授介紹,老年人不同於年輕人,當人體胰島功能下降時,老年人因為身體代謝功能也同時下降,體內暫時達成平衡,血糖升高導致的饑餓感和口渴都不明顯,覺察不出自己已經得了糖尿病。
既然糖尿病的症狀不明顯,那麼老年人要怎樣才能儘早發現糖尿病呢?楊華章教授指出,除了要注意檢測餐後血糖之外,高危人群還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以確定是否患有早期糖尿病,需要進行早期干預。所謂高危人群,包括:年齡大於45歲;肥胖、超重者(男性腰圍大於90cm,女性腰圍大於80cm);有糖尿病家族史;抽煙者;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曾經有過妊娠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防治誤區
誤區一:
不去“尋醫”,自去“問藥”
對於口服降糖藥的選擇,老年人應該尤其注意。一般來説,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選用強有力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應該選用那些不促進胰島素分泌或者促進作用不明顯的降糖藥。
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是十幾年的老病號,自恃多年的用藥經驗,當出現症狀或血糖升高時,不是立即去醫院“尋醫”,而是直接去藥店“問藥”,這樣做是否合適呢?楊華章的回答是:萬萬不可。現在各種新研發的降糖藥層出不窮,對於新藥,老年人務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如果病人根據一些片面的信息修改方案甚至自行停藥換藥,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不但增加了血糖失控的風險,前功盡棄,甚至因為對自行加用的藥物缺少了解而帶來更多的問題。
誤區二:
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血糖控制到什麼程度才算達標呢?楊華章表示,就一般成人來説,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餐後血糖在8mmol/L以下,算是合格;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可以適當放寬標準,空腹血糖降到7mmol/L,餐後血糖降到10mmol/L,就已經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將老年人的血糖降到一般人的水平,就可能會出現不適感。一般人覺得正常,老年人可能就會感覺頭暈、出汗、噁心,這就有低血糖的危險了。”
誤區三:
飲食運動,過分苛刻
“科學飲食而不是嚴格限制飲食,適量運動而不是大量運動,”對於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吃東西不敢碰水果,做運動一定要出汗的做法,楊華章如此糾正。“對飲食不是控制得越嚴越好,很多東西不敢吃,也容易營養不良。”關鍵把握好一個“量出為入”的原則。食物應該多樣化,接近正常人的食譜為宜,含糖低的水果可以適量食用。
廣州糖尿病患病率高於全國約1.12倍
本報訊 (記者雷坤 通訊員王娟)記者從廣州市疾控中心獲悉,近年來通過對廣州6505位居民的調查顯示,廣州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7.4%,高於全國約1.12倍,比1997年增加了1.75倍!
學歷越高越不易患糖尿病
廣州市疾控中心主任醫師杜琳指出,抽樣調查顯示,教育程度高低、糖尿病家庭史、肥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和高膽固醇等與糖尿病密切相關。大專及大學以上教育程度人群患病率低於平均水平,分別為5.4%和5.5%,文盲與小學教育程度人群則分別為13.7%和10.8%。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7.1%,而沒有家族史人群只有6.6%,前者是後者的2.6倍。體質指數(BMI)越高,糖尿病的患病率越高,BMI大於或等於28的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4.2%,而BMI小于24的人群患病率只有5.2%,前者為後者的2.7倍還要多。
“三高”患者更易同時患糖尿病。調查顯示,患高血壓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6.0%,是非高血壓人群糖尿病(4.7%)的3.4倍。高甘油三酯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6.0%,明顯高於正常水平人群(5.8%)。高膽固醇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4.3%,高於正常水平人群(6.6%)。
學生肥胖率20年增3.5倍
杜琳表示,廣州多年來一直對學生體質狀況進行了監測。從2005年最近的一次調查來看,廣州城區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20年間一直在上升,2005年為17.3%,比1985年的3.8%增加了3.5倍,其中“小胖子”增長最快是在1995年到2000年之間,5年間增加了120%。而相對於城市,鄉村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在20年間變化不算太大,1985年為5.2%,2005年為8.5%,只上升了60%。
隨著兒童超重和肥胖的增加,一方面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年後患糖尿病的風險。國際糖尿病聯盟預計未來15年內,全球兒童Ⅱ型糖尿病發病將增長超過50%。杜琳呼籲,父母們一定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做孩子們身邊的榜樣,教育和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遠離糖尿病。
責編:閆冬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