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首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糖尿病和兒童、青少年”。世界範圍內約有2.5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在20年內將增加到3.8億,而中國是熱點高發地區,發病率逐年走高。
專家指出,目前糖尿病還是一種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需要終身監測及治療,否則將嚴重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
如何分年齡段防控糖尿病?本報特與廣東省醫學會合作,從今天起連續刊登三篇糖尿病防治報道。
“有沒有搞錯?我兒子怎麼會得‘老年病?’”首個聯合國糖尿病日前夕,記者在醫院門診目睹一位Ⅱ型糖尿病患兒的家長詫異地向醫生詢問。其實並不奇怪。專家指出,全球平均每450個孩子,就有一個是Ⅰ型糖尿病。“以往兒童糖尿病主要是Ⅰ型,而在兒童肥胖發病率持續升高的今天,Ⅱ型糖尿病──這種過去認為只有成人才發病的疾病,在兒童、青少年中也出現了流行趨勢。” 廣東省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委、珠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蔡德鴻教授指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高血糖帶來的微血管和大血管並發癥,將使孩子面臨失明、卒中以及腎功能衰竭等並發癥的風險。
肥胖兒長大後患病風險高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介紹,Ⅱ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家族病史,腹型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黑棘皮病、多卵巢綜合徵等胰島素抵抗、青春期發育、低出生體重、非母乳喂養和女性。而患兒幾乎是清一色的小胖墩,成為該病的一個明顯特徵。
糖尿病為什麼對“小胖墩”情有獨鍾呢?“因為肥胖者的組織細胞容易産生胰島素抵抗,導致肥胖兒血糖升高。”她説,具有易感高危因素的肥胖患兒即使兒童、青少年時期沒有患病,到了成年期,尤其是40歲以後也會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據介紹,兒童、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的高發年齡主要在12至14歲。患兒中,女性和男性風險比為1.17:1。起病隱匿,孩子多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不明顯。有些孩子是出現視物模糊、易感染、傷口不易癒合或者外陰瘙癢等症狀後,才被檢查出來得了糖尿病。
李延兵強調,肥胖患兒還會併發睡眠呼吸暫停、高血壓、高低密度膽固醇血症和脂肪肝。
糖尿病孩子出門應帶“救生卡”
蔡德鴻指出,要想讓“小胖墩”逃脫糖尿病的魔爪,首先從控制體重做起,鋻於孩子自控力差,“家庭管理”尤其重要。
目前,能量攝入過多尤其是多吃洋快餐、零食,體育運動太少,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此外,睡眠不好、精神高度緊張以及心情不好,也會導致孩子養成貪吃、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
“父母應該嚴格控制肥胖孩子的飲食,養成細嚼慢咽的進食習慣,戒除飯後吃零食的習慣,鼓勵孩子多運動。” 蔡德鴻説,孩子應該保證每天至少運動20至30分鐘、每週至少四次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跳繩以及競技性活動,心率應該達到每分鐘150次。有的孩子習慣吃飽後一屁股坐下打電腦遊戲、看電視,家長最好給孩子定鬧鐘限制久坐時間,每次控制在一次20分鐘左右,每天最多兩次。
“和成人患者相比,兒童糖尿病患兒更容易出現低血糖。”李延兵説,由於孩子很難自己覺察出不舒服,父母除了細心觀察、提醒孩子不舒服要立即向周邊大人求助外,還應該給孩子帶一個“救生卡”,背面寫明病情和低血糖的症狀,萬一孩子出外暈倒,方便周邊大人及時伸出援手。
此外,肥胖兒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應該每半年檢查一次血糖。家長更應該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知識。
“巨大嬰”、“低體重BB”得病風險高
專家指出,要想避免孩子得糖尿病,應該從媽媽懷孕時做起。現在很多孕婦誕下的動輒是體重九、十斤的“巨大嬰”。研究顯示,孕期媽媽血糖水平與孩子肥胖有關。母體高血糖可導致妊娠糖尿病,繼而造成巨大嬰、宮內窘迫,增加圍産期死亡以及兒童肥胖的風險。如果孕婦本身是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也沒控制好,嬰兒出生後得糖尿病的幾率非常高。
另外,嬰兒期母乳喂養也可降低以後肥胖兒的發生率。母乳喂養三個月以上的嬰兒到4~6歲時,肥胖的發生率僅為人工喂養和母乳喂養少於三個月的嬰兒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低出生體重BB也容易得糖尿病。”李延兵説,對於先天不足的BB,家長往往抱著補償的心理,給予過度的營養。有研究顯示,在同樣過量的營養條件下,低體重患兒反而比“巨大嬰”更容易發生糖尿病。
責編:閆冬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