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旅遊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今日瀘沽湖的女兒

CCTV.com  2007年10月25日 10:3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內容速覽]自然美麗的瀘沽湖邊生活著8000多名摩梭人,至今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實行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習俗……

  早晨9時從四川涼山出發,汽車隨著山勢輕快地一會兒上一會兒下,翻過海拔3500多米山路彎彎曲曲的磨盤山,穿越密林森森濃霧重重的小金河,太陽斜照在山頂時,就到了天藍水碧萬頃金波的湖邊。乘上木船,劃行在神秘的藍色湖面,同船坐著頭戴花飾、肩披彩巾、身著白色長裙的摩梭姑娘,湖光雲影中,恍然不知自己是穿行在水上還是雲中,是天界還是人間。我指著瑤池仙境般的山水,問映在清澈湖面的摩梭姑娘:“這就是瀘沽湖嗎?”船頭的兩位姑娘相視一笑,唱起來:“我們的格姆女神用白雲為頭帕,用彩雲為腰帶,用瀘沽湖為鏡子梳粧。”她們的唱答,讓我確信是到達了神遊已久的瀘沽湖。

  瀘沽湖位於四川與雲南交界處,四週群山環抱,綠樹蔥蘢,湖邊聳立著莊重的格姆女神山,是摩梭人崇敬膜拜的聖山,與巍峨的後龍山隔湖相望。

  自然美麗的瀘沽湖邊生活著8000多名摩梭人,至今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實行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習俗,保持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在十幾人、數十人家庭中只有母子、兄弟姐妹和舅舅外甥等母系的關係,沒有與父系相連的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姑嫂關係等,獨特的家族家庭關係和傳繼了數千年的古樸社會遺風,被歷史學者稱為“母系氏族社會最後一塊活化石”。

湖上有一座木橋連接兩岸村寨,人稱走婚橋。近年,當地政府在年久失修的舊橋旁建起一座新木橋,方便走婚的夜行人安全往來

  在當今社會急劇變化發展之中,這“最後一塊活化石”並不是封閉在與世事隔絕的真空裏,它在紛繁多樣的大環境裏自然風化、分解、融會、演變,在現代社會中背負著“一塊化石”的歷史命運,在變與不變中沿著自己發展的軌跡前行。

  船上唱歌的兩個摩梭姑娘長得像是姐妹,一問更令人驚訝,她們竟然就是末代摩梭土司的重孫女,姐姐叫喇二車娜姆,妹妹叫楊次爾娜姆。姐妹倆毫無粧抹的臉曬得黑紅,質樸中透出些許男孩子的剛毅之氣。別看她們也就是20歲左右的年紀,5年前,為了生活,在年近八旬的曾祖母──末代摩梭土司妃子蕭淑明的帶領下,與十多個年齡相倣的小姐妹去四川雅安市碧峰峽景區表演歌舞,一跳就是3年。唱歌跳舞對她們來説,似乎是天生就會的事,不算什麼問題,生活也比過去提高了許多,但是對媽媽無盡的思念卻是每天煎熬著小姐妹們。3年之後姐妹倆終於回到瀘沽湖,回到媽媽的身邊,現在是景區管理局的員工。説起這段看似平常卻不簡單的經歷,她們在外部世界巨大的吸引、誘惑中,對母親那種依然無法割捨的摯愛和始終不渝的眷戀,著實讓人感動,這是摩梭人血脈中流動著的特別情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之所以唯一在瀘沽湖延續至今的根本基因。

  為我們做了兩天導遊的阿拉薩達布遲是一個穩重的女孩,在西昌市讀的旅遊中專,畢業後回到家鄉,在瀘沽湖景區做導遊。她的父母走出了摩梭人的傳統,放棄了走婚,朝夕共同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裏,撫養著他們的4個子女。我問阿拉薩達布遲,在西昌讀書幾年,沒想過留在城市工作嗎?她説,也動過這個念頭,但生活上離不開家鄉,感情上離不開父母,還是回來了。對婚姻問題,她大方地説:我們這個地方小,人少,要想找到合適的伴侶不容易,找男朋友主要是隨緣。“現在年輕人普遍使用網絡,你能夠接受上網交友這種方式嗎?”我問。她遲疑了一下,顯然是出於對不了解的事物的謹慎,説:“沒有上過,但可以考慮試試網絡。不過,依我個人選擇,當然還是喜歡走婚。”她説,外面對走婚有許多想當然的偏見和莫名其妙的誤傳,其實摩梭人走婚是以感情為前提,大家自然遵守一種不成文道德規則的嚴肅婚姻方式,絕不是允許輕浮、隨意亂來。與通常的當代家庭比起來,摩梭人大家庭中人口眾多,母親是一家之主,她對穩定家庭生活具有更慎重、理智的責任感。

“末代王妃”蕭淑明話説當年

  走在風景區公路邊,一處看來是近幾年新建的全木制宅院裏,挂著“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末代王妃府”的牌子,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末代土司的“妃子”蕭淑明。她個子不高,從頭到腳一身民族裝束,雖説已是80多歲的高齡,歲月在臉上佈滿了年輪,但看上去依然精神奕奕,頭腦清楚,嗓音響亮,可以想見當年英姿奪人的風采。

  這位傳奇人物原是雅安女子學校一名漢族學生,1943年,正在教室裏讀書的她被四川軍閥選中,當做籠絡民族地區地方勢力的工具,指定嫁給了瀘沽湖摩梭土司做妃,從此命運拐了一個急轉彎,停泊在瀘沽湖邊,曾經榮華富貴,也曾經窮困潦倒。原以為60多年的世事變幻,風雨滄桑,往事不堪回首;沒想到,老人十分豁達,與第一次見面的客人談起往事,並無顧忌,將她大半生鮮為人知的歷史講述得脈絡清晰、有聲有色。其中,尤為津津樂道的是當年一襲黑衣策馬揮槍馳騁在瀘沽湖邊,好不威風瀟灑。

  現在,蕭淑明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政協委員,但沒有什麼“王妃府”,前面所説的掛牌的地方,只是為開展旅遊自費修建的一個接待遊客的“景點”。

  她通常是生活在瀘沽湖邊自己的家裏,那是一處再普通不過的摩梭人民房建築。在院門口,我遇到老人的兒媳,她無保留地帶領我參觀了家中的幾間房屋,並指給我老人的住室,那僅是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屋,門上挂著一把鐵鎖。從窗戶破洞往裏瞧,昏暗的室內看不到有什麼特別的物品,只有滿墻色彩鮮艷的藏傳佛教唐卡和畫像十分顯眼。談起老人如今的生活,她兒媳説:平時喜歡讀書看報,有時也打打麻將,彈彈電子琴。老人有4個兒子,都是當地農民,育有孫輩17人、重孫22人,但不是都和她生活在一起,目前在一起生活的只有8人。

  喇友抓扎西是與蕭淑明一起生活的孫子,20齣頭的年紀了,依然十分靦腆,問他的話,一句也沒有回答,也不願與外人交流目光。倒是坐在旁邊一個眉清目秀的女孩,顯得落落大方,她説她名叫陳程,重慶人,兩年前偶然看到瀘沽湖景區在重慶招聘導遊,便動了心,毅然離家來到這裡工作,生活中認識了“人好心好”的農民喇友抓扎西,現在已經準備結婚了。聽了她的故事,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和感慨:同是這個家族,60年後歷史又相似地輪迴了一次,一個女孩,離開溫暖的家庭和熟悉的城市,遠到無親無故的異鄉許定了終身。不同的是,這次是瀘沽湖神奇地牽引了這樁千里姻緣,並且把決定命運之船的航權完全交在女孩自己的手裏。

  美麗的瀘沽湖邊,有絕佳的山水風景,有奇珍的花草樹木。不過,最美最奇最讓人印象深刻、記憶難忘的是瀘沽湖女兒靈動的身影,即使你遊旅匆匆與她僅是一面之緣,也會在心底留下引起回憶的清晰印記。

責編:李紅立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