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蘇州潘氏家族收藏有國之重寶大克鼎、大盂鼎,其傳人潘達于在戰亂中守護二鼎免遭日軍劫掠。 |
鎮館之寶 傳奇
鼎,《辭海》上的解釋是,青銅器之王。
那麼,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無疑則是王中之王,故有“天下三寶”之説。
如今,這三隻驚世傑作分別藏在上海博物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被作為鎮館之寶供人們駐足、流連、驚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五十多年前,這三隻鼎中的兩隻,大克鼎、大盂鼎,曾經靜靜地藏在古城蘇州一戶人家的地底下,深深地掩埋在一條幽靜小巷的大院深處,躲過了日軍的劫掠。
這戶人家姓潘,這兩件寶物的主人,是一個叫做潘達于的女人。2007年8月,潘達于走完了她102載人生與世長辭。“潘達于”這個名字,將一直與盂、克二鼎的故事一起,永遠流傳。
蘇州潘氏家族收藏有3000年曆史的國之重寶大克鼎、大盂鼎,其傳人潘達于在戰亂中守護二鼎免遭日軍劫掠,最終把它們無償捐給國家,自己卻甘守貧困。
大盂鼎與大克鼎
大盂鼎,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禮村,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銅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腹內側鑄有銘文19行,分2段,共291個字,記載了周康王對大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法門寺任村。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徑75.6厘米,是僅次於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銅器。它是周孝王時大貴族克為頌揚國君、祭祀祖父所鑄,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內容一是歌頌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績,記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蔭,被周孝王任命為大臣;二是記載其受賞賜的物品,其中有服飾、田地和大量的奴隸。現藏上海博物館。
科舉場上百年輝煌的潘氏家族
作為中國收藏史上最為經典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追溯潘氏家族的風塵歲月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事情要從清乾隆二十七年説起。這一年,潘家第二十九世裔、奕字輩中的潘奕雋,在鄉試中上榜,而此前其祖父曾連續十三科不第,潘奕雋的上榜被潘家視為是一洗羞愧和悒怏的光宗耀祖之舉。但那個時候,潘家恐怕誰也不曾料到,這個成功的起點,竟然開創了日後潘氏家族在清代功名場上的百年輝煌。
七年之後,潘奕雋高中進士,成為潘家金榜題名的開山鼻祖,此後的百餘年間,潘氏家族共有三十五人金榜題名,其中包括一名狀元、兩名探花,而在官場中從政的二品以上的顯貴政客有四人之多,在國內各地的中下級官吏更是數量眾多。潘家因此成了當時蘇州地區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在全國範圍內也堪稱是屈指可數的大戶人家。
清咸豐二年,潘家祖字輩中的潘祖蔭,高中探花,累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潘祖蔭對金石古玩有著特殊的愛好,特別是對青銅器的收藏更是情有獨鍾。清咸豐十年,“一代名臣”左宗棠因遭人劾奏陷於困境,潘祖蔭三次“上疏營救”,終使左宗棠得以東山再起,為報答潘祖蔭的鼎力相助,左宗棠將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贈送給了比他更鍾愛青銅器的潘祖蔭。後來,潘祖蔭又以重金購得了大克鼎,成了海內外青銅器收藏家中數一數二的人物。潘家後人曾刻一印章道是“天下三寶有其二”,這兩隻鼎曾經帶給潘氏家族莫大的榮耀。
剛過門就接掌門戶的“護鼎”女子
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則衰,潘氏家族的輝煌在潘祖蔭手裏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但頂峰之後就是衰弱的開始。潘祖蔭一直無後,所以他的弟弟潘祖年就把兩個兒子過繼給潘祖蔭,但也相繼早夭,只剩下兩個女兒,家中還是無人繼承香火,於是,“老三房”的後代潘承鏡被過繼過來,成為潘祖蔭和潘祖年兩家的孫子。然而,仿佛是潘祖蔭的命中沒有後代,潘承鏡過繼給潘祖蔭後不久也亡故了,只留下了一個新婚僅三個月的妻子潘達于,沒有留下子息。
當年潘祖蔭在北京去世後,遺留下了大批收藏文物,潘祖年秘密赴京押運回故鄉,存放在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家舊宅中。這批文物數量之巨相當罕見,僅青銅器就堆放了滿滿一大房間,另有一大間專放古籍版本和字畫卷軸。而在潘承鏡死後第二年,潘祖年也去世了,因此,剛過門不久的潘達于就此挑起了掌管門戶的重任,守著大量文物財寶借住在蘇州城裏南石子街“老二房”的舊宅裏。
潘家有寶眾人皆知,那兩尊曠世寶鼎,更是海內外很多收藏人士所夢寐以求的。潘家式微之後,覬覦寶物的人自然就多了起來。清末權臣端方就曾對潘家人百般糾纏,想要“借”走兩尊寶鼎。幸運的是,時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垮臺,端方成了斷頭鬼,潘家寶鼎才得以存留。此後,有一位酷愛中國青銅器的美國人漂洋過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600萬兩黃金外加一幢洋樓來換取盂、克二鼎,但年輕的潘達于不為所動,一口回絕。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