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2017年將成為歷史,2018年春節即將到來。站在新征程的起點回望2017,那些感人肺腑的時刻,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倣似昨日曆歷在目。有許多人和事,都值得我們銘記和祝福。而春聯,既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民俗密碼,也是開啟農曆新年的基因鑰匙,是我們在辭舊迎新之際記錄過去、見證輝煌、展望未來、表達祝福的最佳載體。
在“一元初始,萬象更新”之時,在偉大新時代踏上征程之際,由中央電視臺、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詩詞學會主辦,央視網承辦的“2018戊戌狗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正式啟動,誠摯地邀請您以春聯的形式,把幸福的回憶寫在紙上,把美好的祝福貼在墻頭,把光榮的使命記在心間。
日新月異雄雞去,國泰民安玉犬來。新時代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以新春聯開啟!
徵集具體事項如下:
一、徵集要求:
本屆活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新時代、新春聯”為主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倡導大眾用春聯表達獲得感、幸福感,喜迎新時代,祈福賀新春。並通過線上線下的系列活動,營造喜慶、祥和、熱烈的新春氛圍。
徵集活動分為專業組和大眾組兩個組別,專業組作品應遵守春聯創作的基本規律,單聯字數為5到12字。大眾組作品對字數不作要求,對仗不受限制。
徵集作品須為原創,每位參與者提交的作品不限數量。徵集作品應遵守春聯創作的基本規律,單聯字數為5到12字。
二、活動時間:
徵集時間:2018年1月1日00:00至2018年1月25日24:00
評獎結果公佈時間:2018年2月5日
三、徵集方式
通過PC、手機以及移動端(手機央視網、央視影音、微信、微博)等多終端,登錄央視網“第五屆(2018戊戌狗年)全球春節春聯徵集活動”官網,提交作品。
四、面向人群
本次徵集活動面向全球海內外熱愛春聯的各界人士廣泛徵集。無論您是春聯愛好者、發燒友,還是在讀中小學、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和老年大學的學生,亦或是個人名義、團體名義,活動不作身份、職業、地域、年齡、數量的限制,歡迎廣大春聯愛好者積極參與。
五、獎項設置
1、活動將在專業組中評選産生10副“狗年最佳春聯”和100副“狗年優秀春聯”。大眾組中將評選産生10名最佳人氣獎和100名參與獎。
2、專業組獲獎作品將頒發獲獎證書。
3、“狗年最佳春聯”將在央視相關節目中予以展示。
六、評審辦法
由中國楹聯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對徵集上來的所有原創春聯作品進行初評和終評,並由主辦單位邀請,有關專家進行終評,具體由央視網委託執行,根據作品的立意、內涵、韻律等多維度,參考網絡評議意見,評選出獲獎作品。
初評團隊:由中國楹聯學會邀請專家組成。
終評團隊: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中國文聯、中央電視臺、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詩詞學會、中央文史研究館等機構的領導、學者專家和知名藝術家組成。
七、注意事項
1、友情提示:本活動官網因採用全景技術呈現,建議使用ie11以上版本瀏覽器訪問,並且屏幕顯示分辨率不小於1600*900。
2、徵集作品凡涉及抄襲等侵權行為的,均由應徵者承擔一切後果,與主辦方無關。
3、徵集作品版權歸主辦方所有。
4、參加本次徵集活動的應徵人均視為認同本《春聯徵集活動啟事》的所有條款。
春聯的文體特點具有對聯文體的一般特點,這些特點可從“字句對等,詞語對仗,平仄對立,節奏對應,內容對稱”等方面來表述:字句對等:上下聯字數相等,若有多個分句的話,分句數亦要相等。如清代鐘雲舫上下聯各五個分句19個字的春聯...
對聯雅稱楹聯,其概唸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對聯指一種文體,可以算是詩歌的一種,是繼唐詩、宋詞、元曲之後新興的一種詩歌體式;廣義的對聯,則可以看作一種文化,是對聯文體與民俗文化、民間文學以及建築、園林、書法等藝術門...
春節是農曆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新春伊始,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無論城市鄉村,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民族習俗。是世界民俗文化中的一道...
楹聯又稱對聯,具有內容豐富、言語簡潔、音調和諧、形式活潑的特點,廣泛應用於:民居店市、園林藝苑、寺觀廟宇、亭臺樓閣等場合。長期以來,楹聯習俗已經成為文化符號,是人民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學形式之一,是博大精深的中國...
一般來説春聯主要是貼在門上,一扇門標準的貼法是左右對聯,加上門上的橫披,共有三張。有的比較講究的還會在門板上貼一張吉祥句,如果是從前兩扇門的,還可以貼上左右對仗的二字句。
寫春聯的紙和一般書法用的宣紙不同,它是不吸墨的,所以在寫時應注意不要沾太多墨,以免墨不易幹,而且稍微一動,墨就會流出來。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産,是一種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藝形式,它講究對仗工整,遣詞典雅,寓意深刻,規格嚴謹。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説,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
元雜劇《後庭花》,那一對“宜入新年”、“長命富貴”,從內容上説,是春聯。雜劇稱它是桃符也無錯,因為它寫在桃板上。如果拋開書寫材料,僅就文句內容而言,可以説,在很長的時間裏,古人以“桃符”稱謂春聯。
對聯的九忌是: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
上聯 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
對聯除了要做到對仗和諧,平仄合理,節奏有致,詞性相近,還要注意對聯的句法問題。句法問題,實質就是語法的邏輯問題,句法不通,即使聯句意義再好,也難為佳句,這是屬對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史鵬先生為漢霸二王城題了一副很值得玩味的對聯,聯曰:孝忍父烹,義安臣死,想馬上豪氣飛揚,肯守倫常談孝義?英承叔志,雄振楚風,嘆垓下悲歌慷慨,莫將成敗論英雄!
春聯的文體特點具有對聯文體的一般特點,這些特點可從“字句對等,詞語對仗,平仄對立,節奏對應,內容對稱”等方面來表述: 字句對等:上下聯字數相等,若有多個分句的話,分句數亦要相等。如清代鐘雲舫上下聯各五個分句19個字的春聯:
過苦年,苦年過,過年苦,苦過年,年去年來今變古;
讀書好,讀好書,書讀好,好讀書,書田書舍子而孫。
詞語對仗:聯語中的詞性基本相當,嚴格説起來便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如清代成多祿題澹園春聯:
門迎白塔寺;
春滿黃金臺。
其中“門”、“春”為名詞,“迎”、“滿”為動詞,後三字均為地名,且“白”、“黃”同為顏色詞相對。
平仄對立:春聯最低的要求是句尾聲調平仄相對,一般是上聯以仄收,下聯以平收;更嚴格一些的要求,是要注意句腰處,即五字句第三字、七字句第四字的平仄相對;最高的要求是依照五七言律詩的句式,每兩字一個音節,逢偶數字為音節點,同聯中每個音節點平仄相交替,上下聯之間音節點平仄相反。如傳統春聯:
燕語雕梁,年來歲月何曾異;
花明綺陌,春至風雲自不同。
上聯的平仄格式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的格式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節奏對應:指上下聯句式節奏相對應,如傳統春聯:
松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風一家。
此聯雖是七言句式,但卻不同於一般的四三節奏,而是不常見的三四節奏;再進一步區分,在前三字中,上下聯均是三種獨立的事物,每一個字為一個節奏。
內容對稱:指上下聯內容上要相匹配,以共同服務於一個主題,不可上下聯內容互不相干,也不宜上聯內容極大,下聯內容卻甚微。如通用春聯:
梅為迎春先爭艷;
鳥因報喜早放喉。
雖然上聯説植物,下聯説動物,但上下聯非常和諧地表達了迎春這一主題。
除了上面幾個對聯文體一般的特點外,春聯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性。春聯不同於其它對聯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從長短來説,春聯一般以短聯為主。春聯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受到使用場合,即門和楹柱空間的很大限制,這使得春聯一般以五、七言的短聯為主,長者一般不超過兩個分句。超過三個分句以上的春聯在古今春聯中所佔比例極小,一般是作者為營造特殊效果而故意使然。
從語言來説,春聯一般以平易為主。春聯的功用在於烘托節日氛圍,所以在語言風格上要求淺顯易懂,以便路人不須駐足研讀便能一目了然。傳統春聯中除了姓氏春聯要嵌入本姓歷史名人的一些生僻典故,王公貴族春聯故意堆砌一些華貴高古的詞藻以外,絕大部分春聯都力求清新活潑。
從意境來説,春聯一般以積極為主。春聯以渲染節日的喜慶為目的,內容上要表達迎新的喜悅和對幸福生活的祈盼,除了有意表現個性以及發泄負面情緒的個別事例之外,古今春聯一般都要以昂揚向上的格調,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強化喜慶祥和的氣氛。
從內容來説,春聯一般以切時為主。春聯在對聯文體中最能反映時代風貌,許多春聯在內容上直接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政治、文化及社會事件,具有極強的時代性,許多春聯我們從內容甚至從措詞上都能感受到明顯的時代烙印。總之,好的春聯應該能夠扣緊時代脈搏,捕捉時代氣息,反映時代新聲。
最後,春聯作為一種實用類對聯,還存在着一個顯著的負面特點,便是大部分作品語言和內容陳陳相因,俗套較多,文學性差。這一點是由春聯文體本身的弱點所致,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説,貼出一副語言新奇、意境高雅、切時切事的春聯,應該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
雖然春聯在對聯中出現最早,存世作品最多,但因為其實用文體的屬性和文學性的缺乏,反而不太受到對聯研究者和聯書的編纂者的重視。在最早的聯話類著作清代梁章鉅的《楹聯叢話》中,並沒有春聯的專門章節,書中收錄了部分作者認為有文學和社會價值的歷代春聯作品,基本上散落在“故事”、“應制”以及“雜綴”中。民初吳恭亨《對聯話》中只收錄作者及門人的少數春聯作品,都置於“雜綴”類中。民國胡君復《古今聯語匯選》中,“廨宇”類收錄了少量衙署春聯,“雜題”類收錄了部分歷代名人春聯。至於明清以來的一些個人對聯集子,一般多著錄賀聯輓聯作品,卻很少收錄春聯作品。在上述著作的編纂體例中,連春聯都未能獨立成類,更談不上春聯作品內部的分類了。
在清代至民國的一些坊間對聯刻本,是專為社會提供實用對聯範本的出版物中,一般總把通用春聯置於篇首,行業春聯作品則雜入行業對聯類中,居室春聯作品則雜入居室對聯類中。台灣陳應性所編《聯海》一書則把春聯分為兩類,一類為“取景春聯”,細分為:一、純取吉祥語,二、寫景物,三、用輕鬆語,四、取富麗語,五、自述抱負,六、譏世警人,七、集成語詞句,八、粧述環境,九、用勖勉語,十、取雄壯語,十一、職業術語;第二類則為“干支春聯”,共按干支記年分為六十小項。
從宏觀上考察春聯的分類,首先應分為通用春聯與專用春聯二類,其中專用春聯又可從使用地點(居室、廚房等),使用場合(家庭、商肆等),創作手法(生肖、干支等)以及具體時代(清代、民國等)來細加分類。
本書根據古今春聯的具體情況,本着方便實用的原則,把所收春聯分為“通用春聯、居家春聯、行業春聯、農村春聯、生肖春聯、干支春聯、姓氏春聯、名人春聯和諧趣春聯九類,另集辛亥革命春聯、清代紫禁城春聯及各類宗教春聯為 “其它春聯”附後。下面就各類春聯的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通用春聯:通用春聯是適合各類場合、地點、人物及時代的春聯,這是最為常見春聯種類。通用春聯內容以描繪春天景色、表達新春祝福為主,有些通用春聯可以沿用上百年而常用常新,如:
又是一年芳草綠;
依然十里杏花紅。
但春聯畢竟是時代的産生,不同時代的通用春聯在內容、詞語及意境上多少有着一定的區別,所以本書把通用春聯細分為“傳統通用春聯”與“現代通用春聯”兩種。
居家春聯:居家春聯是適用於社會各階層民眾家庭的春聯,根據庭院建築的格局以及功能區域,居家春聯可細分為大門春聯、重門春聯、後門在聯、主房春聯、客廳春聯、臥室春聯、閨房春聯、書房春聯、廚房春聯、廁所春聯、雞舍春聯、豬欄春聯……
為了體現方便實用的原則,本書將居家春聯只分為大門春聯、主房春聯、臥室春聯、閨房春聯、書房春聯、廚房春聯六種。其中,大門春聯以描繪門前景色以及居家的地域特點為主,兼以吉祥祝福之語迎送往來賓客。主房春聯則以描繪庭院景色為主,同時包括對老人健康長壽、子女事業有成以及闔家歡樂幸福的祝願。臥室春聯主要以修身澡德、治家敦睦等內容為主,基本上都是説理的文字。閨房春聯多以清麗秀雅的語言表現女性冰清玉潔的情懷和才調。書房春聯以勸學、勵志、抒懷內容為主,兼有表現讀書人風雅情趣的內容。廚房春聯則主要突出飲食的主題,也可引伸出對勤儉持家的勸戒等內容。
行業春聯:行業對聯原由春聯發展而來,在行業對聯中,除體現本行業特點的內容之外,還有明顯的迎春色彩的對聯,我們稱之為行業春聯。
行業春聯的分類原則上可以按行業對聯那種包含全社會千行百業的分類方式,但為了簡潔方便起見,本書只分為“政府機關、軍隊武警、公共事業、文化教育、工廠礦山、商業、服務業”七類。其中政府機關春聯多以清廉從政、服務人民、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軍隊武警春聯以表現武裝力量肩負的使命為主,着力表現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鬥志。公共事業春聯下分郵政、電信、交通、金融、醫藥等門類,以表現各自行業特色為主。文化教育春聯下分文藝、科技、體育、傳媒、教育等門類,內容上要突擊所在行業的特點。工廠礦山春聯之下也劃分了幾種廠礦的類別,此類春聯內容上以表現工業生産的重要意義及工人精神面貌為主。商業春聯一般表現搞活流通、熱情服務等主題,本書所選基本上都是適用於各類商業店舖的春聯,沒有再根據經營項目進行更為繁瑣的分類。
農村春聯:農村春聯原則上講應該屬於行業春聯之一種,但因為農村春聯的數量較多、應用面較廣,鋻於我國農村人口占據全部人口的大多數這樣一個現實,本書特將農村春聯單獨列為一個大類。為了能夠使農村春聯獨立成類,我們將原應屬“政府部門”之下的“鄉鎮政府春聯”與“村委會春聯”以及原應屬“工廠礦山”之下的“鄉鎮企業春聯”列入了其中,原應屬於“居家春聯”中的“雞舍”、“豬欄”、“牛棚”等內容歸入了“農村春聯”中的“畜牧養殖戶”之中。
獨立成類後的農村春聯,計分為“鄉村政權、鄉鎮企業、農家、蔬菜種植戶、林果種植戶、畜牧養殖戶、漁家”六類,以便於當代新農村的使用。
生肖春聯:生肖春聯是我國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與春聯文化結合的産物,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十二相屬起於後漢”條説:
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據考十二生肖的説法當源於先秦,定型於漢代,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已有了完備的記載。十二生肖即以十二種常見動物與十二地支相匹配,也即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樣一個序列,然後依干支記年法,每年相對一個生肖,如農曆丁亥年便稱為“豬”年,下一年“戊子年”便稱為鼠年,以此反復輪迴。在某一生肖的春節,貼上以該生肖動物為主題的一副春聯,會使人感到格外的貼切,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
由現存的一些生肖春聯來看,文辭一般比較淺近,考慮到從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到民國胡君復《古今聯語匯選》等書均未見此類聯語,可以推測生肖春聯可能興起於晚清及近代,作者也多為民間的文士。
干支春聯:干支春聯是依照干支記年法,把每年干支的兩個字嵌入聯語之中所形成的一類春聯,明代李開先的春聯作品中有不少是含有干支文字的,但他一般不是把干支分嵌於上下聯的對應位置,把干支的兩個字分嵌於上下聯特定位置的作法始於清代,清末民初較為盛行。清梁章鉅《楹聯叢話·雜綴》載:
京師宦宅所制春聯,每喜以本歲干支分冠於首。如“乙未”雲:“乙近杏花袍曳紫;未勻柳色綬拖黃。”“丁酉”雲:“丁歲觀光慚國士;酉山探秘識奇書。”皆有湊泊痕跡,莫如“戊寅”歲一聯雲“吉日維戊;太歲在寅”為自然也。
民國初年吳恭亨《對聯話卷十三·雜綴》載:
丁未歲首,門人胡季庵盛汶撰春聯雲:“丁此時艱須努力;未應國事竟灰心。”嵌字毫無痕跡,此由才大。予亦有甲辰歲春聯雲:“甲擐東陲,黃海有警;辰拱北極,紫微先春。”蓋日俄之役,以吾鄙為戰地,甲辰、乙巳其最劇烈時代也。
此類對聯當代亦偶有為之者,1991年為北京電視臺“金色時光”專欄搞新年徵聯,要求在上下聯對應處嵌“一九九一”和“辛未”,北京大學白化文教授為活動寫了一副示範作品,聯語雲:
一市九衢,辛盤璀燦重光歲;
九瀛一統,未雨綢繆兩岸心。
干支春聯原係文人筆墨游戲,特別是因為天干地支構詞頗為不易,所以聯語難免很多生詞僻典,沒有相當功力和巧思,不宜倣作。不過干支春聯也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十分切合年份,讀者對於該年分的干支記年可以一目了然。
姓氏春聯:姓氏春聯是在聯語中暗含主人家姓氏所形成的一類春聯,一般以頌揚該姓氏歷史名人為主。在聯語中切姓氏,這種做法由來以久,據相關記載可以上溯到宋代。清梁章鉅《楹聯叢話·故事》載:
宋韓康公宣撫陜右,太守具宴,委蔡司理持正作候館一聯雲:“文價早歸唐吏部;將壇今拜漢淮陰。”韓極喜之。又京口韓香除夜請客,作桃符雲:“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此二事皆見蔣平仲《山房隨筆》。皆切韓姓,此亦後來贈聯切姓之濫觴也。
其中韓香題桃符的五言春聯可以説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姓氏春聯。姓氏春聯一般可作為大門春聯,也適於作家族祠堂的春聯。張貼姓氏春聯的好處在於路人觀聯即可知主人家的姓氏,但有些姓氏的歷史名人知名度可能不十分大,在無法詳細標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
名人春聯:名人春聯屬於可以查證到作者的一類“個性化春聯”,此類春聯是作者用春聯的形式來抒發情感、表達見解,故一般只適用於作者本人,不太具備通用的性質。有些名人春聯已經成為聯史上著名的掌故,所以從這些春聯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春聯發展沿革的一個脈絡。
諧趣春聯:諧趣春聯也是一種另類的個性化春聯,此類春聯只是借春聯的形式,表現的卻是幽默詼諧的情調。有些諧趣春聯有明確的作者,有些則出於後人的偽托和編造。
在春聯文化依然興盛的今天,為了應付習俗而隨便貼上一副春聯多少會給以文化含量太低的感覺,春聯文化的靈魂在於春聯所表達的內容,選用張貼一副與自己身份、興趣、修養、抱負相匹配的春聯內容,會使達到陶冶情操、怡情悅性、振奮精神和激勵後人等作用。如果再進一步,親自編撰一副抒發自己感情、表達自己志向、展現自己才華的春聯,張貼於自家門上,除了會達到上述幾種效果之外,我們自身還會獲得一種藝術創造的愉悅,進而還會達到提升自己人生價值和精神生活質量的效果。
學會創作春聯並不難,有不少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只因為懷着胸中一股傾訴的渴望,最終卻寫出了很能打動人心的春聯,所以對於一般中等文化水平的人來説,學會春聯創作如同隔一層窗戶紙,一點就透。創作春聯首先要搞明白這副春聯要貼在哪兒,想表達什麼想法和情緒,剩下的事情便是要掌握春聯文體基本的形式要求。具有了這些基礎,想要創作一副春聯,只是稍稍動一動腦筋便完成的事情。當然,若你還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要創作出藝術水平很高的優秀作品,那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史修養,然後在構思立意、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等多方面下功夫。通過創作春聯,可以開拓思路、擴大知識面、提高表達水平、訓練應辯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還能增加人生樂趣、豐富節日生活乃到融洽家庭氣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春聯文體唯一鐵定不移的特徵,是完全對仗的兩句式結構,除此之外的其它要求都相當靈活:字數可長可短,對偶可工可寬,聲調可嚴可松,言辭可文可白,語氣可莊可諧,風格可雅可俗。每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性情創作,嚴謹者可盡追求工對和森嚴的聲律,放達者做到寬對和上下聯尾字上仄下平後,盡可天馬行空地馳騁文筆。近年來由於太多競技性徵聯的舉辦,一些對聯圖書的編者總想把“聯律”繁瑣化和神秘化,使得太多讀者誤認為對聯的一些入門知識也是高不可攀,其實在為自己撰寫春聯時,能在平仄上和對仗上安排得很工整固然好,實在不行時也沒必要為太多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在滿足最低形式要求的情況下,説出你想説的話,內容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子曰:‘辭達而已矣”。
若是你想取法乎上,想用最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或者是想以春聯作品參加相關的社會徵聯活動,那麼首先就要在春聯的形式要求上下一番功夫。拿跳舞來作例子,若你只想娛樂自己,盡可以踩準鼓點任意跳,若你還想登臺表演,那麼就只能從基本功和最基本的舞步練起。
春聯在形式上的要求可歸納為三點:其一,從修辭學角度説就是對仗工整,其二,從聲韻學角度説就是聲調和諧,其三,從語法學角度説就是語言通順。
1、春聯之對仗
構成對聯必備條件的是對偶辭格。也就是説,上下聯要用語言結構相同或類似的詞語句式,兩兩相對。對仗可分為工對、寬對、正對、反對、流水對、自對等不同講究。
工對:也稱嚴對。就是上下聯的文字、語句對仗十分工整貼切。即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來構成對仗。如春聯: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色新。
顏色詞、動詞、草木名詞、形容詞相對,字字工整。
寬對:原是相對於工對而言,是指非同一小類詞語構成的對仗,如名詞中以“日”對“風”是屬於以天文對氣象。但現在所説的寬對已包括了詞性差別甚大的詞語,甚至句法結構相同所形成的半對半不對也已歸入寬對的範疇。如春聯:
大有作為新歲月;無邊春色好江山。
前四字在對仗上便比較寬。
正對: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最早提出了正對的概念:“正對者,事異義同也。”這是就賦文而言,楹聯亦是如此,上、下聯內容雖不同,但表現的主題一致,其邏輯關係應是並列的。作者往往抓住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進行敘述或議論,來表達大致相同的主題。如春聯:
嫩柳千姿秀;臘梅萬朵妍。
字詞均同類或近義。
反對:是上下聯由相反的內容所構成的對仗方式。正如劉勰所説:“反對者,理殊趣合者。”用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成的楹聯,正反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為映襯,既對仗工巧,又深化主題。如春聯:
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
字詞不同類或反義,將上下聯的內容拓開。
流水對:也稱串對。將一個意思分成上下聯來表達,內容連貫,語氣銜接。上聯或下聯若單獨考慮,沒有獨立意義。在語法關繫上,上下聯分別是一個複句的兩個分句;在邏輯上,上下聯聯合起來,形成對仗,構成承接、遞進、轉折、選擇、因果、假設、目的等關係。所謂“流水對”,上下聯的銜接關係若行雲流水;所謂“串對”,指上下聯的語氣貫通,意思連貫。如春聯:
雖曰人漸老;猶愛物皆春。
上下聯語氣相承接。
自對:是楹聯對仗中的一種變格,具體表現是上聯中兩個以上的字詞或短句形成對仗,下聯中對應處的字詞或短句也形成對仗,但上下聯之間的對應處卻構不成對仗,這是用上下聯內部的對仗來替代上下聯之間的對仗。如春聯:
瑞木朋生,祥禽輩作;卿雲似蓋,甘露如珠。
前兩句自相對仗,後兩句自相對仗,上下聯之間“朋生”與“似蓋”,“輩作”與“如珠”並不對仗。
無論工對或者是寬對,對仗的要求都是詞性相當。詞性即詞的特點,同詞性即劃分為同一特點的詞類。根據詞類講究字詞對仗,是對聯中對偶藝術的關鍵。我國古代區分詞類的理論體系與現代漢語不太相同,古人首先把漢語的字詞分為虛字、實字、助字三大類。在這三類之下,實字類又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並且又另附半虛字。具體概括為:“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對於其中的實字(即名詞),則又進行了多至三十余小類的詳細劃分。王力先生通過對古典詩歌研究,認為古人一般把詞分為名詞、形容詞、數詞、顏色詞、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和代詞九類。
在現代漢語中,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十一類。有人認為若以現代意義區分虛實的話,前六類為實,後五類為虛。
分析古人對於詞的分類,同現代漢語的分類也有着很大的相通之處,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大致換算一下,古人所説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在實際運用中,古人一般把顏色詞和方位詞單獨相對,但在現代漢語中,方位詞附屬於名詞,顏色詞已歸屬形容詞了。現代漢語所説的不及物動詞與形容詞已非同類,但在古人看來則同類的虛字相對。
關於如何構成對仗,古人有着極為嚴格的規範,《縹湘對類》一書明確提出了“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區分“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
現代漢語所説的對仗,便是照上列十一種詞性相同的字詞作對,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等。
2、內容及其禁忌
春聯內容一般輕鬆歡快,喜氣洋溢,切情切景,大紅色彩配上吉祥話語,為春節平添了歡樂氣氛。一般的情況下,人們撰貼春聯主要是突出其喜慶氣氛,多用一些吉祥詞句,而不過分追求其內容,但那些切時切事,能夠表達真情實感,個性鮮明的春聯作品往往能引發路人的興趣,使他們駐足觀賞甚至抄錄而去,廣泛傳揚。所以,上乘的春聯要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突出文學性的春聯才能感染人,突出真性情的春聯才能打動人。
要寫出內容充實的春聯作品,就要熟悉春聯寫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和主要方法。寫春聯應該注意的主要方面有:春聯的內容要求寫吉利喜慶的話,避免用不吉利的字、詞以及它們的同音、諧音字;春聯要注意用詞恰如其分,不要過於浮誇、喧染;避免用一些現成的套話、空話、大話,要注意內容的創新,體現出時代精神;行業春聯要注意寫出自身特點。
春聯的作法,經過近幾百年的經驗積累,也已形成定式。從內涵上要求,一定要寫出開春的喜氣洋洋,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還應點明春節時令。具體的作法主要主要有以下幾種。
寫春景:天回地暖,日麗風和,陽春白雪,滿目生機,這與人們迎接春天的雀躍心情十分和諧。因此,春聯自古以來就以描繪春景為擅長的筆法。所寫的景色可以從最大處着筆,也可從院落周邊環境着筆,也可只描寫居家庭院內的景色。
在描寫春景時,常用一些具有新春特色的詞,如:
植物——松、竹、梅、蘭、桃、李、杏、楊、柳等。
動物——鶯、燕、鵲、鳳、鵬及十二生肖。
器物——爆竹、酒杯、鑼鼓、笙歌等。
顏色——紅、黃、綠、青、金、碧等暖色調。
天文氣象——風、雪、雲、霞、暉、日、月等。
頌吉祥:遠古桃符的原始功能只是驅鬼避邪,向春聯演化後則多了祈福納祥、辭舊迎新的含義,所以多説吉祥話語是春聯語言的本色。
吉祥話可以針對個人前程的期望、也可表現對家庭的祝福,更多的還是對祖國山河熱情的讚頌和對民族前程的美好祝願。
嵌字詞:為了突出春聯的針對性,寫出特點,可以在春聯中嵌入相應的字詞,古人一般以嵌干支作聯的為多,但由於天干地支文字所能構的詞彙太少,所以不易寫出明白通暢的春聯來。現代人多做嵌生肖聯,即在春聯中嵌入當年的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年一個輪迴,年年都有新花樣。此外,還可以在春聯中嵌入戶主的名字或者是當地的地名。
除上述各種明嵌字詞外,還有一種隱嵌的辦法,例如可通過敘述戶主姓氏中歷史名人的方法,隱嵌入戶主的姓氏。
論時事:以時事入春聯,是近代以來的傳統,可寫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正在發生的事以及將要出現的事。這些事件,都關係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借春聯之機,表現作者的關注之情。這類對聯是歷史的記錄,是生活的寫照,如果有興趣把各個歷史時期甚至每年的春聯蒐集齊全,可能會成為小型編年史和中國大事記的。當然,寫時事聯要注意不要將標語口號合盤端出。
抒胸臆:有一類以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為主的春聯,這類雖然在表面看來缺乏迎新的喜氣,但有較強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直抒胸臆的春聯在寫作時要注意藝術個性與春節氣氛在一個新的層次上的和諧,比如寫窮愁可以用詼諧語,寫諷刺可以用調侃語,總之不要搞成劍拔駑張的陣勢和悽慘清冷的格調,那會喪失了春聯的本意。
春聯在形式方面有些基本的禁忌,大致有以下幾點:
忌重字:對聯禁忌不規則重字。修辭上的重字是對聯創作的好手法,在頂針、復字、疊字、排比、自對、反復、迴環、層遞等修辭中,多有規則地使用重字,用以增強對聯的表現力。有規則的重字應該是兩個重字所對應的字也要重復,若重字所對應的字沒有重復,則視為不規則重字,不規則重字破壞了對聯的對稱法則,應為對聯創作的大忌。
忌合掌:上下聯相對應的詞彙若都是同義或近義的詞,則會造成上下聯內容完全重合,沒有一點開張的結果,這等於用兩句話説了一句的內容,是語言上的浪費,所以被視為對聯創作的大忌。
忌同聲收尾:我們已在上面談過,春聯聲調要求的底線是句尾的上仄下平,若是上平下仄收尾,則會使人感到彆扭,若是上下聯句尾全用平聲或全用仄聲,便超越了春聯形式要求的底線,對仗、內容再好也會被人視為不是春聯文體。
台灣陳應性先生在其《聯海》一書談及春聯禁忌時説:
撰此類聯語時,必須避用不吉字句與不祥之字音,總宜切合貼用者身份、地位、環境、抱負,而各異其語氣,以不悖頌祝之本意為佳。
僅從民俗的角度,春聯的張貼只是買回來貼門上了事,但若想貼得恰如其分,那就要對春聯內容作一下選擇,或成品春聯中沒有合乎自己或本單位要求的內容,那就要從聯書中挑選出合適的佳聯,自己書寫了再張貼出去。另外,春聯還有一些附屬的部件,如橫批,斗方等,也需要選擇和書寫,以與春聯相匹配。
1、春聯的挑選
春聯習俗的廣泛性,使得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都要貼春聯,不僅居家要貼春聯,習慣上只要是有門的地方,無論機關單位、工礦企業、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店舖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喜慶熱烈、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和追求。表現角度上,可以從國家的建設成就、民族的富強昌盛着眼。這樣的春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讚頌。有的春聯則是從表達了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入手,這种家庭春聯是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願,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貼春聯最好體現出自身個性以及行業特點。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託某種祈望和祝福,那麼,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不同於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穀豐。”這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的春聯。“百貨琳瑯,櫃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這是宣傳商業繁榮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臺,搖曳春風撫棟樑。”這是教師家庭貼的春聯。這種體現各自特點的春聯,更突出了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敬業精神。雖然那些從宏觀出發,讚頌國家繁榮昌盛,對民族和社會的未來予以熱情謳歌的春聯,無論是家庭、單位都可以張貼,但如果能夠選擇一副表現自我個性或是本行業特色的切時切事的春聯,無疑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選擇這種特色春聯時,特別要注意的是要認真領會聯語的內容,不要將與自己家庭或行業特點不相符的春聯貼在門前,如前引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中“鄉人不識字,有以人口平安與肥豬滿圈互易者”的記載,便是在內容上穿了幫。各種不同行業的春聯一般都有自己的習慣用語,如教育行業的“桃李、棟樑、紅燭、春蠶”,醫藥行業的“杏林、橘井”,郵政行業的“驛使、鴻雁”等,在選擇春聯時尤要注意,否則農家貼上商業店的春聯,醫院貼出教育行業的春聯,都會惹出笑話來。
2、春聯的張貼
自書春聯在編撰或選擇好春聯內容後,還要有個書寫的問題,春聯的書寫講究並不太多,春聯一般不需要落款,只需講究字體和整體的佈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春聯是要給人看的,字體應以正楷、行書、隸書為宜,篆書、行草和草書則不宜使用。春聯在書寫時左右佈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當,不要上聯疏、下聯密,寫出後並排放一起對比一下,只要美觀、勻稱、醒目即可。
居家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如“滿院春光”宜貼在進門的醒目處,“抬頭見喜”宜貼於出門醒目的地方;“斗方”為正方菱形,多貼在窗戶、影壁上。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春”“和福”字。有不少地方流行把“福”字倒貼者,以諧“福到了”之音,這其中有不少版本的傳説故事,主要圖個口彩,求個吉慶。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春聯一般不署上下款,所以要特別注意別貼倒了。當我們面對大門時,上聯要貼在右手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上下聯不可貼反,貼反的話會惹懂行人士的笑話,民間有“反貼門神不對臉”的俗語或以“反貼門神”的歇後語以喻“不對臉和左右為難”。有時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係,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係,讀着讓人感覺彆扭。
春聯的上下聯可以從尾字的平仄聲來區別,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如這副春聯:
又是一年芳草綠;依舊十里杏花紅。
上聯尾字“綠”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紅”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説,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對於上下聯內容有承接和遞進關係的,還可以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我們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最後,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居民家的門戶貼15到20厘米寬的春聯最好,而商家鋪房店面要根據門戶的寬窄,貼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聯最好,這樣能顯得協調、大方。至於某些高大建築的機關大門,如果貼的春聯太少的話,就會很不醒目,這時就要適當增大尺寸。
3、春聯的橫批
橫批,是指挂貼於一副春聯上頭的橫幅,也稱橫披、橫額、橫聯等。春聯的張貼,習慣上必須要配有橫批。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則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的作用。
橫披與春聯內容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説,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昇華,以點睛之筆説出了對聯的主題。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為描景式,如“鳥語花香”、“春和景明”等。
二為祝願式,如“大展宏圖”,“家庭和睦”等。
三為點題式,如“新春大吉”,“喜迎新年”等。
四為春聯寫意橫批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春聯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於點睛之筆;
五是春聯橫批相輔相成:如體育行業春聯“赤子駕長風,勇奪金牌登虎榜;健兒騰巨浪,拼爭桂冠跳龍門。”配以橫批“再創輝煌”,橫批便與春聯內容互補,甚至呈遞進的關係,深化了主題。
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的閱讀習慣則多是從左往右,兩種寫法均可。貼橫披應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兩旁可用小的“春”字點綴,橫批字體應與春聯字體的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對聯雅稱楹聯,其概唸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對聯指一種文體,可以算是詩歌的一種,是繼唐詩、宋詞、元曲之後新興的一種詩歌體式;廣義的對聯,則可以看作一種文化,是對聯文體與民俗文化、民間文學以及建築、園林、書法等藝術門類相整合産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對聯的基本特性中包含了文學性、實用性和諧巧性這三部分。它既高雅又通俗,既有純文學的抒情性,也有實用文體的功用性,更有文字游戲的諧趣性,所以千百年來深受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的喜愛。
對聯分有很多的門類,如婚聯、壽聯、輓聯、春聯、格言聯、行業聯、名勝聯等等,其中最早出現的是春聯。春聯産生於桃符習俗,漢代以來流行在大門上懸挂桃木板的民俗,上面畫有神像以禳災祛邪。流傳到五代末年除夕,後蜀主孟昶在寢門的桃符上題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這件事被記載在《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上,是目前確切可考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之後經過緩慢地發展,對聯在婚喪嫁娶、名勝園林、居家宅第、官衙祠廟等場合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到明代中早期,春聯脫離了桃符板而改為以紅紙書寫,因而很快發展成為象徵着祈福納祥意義的全民性習俗,一直到清代發展到全盛狀態,上至皇宮,下到茅舍,凡有門的地方即會有對聯張貼懸挂。
從文體角度來看,對聯是繼近體詩和詞曲之後最晚産生的詩歌體式。只是因為出現較晚,所以未能得到中國文學發展史專家們應有的重視。對聯的形式要求是文字的對偶和聲調的協調,應該説是最能體現漢語方塊字音形義合一的特點的一門文藝形式。事實上,對聯藝術也確實為漢文化圈所獨有,被人稱為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
從文化角度來看,對聯是中國社會中應用最廣泛、擁有讀者最多的文藝形式。就春聯而言,俗話説“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餃子可以不吃,鞭炮可以不放,但春聯卻絕不可不貼(習俗中只有遇到喪事的家庭才可以不貼春聯)。即使是遷徙到異鄉甚至異國,這一習俗也被頑強地保留和傳承下來。春聯形式上對稱之工穩、色彩之鮮艷、文辭之華美,可以説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典型體現。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佈了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楹聯習俗”名列第510項,遺産分類為“民俗”,遺産編號為“X—62”。
對聯文體不像詩詞曲賦那些已經發展定形並趨於僵化的文體形式,而是正處在發展中的文學體裁,社會民眾對於對聯文化的熱情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升溫。清代是對聯發展的巔峰時期。入民國後對聯文體沒有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太多衝擊,仍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建國後直到改革開放這一時段,對聯文化陷入明顯的低潮。近三十多年來對聯文化的快速發展,可以視為低潮之後的一個強勁的反彈階段。在低潮過後,對聯的社會實用範圍有了很大幅度縮減。首先是因為新時代的建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聯的張貼和懸挂;再是因為年輕人面對多元文化及更多的文化娛樂方式,有了更大的文化選擇空間,熱愛對聯這一傳統文化並達到相當高的理論或創作水平的年輕人在全部人口中所佔比例並不大。但相對於詩詞曲賦等其它的傳統文藝形式來説,對聯文化在當代的境況還算是一枝獨秀的。由於對聯的實用性,全社會的人不得不接觸對聯;由於對聯的諧巧性,很大數量的文化人對於奇聯巧對很感興趣,這些人都可以算是潛在的對聯發燒友,只要文化環境和媒體環境稍稍引導就會形成對聯文化的熱潮。如1983 年春節,中央電視臺文化生活組、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共青團北京市委文體部聯合舉辦“首屆全國迎春徵聯”,採用應對形式,以“新憲法”、“亞運會”、“萬里長城”、“文藝界名人”、“首都風光”為題,各出一上聯徵對。活動共收到應徵作品18萬件。今年由央視網、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楹聯學會聯合舉辦“2014馬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是徵集上下聯完整的春聯作品,這比出句應對更能考驗作者的實際創作水平,但我們每天的收稿量都在上萬副,這説明春聯習俗和對聯文體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還是很受民眾喜愛的。
除了裝點生活場景、營造節日氛圍之外,對聯還同其它傳統文藝形式一樣,承擔着“文以載道”的功能,就是説對聯在裝飾功能、審美功能之外,還有着很強的社會教化功能,可以達到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對聯文化的作用也正在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201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視察山東菏澤與市縣領導座談時便引用了河南內鄉古縣衙的一副對聯,這是清代內鄉縣令高以永撰寫的,聯語為:“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説: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係,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産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2014年1月22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見面併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再過幾天,就是農曆馬年春節了,我念兩副報紙上刊登的春聯送給大家,一副是“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揚鬃,駿馬舞東風,追求夢想;鬥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復興”。習近平所念的兩副馬年春聯,即為中國楹聯學會參與主辦的廣東“客天下”徵聯活動中評出的獲獎作品,作者分別是美國黃新和山東邵子勤。
中國楹聯學會成立於1984年,現為中國文聯主管的全國一級社團。學會成立三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傳統對聯史料的蒐集整理以及當代對聯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在對聯教育方面,學會在全國培養和命名了近百所學校為“楹聯教育基地”,各省市級楹聯學會也都有自己的挂鉤院校並大力推進“楹聯文化進校園”工作。在對聯文化傳播方面,學會重視網絡媒體的興起對於對聯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目前在“聯都網”、“中國楹聯論壇”、“中華國粹網”等主要對聯網站上,正有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對聯創作高手被培養出來。學會更重視與電視這種強勢媒體的結合。就以春聯活動為例,學會2002年春節就配合中央電視臺總編室製作了七集春節特別節目《佳聯趣對賀新春》,在春節七天播出後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節目的出句徵對活動收到來自海內外的對句50多萬條。在此基礎上又於2005年春節製作和播出了七集春節特別節目《奇聯妙對賀新春》,同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學會組織創作的讓各省臺主持人向全國觀眾獻春聯的“新春使者送春聯”節目成為整個春晚的一大亮點,社會影響非常廣泛。2011年春晚又以出句徵對的形式與海內外觀眾進行互動,得到了熱烈響應,七天之內收到對句近50萬條,獲獎作品在元宵晚會頒獎。另外各省電視臺也在各省楹聯學會的配合下頻繁推出與對聯文化有關的電視節目,如今年春節前山西電視臺錄製了《山西楹聯高手電視大賽》節目,將於春節前播出。
對聯作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理應擔負相應的重任。中國楹聯學會設有對外交流委員會,廣泛聯絡港澳台的對聯文化學者,也組團到加拿大、澳大利亞進行對聯書法交流活動。目前海外華人對於對聯文化依舊保持着很大的熱情,如北美地區就有美國楹聯學會、美加詩詞楹聯學會以及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北美分院等機構,組織過多種形式的徵聯活動,有些華人聚集區如舊金山、芝加哥等地,每年春節前都會有華人社團的“揮春”活動。
總之,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傳統的對聯藝術並不是一種夕陽文化,而是緊隨着時代律動的朝陽文化,相信這門中華獨有的文藝形式會在當今以及今後的歲月中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為後世留下一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豐厚的對聯文化遺産。(作者:劉太品)
“寫春聯”、“貼春聯”是我國傳統習俗之一。
春節是農曆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新春伊始,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無論城市鄉村,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民族習俗。是世界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奇觀。廣泛流傳的民間謠諺中就有:“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及福字)”之説。每當大年初一,人們隨着拜年的人群從大街小巷走過,最為搶眼的便是滿街紅紅火火的春聯,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
春聯的文體特點是什麼?
春聯的文體特點除了具有對聯文體的一般特點,即“字句對等,詞語對仗,平仄對立,節奏對應,內容對稱”等之外,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春聯一般以九言以下的短聯為主。二是,春聯的語言風格力求淺顯易懂、清新活潑、一目了然。三是,春聯的意境要求積極進取、昂揚向上,以渲染節日喜慶祥和的氣氛。四是,春聯的內容一般以切時切事為主,能夠把握時代脈搏,捕捉時代氣息,反映時代心聲。
春聯創作的要求是什麼?
春聯創作的要求可歸納為三點:①對仗工整,②聲調和諧,③語言通順。同時,春聯在形式方面也有一些禁忌:①忌不規則重字。在採用頂針、復字、疊字、排比、自對、反復、迴環、層遞等修辭手法時,多有規則地使用重字,以增強對聯的表現力。但,不規則重字則破壞了對聯的對稱法則,應為春聯創作的大忌。②忌合掌。上下聯相對應的詞彙若都是同義或近義的詞,則會造成上下聯內容類同,也是春聯創作的大忌。③忌同聲收尾。春聯聲調和諧的底線是上聯的句尾為仄聲,下聯的句尾為平聲。
春聯的書寫要注意什麼?
春聯的書寫一般不需要落款,只需講究字體和整體的佈局。首先字要端正、大方,字體應以正楷、行書、隸書為宜,篆書、行草和草書則不宜使用。春聯在書寫時左右佈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當,不要上聯疏、下聯密,寫出後並排放一起對比一下,做到美觀、勻稱、醒目即可。
春聯如何張貼?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必須豎貼。當面對大門時,上聯要貼在右手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上下聯不可貼反。春聯的上下聯可以從尾字的平仄聲來區別,仄聲的是上聯,平聲的是下聯。春聯習慣上必須有橫批。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則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的作用。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寫,現今的閱讀習慣則多是從左往右,兩種寫法均可。
楹聯又稱對聯,具有內容豐富、言語簡潔、音調和諧、形式活潑的特點,廣泛應用於:民居店市、園林藝苑、寺觀廟宇、亭臺樓閣等場合。
長期以來,楹聯習俗已經成為文化符號,是人民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學形式之一,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遺産中的一顆明珠,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發展,文化影響經久不衰。2006年,楹聯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楹聯的産生和發展
楹聯的特徵和分類
楹聯的形式
楹聯的創作
楹聯,是中國傳統藝術之瑰寶,其鮮明的藝術特色,表達出中國百姓祈福迎祥、驅災避害的精神訴求和美好願望,成為不可或缺的年節符號,在千百年華夏文明中傳承至今。歷久不衰的楹聯文化,根植於社會大眾,是我國一項雅俗共賞的文化樣式,深為老百姓喜聞樂見。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楹聯文化跨越千年、綿延至今,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僅僅是太倉一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産,這些喜慶吉祥、別具一格的楹聯是紮根於我們心底的年味印記!歷久彌新的楹聯文化積澱着歲月的印痕,承載着民族的記憶,值得我們代代傳承、弘揚與珍惜!(來源:國家圖書館官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楹聯文化跨越千年、綿延至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喜慶吉祥、別具一格的楹聯是紮根於我們心底的年味印記!歷久彌新的楹聯文化積澱着歲月的印痕,承載着民族的記憶,值得我們代代傳承、
一般來説春聯主要是貼在門上,一扇門標準的貼法是左右對聯,加上門上的橫披,共有三張。有的比較講究的還會在門板上貼一張吉祥句,如果是從前兩扇門的,還可以貼上左右對仗的二字句。門上的春聯句,自古以來大體分為家庭用的、商業用的、或是政府機關的不同建築物的相關內容。主要是取其聯對內容的吉祥意思,所以在選擇時不妨參考本書所選聯句或是從書店販售的對聯專輯中去找。
家庭張貼春聯的位置,大致有前門、後門或是其他庭院等等,在古時比較考究,各種相關的春聯非常應景。現在一般都是取其吉祥聯對,念起來大吉大利就覺得妥當了。
至於門楣上的橫披字句,一般是取聯對中的某一句來應用,在選擇時儘量取與對聯文句意思相關的,看起來比較有整體的意義。
單扇門的可以選擇二個字或是寫一個大[春]或大[福]字來貼,雙扇門的可以寫二或四個字的對句,也能寫春與福字相對。
從前也有針對米甕寫[滿]、金櫃寫[招財進寶]或滿字、廚房寫[山珍海味]、禽舍寫[六畜興旺]等等。不過現在大家乾脆寫[大家恭禧][恭賀新禧]或是[吉祥如意]等,以示新年吉祥歡樂之氣氛。
寫春聯的紙和一般書法用的宣紙不同,它是不吸墨的,所以在寫時應注意不要沾太多墨,以免墨不易幹,而且稍微一動,墨就會流出來。由於寫在紅紙與寫在宣紙上所求的墨韻不同,如用磨墨可能不易磨得濃黑,使用墨汁較為方便。為着使貼在門上的春聯能夠墨色黑亮,宜採用較濃黑的墨汁。市面上有的墨汁容易沉澱,甚或質量不良,倒出來後墨色稀淡,寫在紅紙上顯不出字跡精神,這種墨汁儘量避免。
除了用黑墨寫春聯外,也可以寫金字,這種金色的顏料與黑墨成分並不相同,是屬於一種金色漆料,在文具店或販賣年俗用品的店舖,會出售已經調配好的金色漆。如果要自己調配的話,可以到油漆店購買金粉、金油(凡立水)及可以稀釋和清洗毛筆的溶劑。將金粉及金油混和,以溶劑加以調和到適當濃度後即可使用。但要注意的是毛筆沾過金色漆後,必須以溶劑充分清洗,否則幹了後很快會硬化,以後就無法使用。寫過金字的毛筆因為沾過濃度很重的化學原料,不甚容易清洗乾淨,日後並不適宜再沾墨使用。至於用過的金色漆需將瓶蓋栓緊,如此較不會因溶劑揮發變得濃稠而難以使用。
至於毛筆的選擇以可以書寫約十五公分以內的大小為宜,太大和太小的毛筆都不合適。寧可用大筆寫字,千萬不要用小筆寫小大字。毛筆則以羊毫或是兼毫筆比較好用。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挂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説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挂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挂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着貼對聯的風俗。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着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説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咏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禦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我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名聯佳對,浩如煙海。這裡所輯錄的,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可謂是滄海一粟。希望能有助於讀者欣賞我國這份獨特的、珍貴的文學遺産。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産,是一種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藝形式,它講究對仗工整,遣詞典雅,寓意深刻,規格嚴謹。
對稱及平衡,是先民美學觀點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在生産工具(打制石器)時便已顯示;在文字創造方面,同樣顯示着這一審美觀。從已發現的公元前四千年的半坡遺址出土垢陶器上的刻畫符號來觀察,這些符號也經常成左右對稱。八卦是我國最早的極為規則的、非常講究對稱的刻畫符號。卦象的外形到內涵(從形到質)都體現着“對稱”的審美觀。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這種審美觀便表現為對偶句。《文心雕龍》有言:“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對偶這一修辭手段可以説是世界上最早出現並運用的修辭手段,它和象聲是孿生兄弟。
對偶不只是簡單的字面、詞義相配成偶,還要求分量相當,不能畸輕畸重。其例,不勝枚舉: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風雅逸篇》);
       “清廟穆兮承余宗,百僚肅兮於寢堂”(《神人暢操》);
       “寧為雞口,勿為牛後”(《古今諺》);
       “爭魚者濡,逐獸者趨”(《列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
屬於詩者則有: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汝無家,何以速我獄?”(《詩經》);
“名余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楚辭》);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文字甚至口頭語,都很自然在運用了對偶句。但在形式上尚無有意雕琢,劉勰説:“唐虞之世,辭未及文”。此後形成駢體賦。進入南北朝後期,對偶句的運用便已經精雕細琢了。
與劉勰同時的沈約提出“四聲八病”的主張之後,詩歌創作漸趨嚴謹的格律化,詩歌有了格律要求並越趨嚴密精細。在詩中,律詩的對偶句用上了“對仗”一詞。
在格律詩形成的同時,詞已萌芽、發展,自然而然地引進了格律,又向着長短句發展。到北宋,詞的創作格律已經十分精熟,只是仍較短小。到柳永和蘇軾手中,詞牌陡增,題材面大擴展,表現方式大為豐富多樣。詞到盛時,曲已興起,造語選詞,較貼近民眾。詩詞曲都給對聯以極大的影響。隨後的雜言又大量用入對聯,除竭力講究典雅這外,成為主流的,則是以淺近的文言文或以口語入聯,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地步,得於在民間紮根,在深入民間的同時,又從俗語、俚語、諺語、謎語等處汲取營養。
假如説對偶句是對聯的原質,那麼它是在詩歌、駢賦中孕育而成的,是不斷經吮吸詩、詞、曲、賦的乳汁而成長。特別是深入民間後,融合謎、諺、俚、俗語等,成為一種上至宗廟、朝庭、下達至卑、至穢處所都能使用的文學作品。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説,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説:“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説: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元雜劇《後庭花》,那一對“宜入新年”、“長命富貴”,從內容上説,是春聯。雜劇稱它是桃符也無錯,因為它寫在桃板上。如果拋開書寫材料,僅就文句內容而言,可以説,在很長的時間裏,古人以“桃符”稱謂春聯。
春聯之始的題目,頗使五代時的後蜀主孟昶出了點小風頭。只因《宋史·蜀世家》有記,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清代人認為這是最早的春聯。此説影響很廣。
近年人們論證先於孟昶的春聯,有的甚至找出《尚書》裏的對偶句,找到古器物上題為“書戶”的六字銘文。在眾多文章中,1994年4期《文史知識》所載譚蟬雪《我國最早的楹聯》一文,引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卷聯句,以證唐代春聯,值得重視。敦煌遺書所錄如下
歲日:三陽始布,四秩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曰: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回(殮)百殃。
       寶雞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
       立春回(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回回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月月無災。
       雞回辟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書門左右,吾儻康哉。
敦煌卷子的這些聯句分為兩束,分別錄於“歲日”和“立春日”下。這恰合於春聯的歲時特點。一句“書門左右,吾儻康哉”,更是點明要旨——錄這些聯句為哪般?它是書寫桃符即春聯的稿本。聯句裏又多有至今仍為春聯所習用的詞句,如“三陽”、“四秩”、“始調陽”,在新春新歲到來之際,人們願意表達對於歲月四季的關注;“五福”、“富貴”、“慶壽”、“呈祥”,如今仍不乏民俗生命力。歷來的春聯體現古代年俗的主題,可概括為兩方面:驅邪與納祥。敦煌遺書所錄聯句,也正是辟邪除禍和福慶呈祥。
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卷為《啟顏錄》抄本,抄於唐開元十一年。我們稱為挑符即春聯稿本的聯句,抄於錄在卷子背面。其抄錄年代無疑大大早於後蜀孟昶,證明最遲到唐代時已開始在桃板上書寫春聯了。
從桃符到春聯,不止是名稱問題,也不單單是寫上個“春”字的問題。這實際上表現了變革桃符舊有內容的一種革新。舊的桃符,脫胎於木刻神荼鬱壘像,那桃木板上也曾畫門神,也曾題寫“神荼”“鬱壘”字樣,總之,就如同桃木本身的符號意義一樣,桃符的意義全在於驅鬼辟邪。這是對於保護自身、求得生存的渴望,它比起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來,是更基本的,然而又是低一個層次的。隨着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表現為年俗意識,就是:不但求辟邪,還求納祥。桃符舊有的內容再也不能滿足這新的心理需求。於是,桃符寫門神名的老章程就被打破了,讓位給“福慶初新”、“壽祿延長”之類祈福納祥的字樣。
經此一番革新,桃符原有的符號意義沒有丟,——桃木辟邪,並不在於寫上門神名;而新的意義,隨着祈福納吉的字句,疊加了上去。這疊加,其實標誌着一種質的飛躍。它已區別於舊桃符。同時桃符辟邪的功用,也沒有被遺忘。
至於名稱,唐自不必説,宋王安石的詩句、元雜劇的臺詞,仍都稱桃符。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東坡在黃州,而王文甫家在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日逼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請看,“治桃符”、“書一聯”相照應;蘇東坡所為,確是除夕寫春聯——可是,宋代人説這是“治桃符”。
南宋人周密《癸辛雜識》一書,“桃符獲罪”條:
鹽官縣學教諭黃謙之,永嘉人,甲午歲題桃符雲:“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為人告之官,遂罷去。
這位黃謙之興致所至,戲題桃符,大概是將“宜入新年”、“百事大吉”的通常句子續了幾個字,不料卻有人打“小報告”,害得他丟了飯碗。從這條材料看,南宋之時“桃符”之稱仍流行,題於“桃符”之上的文字,早已是“春聯”了。
春聯之名,據説出自明初。《簪雲摟雜説》記朱元璋故事:
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於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詢知為腌(閹)永苗者,尚未倩(請)人耳。帝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徵出,校尉等一擁而去。嗣帝復出,不見懸挂。因問故,雲:“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帝大喜,資銀五十兩,俾遷業焉。
從這條材料看,朱元璋不僅提倡除夕挂春聯,還微服出宮,去看戶戶門上有對聯的盛況;當他見到閹豬戶門上無聯,竟能即興創作,一副具有行業特色的聯語,對仗工穩,落墨成對。
明代開國皇帝的提倡,無疑推動了春聯的普及。然而,舊的稱謂——桃符這名稱,還是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明末遺民李中馥《原李耳載》中奇聞一段:遷安郭金溪好扶鸞之術,因此中了邪,只得求助於“姜、蒜、犬膽、鷹脯藥之,桃符、鬼箭、雄黃、硃砂鎮之,巳針灸鬼眼穴諸絡”。桃符被從門上取下,用來鎮魔驅邪。不僅舊的名稱仍在用,原本的神秘意義也沒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時,對於寫有聯語的桃符,已經開始有了別種叫法。宋代《名臣言行錄》載:宋仁宗一日見禦春帖子,讀而愛之。問左右,説是歐陽修措詞。於是,悉取宮中請貼閱之,見篇篇有立意,宋仁宗説:“舉筆不忘規諫,真侍從之臣也。”宮裏門多,春聯也多。宋人叫它什麼?叫它“禦春帖子”。不言而喻,在“桃符”與“春聯”之間,“禦春帖子”是一種過渡。
帶着新的內容,春聯由桃符的形式中生發出來。從桃符到春聯,民風民俗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對聯的九忌是: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對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時出現詞義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復的字、詞。
一副對聯,必須上下比的詞語異義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聯時,有人誤認“詞類相對”,以為上下聯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穩,其實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字數總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間裏重復一件事,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合掌是對聯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傳喜訊;
       四海送佳音。
       “五湖”與“四海”同指廣闊的地域,“傳”與“送”意思相似,“喜訊”與“佳音”更是同義詞。這樣的對聯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麼好,讀起來也讓人覺得味同嚼蠟!就沒意義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規則重字,有規則重字是巧聯,無規則重字是病聯。
請看:
       百鳥鳴春歌盛世;
       一龍降世兆豐年。
       兩個世字不在同一個位置上,犯不規則重字。
【三忌失對欠平衡】
在聯語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有對應上,就是失對。失對包括聯內節奏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
例如:
       奧運精神傳友誼;
       聖火輝煌映和諧。
       此聯中用“輝煌”對“精神”屬於詞性失對,即形容詞對名詞。
【第四失替應留意】
失替也是語病的一種,在同一聯(上聯或下聯)的詞語中,平仄應給交替、有規律的出現才對。上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該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聯第2第4第6個字出現連續兩平或兩仄,就叫失替。
【五為亂腳】
腳,是指上聯或下聯的最後一字。必須遵守上聯仄收尾,下聯平收尾,即上仄下平,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是亂腳。
比如:
       九州迎聖火;
       百載圓一夢。
       上下聯最後一個字都是仄聲,這就違背了上仄下平的規律,讀起來很彆扭,是因為亂腳,就不符合聯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腳句(下聯)裏,除最後一個字是平韻外,其它都是仄韻,這就叫孤平,上聯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記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對聯的大忌,在撰聯時很容易被忽視,不管幾言聯,只要尾部連三仄或連三平,都是語病。
比如:
爆竹聲聲辭舊歲;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聲,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覺得讀起來很彆扭嗎?這也就是對聯為什麼要求聯律,沒律的句子就不能給人美感,沒有昂揚頓錯的節奏,就不能算對聯了。
【八忌上重下邊輕】
我們知道,一副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如果上聯寫得氣勢強盛(重),而下聯寫得氣勢軟弱(輕),就會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這就叫上重下輕,上重下輕也是對聯的病症之一。
比如:
       聽鐵馬聲聲關山入夢;
       看銀鉤筆筆書畫縈心。
       此聯立意很好,可以用“銀鉤筆筆”對“鐵馬聲聲”,“書畫縈心”對“關山入夢”氣勢上就大大減弱,明顯的氣勢不足,有損整副對聯的美感。
如果上聯的氣勢很低,用下聯來補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廟死個和尚;
       西竺國多一如來。
       上聯就沒一點氣勢,如果下聯不能補上,就很尷尬。
【九忌初學用癖典】
對聯用典會增加對聯的可觀性,使對聯顯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釋一遍吧?特別是對初學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來龍去脈,不然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對於對聯愛好者來説,只要認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對不出好的對聯!
上聯 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上聯一般以仄聲字結尾(亦有極少用平聲字者)。其張貼、懸挂、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右側。上聯又稱出句、上支、上比、對公、對頭……。
出句 先出而令人後對的句子,多用於應對。一般指上聯,但根據收尾字平仄聲判斷,有的則為“下聯”,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聲尾,應是下聯)。
出對 先出的半副對聯。為應對中的用語,多為上聯,個別時為下聯。清·陸以《冷廬雜識·卷四·對對難》:“吾郡有師弟同赴省試,至武林關,天晚關閉,師出對曰:‘開關遲,關關早,阻過客過關。’弟應聲曰:‘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對公 即上聯。林芳勝等《古今對聯薈萃》:“上聯……還有人稱作‘對公’……”。參見上聯條。
下聯 對聯的後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後為下,故後書的部分為下聯。下聯一般以平聲字結尾(亦有極少用仄聲字者)。其張貼、懸挂、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左側。下聯又稱對句、下支、下比、對母、對尾……。
對對 ①後對的半副對聯。為應對中常用語。多為下聯,個別時為上聯。②對成句子之意,前一“對”字為動詞,組成動賓結構的詞語。《對類引端》:“對對者,整對出比之字與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則以三字五字對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則以七字十余字對之,如門之一對,履之一對,襪之一對。務使長短相齊、廣狹相等,不容有銖黍之訛,故謂之對對。”
全聯 猶言“上下聯”。呂雲彪《楹聯作法》:“全聯之平仄,須處處調和順達。”
半聯 半副對聯,指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産生半聯的原因,一是歷史久遠,其中的半副聯實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見原文記載;二是有影響的絕對,尚未徵得好的結果。近代著名半聯較多,如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陰謀的“本莊滿清平,打出二張一萬。”
單聯 ①即半聯(上聯,或下聯)。②與套聯相對,稱一副聯為單聯。常江《中國對聯譚概》:“上聯(出句)、下聯(對句)合為一聯,表述一個完整的意思,可稱之‘單聯’”。
套聯 由兩副以上對聯構成的內容相關、字數相等、同時用於同地的一組對聯。常江《中國對聯譚概》:“在某些情況下,作者難以用一副對聯把意思説完,不得不同時創作兩副或兩副以上的單聯。我把這種現象叫做‘套聯’。”套聯與單聯相對而言,數量極少。清人王續曾為北京“天源醬園”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這實為一組套聯,即“天高”句、“源遠”句為一聯,“醬佐”句、“園臨”句為另一聯。
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書·驃國傳》:“海行五日,至佛代國,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對聯分為兩支,上聯稱上支,下聯稱下支。
比 本指並列部分,在對聯中可表示為“支”,即上聯或下聯。陳方鏞《楹聯新語》:“長聯最不易着筆,凡氣勢未足,無甚意識之輩,每難免堆砌支離,間有句調似時文者,雖製成兩大比,熟極如流,亦奚足取。”
副 ①量詞單位,器物“一對”或“一套”。取其“一對”的含意,對聯以副計量,上下聯(全聯)合稱“一副對聯”。古時表為“幅”,因“幅”之意常為單數(一),現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稱。
言 ①字。詩體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數計算,如五言、七言……對聯則以上聯(或下聯)的字數計算,如“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為四言;“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為七言。長句,尤其是長聯,一般稱字,而不論言,如昆明大觀樓長聯稱百八十字聯,而不稱九十言聯。②話,言論。如集禊帖字聯:“極陳萬言古今盡;俯視一氣天地間。”③講,説。如巧對:“鸚鵡能言難似鳳;蜘蛛雖巧不如蠶。”
字 ①文字。《説文解字·敘》:“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對聯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數量。一副對聯的字數為全聯文字數量的總和。如:“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為八字;“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為十四字;昆明大觀樓長聯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鉅,字閎中,一字茝林。
扁 通匾,同額,常連用稱匾額。清·梁章鉅《楹聯叢話》:“撫桂林時,東偏有懷清堂,為百文敏公題扁。”
顏 即題匾額處,門楣。《新唐書·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顏以寵之。”
額 懸於門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
幛 用於喜慶、哀挽等場合的交際禮品,有喜幛、壽幛(祭幛、祭軸)等。以整幅的絲綿織品為之,上題綴文字,一般不要求與聯相配。《應世文件作法詳解》:“幛有橫豎的分別,橫幛通俗叫作‘額子’,豎幛通俗叫做‘幛子’。”
橫披 ①長條形的橫幅書畫,其軸在左右兩端。宋·米芾《畫史·唐畫(附五代)》:“荊浩畫,畢仲愈(將叔)處有一軸,段緘家有橫披。”②相當於橫額,常與春聯配合使用,多為紙制,亦稱橫幅、橫疋、橫頭。
虛額 不直書地名,或用典,或擬景,更具文采的橫額,如南昌滕王閣的“仙人舊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杏簾在望”。
實額 直書該處地名、店名的橫額,如“黃鶴樓”、“同仁堂”。
對聯除了要做到對仗和諧,平仄合理,節奏有致,詞性相近,還要注意對聯的句法問題。句法問題,實質就是語法的邏輯問題,句法不通,即使聯句意義再好,也難為佳句,這是屬對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常見的對聯(短聯)句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並列關係
上下聯在形式上平行並列,語氣一致,上下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説明同一個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題的稱為並列關係,這種形式的聯語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關聯,不用關聯詞,稱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韆鞦
作者抓住最能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兩個方面,“兩表”(即《前、後出師表》), “一對”(《隆中對》),對諸葛亮進行了歌頌。表現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績。聯語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出語驚人。此類對聯,濃筆重彩.形象鮮明,但如果處理不當,會有單調和重復累贅之弊。
二、連貫關係
上下聯按時間順序敘述連續的事件,或者按意義上的承接關係構成,稱連貫關係,關聯詞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灣省已歸日本
       頤和園又搭天棚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被逼將臺、澎列島割讓日本,其後有些人主張辦海軍以圖強,可慈禧卻把海軍的公款拿去建供她個人享樂用的頤和園,國人無不氣憤,有人寫出上聯予以諷刺。
三、遞進關係
對句和出句的關係從小而大,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這種關係被稱為遞進關係。常用的關聯詞有“況”、“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髮店聯:
不教白髮催人老
       更喜春風吹面生
在敘事層次上,下聯比上聯更深一層,下聯化用白居《草》中詩歌句“春風吹又生”,寓意尤濃,此為聯句的高妙之處。有的聯省去表示遞進關係的關聯詞,而並不減其遞進的意思。如一旅社聯:
進門都是客
       到此即為家
聯話末用關聯詞,但仍是表示一種遞進關係,放入此類。
四、假設關係
出句提出假設,對句作出結論,這種句法關係稱假設關係,常用的關聯詞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啟功所撰一聯: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上聯出句提出假設,對句推出結果,意思是説如果能將名利視為杯水一樣清淡,你會覺得農家的清茶勝過酒的香醇。
五、條件關係
即出句提出條件,對句得出結果,這種句法關係就是條件關係。例如:
多勤寡欲
       益壽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風雷
略翻書數則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條件,“益壽延年”是結果,只有條件具備才能達成結果。以上三聯均屬此類。
六、轉折關係
出句推出條件,對句卻從相反的方向去敘説,稱轉折關係。這種句法在對聯中很常見。常用關聯詞“但”、“卻”、“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髮店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上聯“毫末技藝”在於抑,下聯“頂上功夫”,意在揚。
再如:翁同龢自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此聯雖未用關聯詞,不難看出仍為轉折關係。兩種境界有彌縷之感,但其轉折處卻是山回路轉,柳暗花明。關聯詞的取捨,全在於作者對內容的處理 以及作者的文辭好惡,此無定法。
七、選擇關係
上下句分別説兩件事,表示二者擇一,稱為選擇關係或稱取捨關係。常用“寧……不……”、“與其……不如……”、“但”、“不”等,如: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聯句以“寧……不……”關聯直抒胸臆,表現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英雄氣概。
再如一婚聯:
但求天長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這是一對身居兩地的新婚夫婦,為表達愛情的真摯而撰寫的對聯。
八、因果關係
出句和對句分別推出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般出句講原因、理由,對句講結果、或做出結論,但也有倒裝者。
例如一棉花店聯:
聚來千畝雪
       化作萬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説棉花大豐收的景象,後一句是果,是説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覺得冬天的嚴寒。
再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此為因果倒裝句式,出句是結論,對句是理由,倒裝句式,可增添對聯的文學色彩。
九、目的關係
出句和對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動的關係。或者出句是目的,對句是行動或措施,但也有互為倒裝者。
看下聯:
巧理千家事
       增添萬戶心
出句説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動;對句説的是目的。
再看一聯:
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
       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此聯為石達開所作。出句是説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統治者)對我們的壓迫,意在行動起來;下聯説的是要達到的目的,此聯即為倒裝式。
以上所舉三例均為短聯,至於帶有短句的長聯,讀者可以據此理去分析、領會,這裡不再贅述。
對聯的結構,即聯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聯的文法結構必須相互照應,相互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如此等等。聯句結構之優劣,決定對聯的成敗,所以,完整地組織聯句,有利於突出主題,使對聯富有藝術感染力,是撰寫對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請看峨媚山聖積寺聯:
半天——開佛閣
       平地——見人家
出句和對句都是由一個雙音節偏正結構和一個三音節動賓結構組成,其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一致,使人讀之上口,不失為一副佳作。
杭州龍井園有一副對聯:
詩寫——梅花月
       茶煮——穀雨春
再看:
勤勞門第春來早
       和睦人家燕去遲
“春來早”和“燕去遲”都是“主——謂——補”結構。
請看貴州甲秀樓聯:
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裏行
意義單位為一、五、一。 “水”與“人”是名詞相對,“出”與“行”是動詞相對。“從碧玉環中”與“在青蓮瓣裏”則是兩個介賓結構相對。上下結構相似。
內容決定形式。對聯結構相對,形成整齊和諧的形式美,不過,由於內容的需要,有時也可靈活一些。如:
世間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此聯為二、二、三結構,意義單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動賓結構,“長此橋”卻是“長於此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相似也是允許的。此聯節奏單位和意義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變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聯必須相等。這是對聯結構的前提。在字數相等的基礎上,出句和對句各意義單位的語法結構必須相似,方成佳構。再如杭州雲棲寺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裏——過來——香
其意義單位為“一三三一”。“水”與“風”,“冷”與“香”分別為名詞、形容詞相對;“向石邊”與“從花裏”是介賓結構相對;“流出”、“過來”都是動詞、趨向 動詞,結構也相似。
作品的組織和構造,作品的各個部分的聯絡和安排,這就是結構問題。結構特點是顯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題要求形成的結構是沒有的。另外,結構對於體裁有依從性,所以小説、戲劇、詩歌等作品,都有別於其它自身的體裁形成的特點。對聯的結構同樣如此。
對聯的結構問題,極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簡單不過,無足措意,其實不然。清代趙翼在論到絕句詩歌時,曾説“也須結構匠心裁”。對聯的結構問題,顯然比絕句要複雜得多,下面談談有關對聯的結構。
1、對襯 關聯
對稱:是對聯結構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兩聯,要求具有嚴整的對稱美,像飛機的兩翼、車的兩輪一樣。如果上下聯光是字數相等而句子結構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嚴格的對稱美。例如陳愛珠女士(大文學家茅盾先生的母親)挽其夫沈永錫聯:
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難瞑目
       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江,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此聯感情深摯,也有精美的詞語,但從結構形成來説,卻遠未達到嚴整對稱美的要求。上聯首句是動賓結構,下聯首句是主謂結構,“幼誦”對“良人”,“孔孟之言”對“亦即良師”等都沒有對好。我們的漢語言文字,一個詞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幾個字,因此在考慮字數相等時,也要考慮詞組相同,只有上下聯詞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結構相同,然後全聯的結構才能具有嚴整的對稱美。
關聯:這是對聯結構的第二個要求。
水上公園尋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媼嗜評書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詞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對聯呢?不能。因為它存在着一個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內容毫無瓜葛,沒有一點聯絡。因為一幅對聯除了要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和諧以外,上下句還必須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再如“圖書館裏查資料,動物園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兩句話,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對聯。以上説的是對聯結構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聯要對稱、要關聯,這是任何一副對聯都要達到的。但是對聯的內容、句法、體式既各不相同,其結構形式自然也會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是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
2、常式 變式
從形式的角度來説,對聯的結構,可以概括地分為常式結構和變式結構兩種:
常式:就是經常見到的比較固定的結構,從句子長短的角度來説,像五言、七言,還有四言、六言、八言聯,就是作者經常、大量採用的結構形式;五、七言聯,就是常見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對聯,四言、六言聯,即常見的駢文中四、六句式對聯。
變式:就是句子、句法參差多變的對聯的結構。長聯比之短聯,不僅形體增大許多倍,而且聲律、格調也隨之而起了變化。如各個句子的句腳就得遵循“平頂平,仄頂仄”這條規律。他們的結構,和常見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對聯的結構顯然大不相同。長聯的結構是靈活多變的。
我們再來看看清代孫髯做的昆明大觀樓聯及它的結構特點吧: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週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副馳名中外的名聯,它的結構有怎樣的特點呢?主要一點是:上聯寫景,由“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句起,總領下文,然後歷寫從東西南北各方向所見的壯美和秀麗的勝景。下聯抒情,由“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句帶出下文,然後分寫漢、唐、宋、元各朝的“偉烈豐功”全都煙消雲散了。另一點是選用排句鋪敘,上聯“看”是一個領尖字,下面四個四字句是結構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負”三字後又是四個排句。下聯相對部分,結構與這相同。再一個特點是:上聯是從橫的空間着筆,下聯是從縱的時間着想。上聯是動詞“喜”為意脈,下聯是以動詞“嘆”為意脈。全聯詞藻華美,描敘得富有詩情畫意。“神駿”指金馬山,“靈儀”指碧雞山,“蛇蜒”形容蛇山,“縞素”形容白鶴山,“蟹嶼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島嶼和小沙洲。用蟹和螺來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動感。“風鬟霧鬢”,喻指搖曳多姿的垂柳。下聯“把酒凌虛”,是説對着天空舉起灑杯。“漢習樓船”,漢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從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樓船(高大的戰船)”,練習水軍以討伐它。“唐標鐵柱”,《新唐書·吐薄列傳》上説:“九徵(即唐九徵)毀桓夷城,建鐵柱於滇池(係洱海之誤)以勒功”。“宋揮玉斧”,《續資治通鑒·宋紀》:“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帝(趙匡胤)鑒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記,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係文房玩物。“元跨革囊”,《元史·憲宗本紀》:“忽必烈徵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聯的結構使得主題突出鮮明。
變式結構有以下幾種:
(1)並列式。所謂並列式結構,即上下兩聯的意義沒有主從之分,它們分別從不同側面去表達同一主題。請看下列聯:
盛世盡雷鋒,共秉丹心創大業
       新時多伯樂,同具慧眼識人才
尊師重教,英才輩出,中華崛起
       簡政放權,經濟繁榮,民族復興
碧螺雲霧銀峰,鍾山川秀氣,豈止清心明目
       綠雪雨花玉露,攝天地精英,更能益壽延年
(2)主從式。上下聯意義有主從之分的,就是主從式結構。例如這副航運公司聯:
不靠風帆力
       全憑水火功
上聯是賓,下聯是主,上聯是虛寫,是引子,下聯是實寫,是正文。又如“滿院向陽樹,一代接班人”,上聯是喻體,下聯才是本體。上聯是處於賓位,下聯處於主體。此聯也是主從式結構。
(3)分總式。有的對聯,語意有分述和總述的叫分總式結構。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氣象
       春雨春風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點乃是分説,末尾“新氣象”、“春色美”乃是總説。這是先分後總的例聯。
下面再看一幅先總後分的例聯:
好社會山好水好風光好
       新時期地新天新氣象新
(4)首尾總括式。此式先説總大意,次將大意分別述説,末尾總述一筆。下面就是這種結構的對聯:
祖國在繁榮: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業興旺開勝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豐收,四時恒足,四海昇平樂新春
上聯頭一句是總括,以下三句分別説三個方面,述説祖國繁榮的情況。末尾再來一筆。下聯也是這種結構撰成的。
(5)對話式。上下聯語,像是兩個人在對話,這就是對話式結構。例如這副廢舊物品回收店聯:
我豈肯得新棄舊
       君何妨以有易無
“我”是店主自稱,“君”則是稱來店的顧客,像是對面説話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學者邱壑幼時答一同學的家長聯,也是這一類:
孰謂犬能欺得虎 (家長)
       安知魚不化為龍 (邱壑)
(6)問答式。有的對聯語意一問一答,是為問答式結構。例如李調元答友聯: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滾滾,大人從何而來
       巫山峽,十二峰,雲靄靄,霧騰騰,本院自天而降
下聯針對上聯所問作答,語意十分清楚。
(7)環遞式。聯語用環轉相遞之法組成,形成環環相扣,便是環遞式結構。
例如原《前線》刊物編緝部同志挽吳晗聯:
文章滿紙,滿紙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絕古今
       風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難忘,心花慰英靈
除接句外,前三句環環相扣。又如: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這是全聯各句環環相扣的例聯。
(8)排偶自對式。排偶為原始的對句形式,對仗要求僅為句子等長,以及相對的詞語在詞性上、句法結構上大體相同。允許句中音步失替及兩邊平仄失對,又允許同字相對。請看這種結構的例聯: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
       後文宣而帝,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這是佚名題杭州岳廟旁關廟聯。
再如民國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聯:
不可説,不可説
       如其何,如其何
後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對。此式常常用來表示深摯而又激動的感情。
(9)排比自對式。排比自對由排偶向參差化發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對,同聲相對,但對仗之相數至少為三,句長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蘄王夫婦,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僅留半壁
       兩字君恩,四字母訓,五字兵法,灑英雄涕淚莫復中原
這是佚名題杭州岳鄂王廟楹聯。再看一副與此大同小異的、佚名題江陰雙忠祠(唐張巡、許遠)楹聯:
僮可烹,妾可殺,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歲,死同歲,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雙輝
前一例為等長排比句自對,後一例為不等長排比句自對。自對之相數為三,且都有同字相對。排比句之相數至少為三,故無雙相自對。
一副對聯,究竟採用何種結構形式,這要根據內容的繁簡和作者的文學修養隨宜而定。
魯曉川
史鵬先生為漢霸二王城題了一副很值得玩味的對聯,聯曰:
孝忍父烹,義安臣死,想馬上豪氣飛揚,肯守倫常談孝義?
       英承叔志,雄振楚風,嘆垓下悲歌慷慨,莫將成敗論英雄!
該聯緊扣住漢、霸二王之史實生發議論,縱橫捭闔,很有特色,曾被多部楹聯選集錄入。然而,對它的上聯的理解卻有分歧。劉坦賓先生是這樣分析的:“本聯上比,作者一味為劉邦解脫,“父烹”被解脫以非常人孝之大孝,故應忍,“臣死”被解脫以非常義之大義,故應安。守倫常而尊道義,承平時或可,陣前馬上,非生即死;大敵當前,國將不國之際,智者不然,能者不為也。”(1) 熊東遨先生則不認為它是對劉邦的解脫,他説:“楚漢事何如?先生之吊也,有惋惜、有揶揄,然無一不以史實為據,棄孝義者成功,為英雄者敗滅,何天道之不公耶?或曰:項王之敗也,非關天道,只怪他不曾習得‘厚黑學’。坑降卒,弒義帝,黑故黑矣,厚便不足。以此半吊子功夫,安能勝得那‘忍父烹’、‘安臣死’之厚黑專家也!”(2)所謂惋惜,其對象當然是為英雄而敗滅的霸王;至於揶揄,則無疑是指棄孝義而成功的漢王了。而“或曰”的內容,則更是將個大漢開國皇帝盡情地揶揄了一番。筆者認為,後一種分析應該是更符合作者原意的。正是這種揶揄手法的運用,使得該聯獲得了豐厚的審美意蘊。下面,筆者就來探討一下這種手法。
揶揄,原意指嘲笑、戲弄。(3)歐陽修《葛氏鼎》詩云:“器大難用識者不,以示後俗遭揶揄。”其中的“揶揄”,用的就是原意。另外,又有“揶揄有鬼”的典故,出自劉孝標注《世説新語·任誕》時所引《晉陽秋》之語。故事説晉代襄陽人羅友好學有才,桓溫很賞識他,但又認為他性格肆誕而未授之以官職。有一次同府中有一人將赴郡守任,桓溫設宴餞別,而羅友去得很晚。問理由,他説:“我路上遇了鬼,還被那鬼揶揄了一番,説是只看見你送人作郡,怎麼從沒見別人送你作郡呢?”此典故後用以表示宦途坎坷。如明陳汝元《金蓮記·釋憤》雲:“説不得笑罵由人,怎避得揶揄有鬼。”
這樣的兩個字,為什麼能用來概括一種創作手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看詩歌中的例子。陸游寫過這樣一首七絕: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
       此生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詩人通過這樣二十八個字,作了一副窮愁落拓的自畫像。這樣一位以“塞上長城”自詡的愛國詩人,卻只能“細雨騎驢入劍門”,其憤懣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作者滿腹牢騷無處可訴,只好自我嘲弄一番。後兩句的自問自答,正體現了這種感受,這就是揶揄。正是這麼一揶揄,作者得到了一種宣泄的快感。而其難以言表的心事也便曲折地透露出來了。又如,現代詩人聞一多的名詩《死水》中最後一節: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有人認為,這個“死水”是“反動統治者”的象徵,而當代詩評家李怡認為,“死水”是不能這樣來理解的,在這裡,詩人由腐朽停滯的“死水”聯想到的是不思進取的中國,它正是詩人“大希望之餘的大失望”的突出體現。這是一種無比沉痛的揶揄。(4)筆者認為,用揶揄來概括這首詩的手法是再恰當不過的。聞一多的無比悲憤之情就是通過這種手法表達出來的。
有人會説,這不就是正話反説嗎?何必搬出個揶揄來故弄玄虛呢?那麼揶揄手法是否可以被其他的某種手法來代替或者包容呢?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説明:
首先,揶揄手法是一種創作手法,它貫穿於整個作品的立意、構思和表達的全過程之中,而不單單是對某個語詞的修飾。這一點和修辭手法中的倒反是不同的。根據李裕德《新編實用修辭》的解釋,倒反分為反語和倒辭兩類。反語既指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的修辭方式,也指所移用的詞語。。。(5)可見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它主要是對於語詞的修飾。而倒辭指的是因情深難説或嫌忌怕説用相反的詞語來表現正意,強調的也是對“辭”的修飾。反語的例子有魯迅《“友邦驚詫”論》中的“友邦人士”,它指的就是與之意義完全相反的帝國主義列強。倒辭則如,孫犁《荷花淀》中的:幾個女人有些失望,也有些傷心,個人在心裏罵着自己狠心賊。其中“狠心賊”就是倒辭,指“最可親可愛的丈夫”。而上述兩詩中,“此生合是詩人未”、“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等句雖也不無正話反説之意,卻不能將其中的詞語一個個作反語或倒辭來理解,而只能從整體的把握中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其次、用揶揄手法的目的不在於隱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於以一種曲折的筆調來抒發某些獨特而複雜的情感。這一點與傳統的“皮裏陽秋” 手法相區別。“皮裏陽秋”指的是將對事物的評論隱藏不説。(6)而揶揄手法則不是藏而不説,而是藏而反説、藏而曲説。例如,周作人挽劉和珍、楊德群一聯雲:
死了倒也罷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閭,親朋盼信;
       活着又怎麼着,無非多經幾番的槍聲震耳,彈雨臨頭。
該聯就是藏而反説。表面看來,作者好象在説二位烈士之死無足輕重,但細細體會之下則可知作者的沉痛憤激之情,當不弱於仰天悲哭、拍案痛斥。
再次、揶揄原意為嘲笑戲弄,故這種手法常表現出詼諧幽默的特色。與諷刺手法相比,其效果不是使所寫對象受到打擊,而在於讓讀者從幽默中體會出深意。例如,清末一考生科考完畢歸家時自題一聯雲:
四千里盤費花銷,故里喜遄歸,虧我此番熬過去;
       十三篇文章草率,今朝休盼望,請君下次早些來。
作者自知功名無望,無奈之下只好自我解嘲,貌似豁達而內含辛酸,這正類似於喜劇的“含淚的笑”所産生的效果。
綜上所述,揶揄手法是有其獨立存在之價值的,我們可以對其作出這樣的界定:它是一種用詼諧幽默的筆調,含蓄曲折的表達某種特殊感受的創作手法。揶揄手法在詩歌中只是偶爾運用,在對聯中,則運用得頗多。而且有很多成功的範例。下面將其分為四類來論述。
第一、戲謔式。這一類型可以用這樣四個字來概括其特點:寓莊於諧。例如清代王廷靜為福州涌泉寺彌勒佛殿題有一聯雲: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由來。
吾師余德泉先生對之作了這樣的評論:聯語以調侃口吻,兩度設問,一問檀越,一問頭陀,卻並不辱佛,使人在諧趣中得到啟迪。(7)此評不但正好道出了該聯的妙處,也為運用這種手法進行創作提出了三條原則:一是“調侃口吻”,即表達要幽默;二是“不辱佛”,即調侃要注意分寸,正如《詩經·淇奧》中所雲:“善戲謔兮,不為虐兮。”三是“使人在諧趣中得到啟迪”,即不是為謔而謔,而應該有深意存焉。這三方面結合得好,可以使聯作獲得一種奇趣。給人以妙不可言的審美享受。筆者見到的題關帝廟對聯不下二十副。絕大部分以讚頌關羽的忠義為主題。一般的寫法是,將關羽的英雄事跡羅列起來大加讚賞。見得多了難免覺得乏味。而有一副以揶揄手法創作的對聯卻令人百讀不厭,全聯如下:
不愛錢不愛酒不愛婦人,是個老頭陀,只因眉宇間有兩字英雄,耽擱了五百年入山正果;
       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風流,好場大冤孽,若非胞胎裏有三分癡鈍,險些作十八灘順水推舟。
余德泉先生評價此聯:筆調嬉且諧,似嘲似弄,表面看來,對關羽頗有些不敬,但就內容而言,對關羽還是稱頌的。這頗有些以丑角演英雄的味道,(8)可謂深得其肯綮。
第二、反差式。所謂反差式,即將兩種極不相稱的事物或特徵擺在一起進行對照形成強烈的反差,以達到揶揄的效果。例如,清代趙從誼曾作貴州獨山知州,州城極荒涼,署衙尤其簡陋,趙自題楹柱一聯雲:
茅屋三間,坐由我,臥由我;
       里長一個,左是他,右是他。
一個堂堂的知州大人,其“辦公大樓”只有茅屋三間;手下辦差人員只有里長一個。面對這樣的境遇,作者一定是百感交集而無法言説,只好揶揄自己一番。正是其官職與待遇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得該聯産生了喜劇效果。而作者心中複雜的感受也通過這種反差透露了出來。這副對聯中,作者並未將形成反差的兩極都明説出來,需要讀者根據其創作背景進行聯想才能取得效果,可以稱為暗比。而運用的更多的則是明比,即將形成反差的兩方面擺在一起。例如:舊時一士子科考之後,慨然題一聯雲:
妻子望他龍虎日;
       功名於我馬牛風。
一方面是家人的熱切希望,一方面是考試結果的令人沮喪。兩相對照,益顯沉痛。另有一種形成反差的方式,借助的是對詞語的誇張運用。例如:
耀武揚威,隔窗子瞪門鬥兩眼;
       窮奢極欲,提籃兒買豆腐半斤。
這是清末某人有感於教官的境遇而作的一副對聯。吳恭亨評此聯:“可雲窮形盡相,讀之忽令人笑,又令人哭。”(9)當代有人認為該聯活畫出教官老爺卑微的神情狀態,表達的是對“又窮又酸”的教官的嘲諷。對於這種理解,筆者不敢茍同。其實,我們不妨用揶揄手法來理解它。耀武揚威、窮奢極欲在此處都不是實指而只是造勢,旨在和後半聯形成強烈的反差。意思是説,教官真是個卑微的職業啊,作教官的人雖然名字叫“官”,但這些“官”們,最威風的時候也不過是隔着窗子瞪門鬥兩眼——瞪人的權力是沒有的;最大方的事也不過是提着籃兒去買半斤豆腐——他們太窮了。對於教官,該聯給予的是同情而不是嘲諷。正是有感於該聯對教官境遇的真實反映和深切同情,吳恭亨才會説它“又令人哭”。
第三、反説式。這一類型是最接近反語和倒辭的,但它不光是對個別語詞的反説,而是融入整體的表達中。其作用也不在於《修辭説略》中給反語和倒辭規定的單純表示嘲諷或喜愛,(10)而在於從反説中曲折地表達出作者的獨特感受和特殊用意。例如,舊時有人為一財神廟題了這樣一聯:
果然冷面寡情,只才是守財奴,倒要與他幾個;
       若使扶危濟困,竟成了耗錢鬼,休來想我分文。
這副對聯模倣財神爺的口吻來寫,似乎是鼓勵人們都去做“嚴監生”。這當然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該聯是作者有感於小人得志、賢者命舛的冷酷現實而發出的憤激之言。其所揶揄的對象,不是“扶危濟困”的“好錢鬼”,也不是“冷面寡情”的“守財奴”,而是這種冷酷的現實。我們可以從全聯中體會出作者正話反説的意味,卻不能説具體的哪個詞是反語。又如古代一位寒士五十歲生日時,為自己作了一聯:
內無德,外無才,並無些些産業,直等到無米無柴,五十載光陰荏苒;
       老有母,長有兄,尚有小小功名,也算得有福有壽,兩三代骨肉團圓。
該聯也是感慨頗深的,但表達得很幽默。下聯的幾個“有”尤其體現了這種幽默。作者羅列了其所有的“財富”,看似自誇,實是自嘲。請看其所有的是什麼,有老、有長、有妻有女、有個功名還是小小的,這正是對自己已達天命之年而無所作為的一種揶揄。“有福有壽”看似實指,但和上聯的“無米無柴”相聯絡,就可知其有反説之意。雖是反説,我們卻不能機械的理解,認為作者是説自己“無福無壽”。至於其正説的是什麼意思,則是一種只可意會的複雜感受了。
第四、奇語式。運用揶揄手法有時要借助一些出人意料的詞句。作者的思想就暗含在這些奇語之中。例如,舊時一人將赴京趕考時自題了這樣一聯:
充無罪之軍三百里;
       守有夫之寡二十天。
上聯寫自己,將考試説成是充軍,可謂從古未有,而作者還將路程算得清清楚楚,益添奇趣;下聯從妻子方面着筆,將二十天的短暫分別説成 “守寡”更是叫人忍俊不禁。作者這樣寫自是一種戲謔之詞,但從這些奇語中,透露出的是作者對於科考的厭惡與無奈。又如,鄭板橋曾自撰一聯,也可看作是使用奇語的典範:
篷破船裝零碎月;
       墻倒屋進整齊風。
以“零碎”寫月,將船篷之破形象化,奇且妙矣;以“整齊”寫風,況其墻倒,以奇對奇,更加難能。這樣的奇語自不無文字游戲的成分,但它又何嘗不是一種沉痛的揶揄,何嘗不是透出了作者對生活的良深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四類是筆者為了論述的方便而提出來的。在具體的作品中,這四種類型的揶揄雖然會有所側重,但也常常是同時存在或互相交叉的。特別是戲謔這一特徵,更是它們所共有,只是第一種類型的作品表現得更加突出罷了。比方説本文開篇所舉的史鵬先生那副對聯,“孝忍父烹”、“義安臣死”就是將封建君王所提倡的孝義與漢高祖的“忍父烹”、“安臣死”相對照以形成反差,這何嘗不是同時含着戲謔,而接下來作者故意借助“馬上”一句來為之“解脫”,並以反問的形式來證明其“厚黑”得“應該”,則更是深得戲謔之妙了。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氛圍,由中央電視臺、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央視網承辦的第四屆(2017雞年)全球春聯徵集活動正式啟動。具體事項如下:
一、徵集要求:
1、徵集作品以“春聯裏的中國”為主題,抒發人們喜迎雞年、祈福賀春的幸福感受;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展現國人良好的家風家教;宏揚中華傳統美德。
2、徵集活動分為專業組和大眾組兩個組別,專業組作品應遵守春聯創作的基本規律,單聯字數為5到12字。大眾組作品對字數不作要求,對仗不受限制。
3、參賽作品須為原創,每位參與者提交作品不限數量。
二、徵集時間:
二、徵集時間:
二、徵集時間:
二、徵集時間:
二、徵集時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