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祖國西南的高原明珠,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是祖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全州總人口347萬人,少數民族和漢族各佔總人口的一半,其中白族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州府大理市距省會昆明338公里,是雲南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雲南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作為雲南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大理遠在新石器時代,白族、彝族等民族的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唐宋時期在大理地區先後建立的南詔國和大理國地方政權,共延續515年,是當時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美國歷史學家馬克瑞研究認為,公元1000年時,大理曾經是世界上14個大城市之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波羅和我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們的遊記中對大理的美麗和輝煌都有著詳盡的描述。
大理曾經是中國西南最古老的國際通道——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樞紐,時至今日,大理州劍川沙溪寺登街還完整地保留著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集市,並於2001年被世界建築物基金會列入世界瀕危建築遺産名錄。自治州境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厚,文物古跡星羅棋佈,全州已發掘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8項,其中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南詔鐵柱等14項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以來,又在大理市海東銀梭島考古發掘了迄今雲南省年代最早的距今5000年的貝丘遺址。在劍川海門口第三次考古發掘了大量銅器石器碳化及“幹欄式”建築及柱樁,證明了近四千年前劍川海門口就有了人類生産生活,並從新石器時代進入了銅器時代。
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榮
大理的點蒼山,如拱似屏,巍峨挺拔,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著名的洱海是雲南第二大內陸淡水湖泊,風光明媚,素有“高原明珠”之稱,也是我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大理在低緯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年溫差小,乾濕季分明,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于涼,暑止于溫”,冬可穿襯衣,夏可穿棉襖,氣候宜人。
以白族先民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本土文化,而且受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特別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長期熏陶,創造了獨有的南詔、大理國文化,進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理白族文化。漢、白、彝、回、苗等各民族和睦相處,集中體現了大理的開放與大理文化的包容,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樂土”。
大理是資源富集、發展優勢凸顯的地區。大理具有豐富的礦産資源,目前已探明有金屬礦産20多種、非金屬礦産25種,金寶山鉑鈀礦為全國第二大礦床,最負盛名的大理石,探明儲量達1.6億立方米;豐富的水電資源,可供開發水電裝機容量達1000萬千瓦;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
生態優先,農業穩州,旅遊興州
自古以來就有著“風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美稱的大理,一直是旅遊觀光的天堂,其田園民居獨具特色,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身,是雲南省旅遊業的重要骨幹區和滇西北旅遊熱線的核心。全州共有大小旅遊景點130多個,其中以蒼山洱海、雞足山、巍寶山、石寶山和茈碧湖五大精品景區最為著名。目前,大理州旅遊産業發展,正在實施二次創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計劃到2010年,全州旅遊業固定資産投資突破100億元,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突破1250萬人次。
近年來,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以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構建和諧社會為重點,進一步解族思想,堅持生態優先,農業穩州,工業強州,旅遊興州,文化強州,開放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2008年,全州生産總值371.7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78元,增長10.8%和14.9%。全州呈現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欣欣向榮局面。
責編:薛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