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琳 王琳 普建彬 曹屹)乾淨平整的水泥路通向每家每戶,清澈的溪流環繞房前屋後,一座座漂亮的樓房引人注目,大理新農村所發生的巨變震撼着每一個到過這裡的人。
對比 村裏變得乾淨整潔
在彌渡縣的果園村內,路面乾淨,泉水潺流,兩棵百年樹齡的大青樹與天比高,石榴樹伸出墻頭,村裏老老少少和諧共處。而在兩年前,這個人口1015人的村莊還是一個土路坑洼,散落着100多個廁所,難走難聞的地方,村上一位幹部打趣地説:“過去這裡是‘有味道’,現在是有新農村建設的新氣息”。2007年11月2日果園村開始建設新村莊,修路擴路、拆違建新的自建改造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現在的新農村,路好走了,空氣清新了,水變乾淨了,這是記者走訪了大理新農村後的共同感受。
轉變 陋習漸漸消失
村裏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村裏的人也跟着改變。果園村的老村民陳春生説:“現在年輕人不東村進西村出(游手好閒的意思),也不打麻將了,新農村建設後,大家開始互相比較哪家的經濟收入高,都在搞自己的生産了,很多人還外出打工。”陳春生也説不好這樣變化的原因,但他説,現在國家給了農民好的優惠政策,要抓住這個機會搞好生産。
以前,村民普遍沒有公共環保的意識,隨意排放垃圾。現在,村民們打掃自家門前的水泥路,弄臟了公共道路也會自覺清理乾淨。陳春生説,大家都懂得愛護生活的環境了。
一家一廁,是農村居住的習慣,但這卻嚴重影響了村裏的環境。“共用公廁雖然有點不方便,但整村都變好了。”新街鎮小陳家營的一位村民説。
生活 文化文明建設兩不誤
每天晚飯後,漾濞縣漾江鎮的塘塔佐村民小組裏總是歌聲飛揚、舞步震天。在這裡,居住着彝、漢、白、傈僳4個少數民族,每天農忙後,不分民族、不分老幼,大家圍成一個圈,盡情地歌唱跳舞。塘塔佐37戶人家擁有31000多株核桃樹,人均達200株,産值3000多萬元,人均核桃收入18000多元。核桃成了這個小村子的“鐵桿莊稼”、“搖錢樹”,靠着種植核桃,發展核桃産業,塘塔佐的村民走上了富裕路。
東廠村是彌渡縣紅岩鎮首先選定的新農村建設的試點,2008年,隨着村民富裕程度的提高,53歲的袁玉琼一家花了25萬元蓋起了別墅。“每天農閒時都會到新建的活動地跳花燈”,這是袁玉琼每天的一項生活內容,她説:“以前在村上的寺裏跳,跳得不多,現在有了專門的地方,還有錄音機和磁帶,我們都跳得多了。”在彌渡,很多村有跳花燈的習慣,老中青都會參加。
責編:薛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