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流淌在心中的記憶

 

CCTV.com  2009年07月24日 14:0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7月14日至20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組織中央18家新聞媒體的百名青年編輯記者,來到革命聖地延安,與基層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尋中國革命之根,尋新聞事業之源,接受黨的新聞工作傳統教育,增強做好新聞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今天起,本報將陸續刊登記者採自延安的報道。——編者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首流傳甚廣的民間歌謠,道出了黃土高原的富有,更直白地表現了陜北女人的俏麗、男人的健美。然而近距離接觸陜北人,才發現真正去解讀他們並不容易,反而需要些時間和耐心。生長在黃土高原的陜北人,雖然個性內斂,卻能從細枝末節透露出他們深藏於心底的領袖情結。

  當汽車緩緩駛進延安市區,記者難以按捺激動的心情,趴在小雨拍打著的車窗前欣賞。延安城建在一個山坳裏,四週環山,精巧而秀麗。昔日溝壑縱橫、壁立千仞的黃土,如今已被植被覆蓋,一派蔥鬱。靜靜流淌的延河邊,不時能看到醒目的標語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全靠共産黨”、“弘揚延安精神,推動科學發展”……

  風雨如磐的半個多世紀前,延安是全國人民心中的燈塔和希望。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十三載,領袖和群眾水乳交融、魚水相依,這裡的人至今都在深深懷念著毛澤東。似乎是偉人當年那一句“陜北是個好地方”,讓陜北人至今仍心存驕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澱,塑造出他們樂觀堅毅的個性。

  在“三山夾兩川”的延安市區漫步,記者饒有興趣地發現路旁的建築物都很有特點,許多小商店的名字都帶“紅”字,用“毛體”書寫店名的店舖鱗次櫛比。當地人用一臉淳樸而憨厚的笑,輕鬆為記者解釋:“咱這圪是毛主席呆過的地方,有傳統咧。”延安人就是這樣,不張揚,一份真情埋藏得如黃土般深沉。

  徜徉在繁華而擁擠的市場溝,色彩斑斕的商鋪、酒店讓人眼花繚亂。街道盡頭一家窄小的書屋略顯寂靜,一位模樣恬靜的小姑娘正捧著一本《陜北一九四七》讀得津津有味。在西安科技大學讀書的張荔,每年暑假都要到延安來購買領袖傳記以及其它紅色經典:“這裡書很全……而且總覺得在延安買,意義似乎不一樣呢。”

  在楊家嶺革命遺址,漂亮的講解員黨婕睿告訴記者,在她多年的講解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鶴發童顏、美髯飄飄的老者帶著孫輩們來楊家嶺革命遺址參觀,“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常對我們説起對偉人的深厚感情。”

  楊家嶺革命遺址門口,領袖紀念品商店外擠滿了遊人,幾個小男孩穿著一色白藍相間的運動服,十分精神。

  “知道誰在這裡住過嗎?”

  孩子們笑了,那笑容很是自豪。“毛主席,他在這裡住過的。”一個叫王鵬飛的小男孩回答道。

  感動、敬佩、欣慰……記者舉起相機記錄下這些“小陜北”們自信而單純的笑容,“阿姨,我們家南泥灣那圪也有毛主席住過的地方,有空你也去看看吧。”

  “小陜北”們驕傲而稚氣的表情,仿佛是六十多年前轟轟烈烈的南泥灣裏一張張面孔的延續,而當年領袖帶領人民艱苦卓絕的生活和無所畏懼的精神仍讓人感慨不已……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悠悠歲月加深了人們對偉人的愛戴和追思,這種領袖情節,也將如滔滔延河水一般,在一代又一代延安人心中流淌。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