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洼村“制度彙編”裏體味法治
圖為記者在為果樹剪枝。 新華社記者趙宇思攝
本報記者 杜曉
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真武洞鎮陳家洼村黨支部書記董樹平和村主任安忠榮的床頭都貼著一份《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意見》,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是被董樹平反復提及的,“基層單位著重建立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要求的規章制度,努力為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營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
陳家洼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紅旗村”,去年10月6日被確定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國僅有的首批兩個試點村。陳家洼村又是個“蘋果村”,截至目前,全村種植蘋果樹面積共270畝。僅蘋果一項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正是靠著大面積的蘋果樹種植,陳家洼的經濟近年來增長勢頭喜人,去年,陳家洼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000元,而董樹平正是從該村種蘋果的發展實踐中體會到法制建設的好處。
“農村群眾的知識程度普遍不高,容易短視,通常傾向於採用比較省事比較粗放的蘋果種植方法,這樣種出來的蘋果拿出去賣每斤大約在七毛錢左右,收益不高。要想實現蘋果的精耕細作,如果一家一戶的去進行宣講,耗費太大,效果也不好。於是,村裏面制定了一系列帶有強制性的規章制度。比如,要求對蘋果進行“套袋”種植,對施肥、打藥等工序的技術標準也作了詳細的規定。”董樹平説,凡是按照村裏的規定種出來的蘋果,都能“映出人的臉來”,拿到市面上每斤能賣到兩塊五,收益大大提高。
隨著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入,在認識到了制度建設的好處後,董樹平開始會同村兩委其他成員依據本村實際情況,著手對原有的制度不斷進行修訂和補充。當記者來到董樹平家的窯洞時,他遞給記者一本厚厚的《陳家洼村制度彙編》。記者粗略翻閱了一下,發現其中包含各類制度共計17種,基本上涉及到了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各個層面。
在陳家洼村的制度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是《黨員中心戶工作制度》,按照董樹平的説法,這是陳家洼維繫鄉村法制的核心制度。
陳家洼村轄5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137戶,743人,佔地面積卻達到了13.4平方公里,每家每戶稀稀拉拉地散落在千溝萬壑的黃土山坡間,頗有幾分“地廣人稀”的人文地理特徵。真武洞鎮一位負責人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説,“我們這裡只會隔著山頭吵架不會打架,因為真要等兩人跑到一起後已經沒力氣打了。”
正是由於陳家洼村的面積過大,交通條件又不好,黨員中心戶在實現鄉村法制方面便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董樹平的介紹,全村共有4個黨員中心戶,每個黨員中心戶聯絡4戶黨員,每戶黨員聯絡4戶群眾,確保鄉村治理的層層推進。黨員中心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廣泛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至於什麼樣的人才能當選黨員中心戶?董樹平説,“既要在村裏面有一定威望,又要能説會道”。
陳家洼村另一項較為重要的制度是實現村級財務公開透明的“五筆會帖”制度。陳家洼村一年通過鎮財政轉移支付的公共經費大約在兩萬元左右,就是這樣一筆在很多城裏人看來不那麼起眼的錢,村裏也為其設計了非常嚴密的財務制度。按照規定,要動用這筆錢需要5個人的簽字,各司其職:村主任負責,村支書監督,大隊會計報賬,鎮裏的財務人員審核,鎮裏的有關領導最後審批。
此外,《陳家洼村制度彙編》中還包括了:《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制度》、《治保、調解組織工作制度》、《黨員承諾制工作制度》、《村幹部述職述廉制度》、《村幹部民主評議制度》等。記者再次仔細翻閱之後感到,這些制度語言直白,表述簡潔,針對的問題直接,一種基層民眾最樸素的法律智慧和法治訴求洋溢其間。
“今天的陳家洼村的風貌可用‘民風淳樸,民眾和諧’來形容,這與長期以來的制度建設和宣傳密不可分。”董樹平説。
記者手記
在延安基層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到,村級行政組織所處理的大量問題其實都很小,但村裏往往會為了一些看似很小的事設計完善的制度,如村裏為公共經費建立的財務制度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裏的事情雖小,法制的尊嚴卻大。偌大的一個國家,正是由這些點滴的程序正義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法治社會。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