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參加“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的本報記者左婭(右)在安塞縣陳家洼村村主任安忠榮的指導下為蘋果樹剪枝。
新華社記者 趙宇思攝
“看,咱家西瓜大又甜”
7月19日,早上4點半,天還沒亮,陜西安塞侯溝門村的楊安就在自家小院裏和兒子楊寶定發動了農用三輪車,車上裝滿了西瓜,準備去離村20多公里外的安塞縣城裏賣。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顛簸,已經看得見喧鬧的農貿市場了。誰知,三輪車耍起了牛脾氣,壞了,只能下車推著往前走,一步一步,大概走了五六百米的路,終於來到了交易的地方。
“老白來了!”幾個瓜農湊上去推銷自家的西瓜,我們當然也不例外。“看咱家西瓜大又甜。”記者也幫忙推銷,“昨兒剛吃過。”老白笑了笑,撩開車上的瓜秧,拍了拍上面的西瓜,又撥開幾個,看了看裏面,開了價:“4毛5”。
“5毛吧,都是老主顧了,你零賣還能賣上8毛呢。”經過幾番討價,成交價最終定在了5毛。搬瓜、過秤……“1500多斤,將近800塊。”對今天的生意,楊家還比較滿意。
“又要上人民日報了”
安塞縣招安鎮楊圪堵村的宋有富今年67歲,他在當地可是位“名人”!2005年12月,全國電話村村通工作現場工作會就是在他家的窯洞裏召開的。2006年5月,宋有富帶動村裏12名黨員,在群眾大會上公開承諾給村上辦實事、給村民辦好事,這一幕被人民日報記錄下來。“這次又要上人民日報了。”宋大爺説。
3年後的今天,宋大爺40畝土地中的22畝種上了果樹,“咱們這兒蘋果是名牌産品,銷路不愁。”指著桌上的一盤梨子、杏、桃,宋大爺説:“沒用化肥農藥,甜著呢!”
宋大爺還帶著記者上了山,去看自家果園。“幾年後每畝能收個四五千斤,一斤一塊五,光果樹收入就能達到十幾萬!”撫摸著一株株果樹,老人憧憬著幾年後的收成,“果樹有病了也不怕,咱們村的白佔勝就是個專家,如果不行,馬上電話聯絡。”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