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到延安市安塞縣建華鎮橋坪村時,就聽説村裏有個養了300多頭豬的養殖大戶。作為關注三農問題的農民日報的記者,對這個信息特別敏感。山溝溝裏是怎麼開展養殖的?發展得怎麼樣?他們還有哪些困難和需求?第二天,7月18日一大早,記者就出發前往養殖大戶石玉彪大爺家。
爬上幾道坡,來到養殖場,看到石玉彪大爺正在往噴霧器裏配藥,要先消毒,我們才能進入。“第一感覺,石大爺的科學養殖意識還真強!”。
大媽告訴記者,老倆口的養殖技術是2003年去內蒙古養殖場打工時學來的。學到技術後,覺得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幹,2006年回來建了這個養殖場。“用上了多年積蓄,四處借親友,加上貸款3萬元共湊了30萬元,當時給娃娃們買校服的錢都沒有了”。不過,大媽説,2007年底就收回了全部成本,2008年一年純收入達到了10多萬元。
消好毒,走進豬場,只見過道兩邊一個個“隔間”裏乾淨整潔,通風順暢,並沒有一般豬圈的臭味。説起養殖技術,石大爺頭頭是道:豬場衛生很重要,他雇了專人打掃、清潔;要注意通風,豬場最佳溫度是25攝氏度;喂料則更有技術性,通過豬吃的多少、快慢就可以看出有沒有生病,所以喂料這道工序由大爺和大媽親自操刀。據介紹,石大爺家的養殖規模在全鎮已經是數一數二了。橋坪村村支部書記卜海升介紹説,在石大爺養豬之前,村裏只有2-3戶人家養豬,每家也僅養幾頭,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養豬30頭以上的已有22戶,養殖業現已成了村裏除棚栽、果樹外的三大主導産業之一。記者看到石大爺家還被確定為返鄉農民工創業示範點。
“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石大爺説,今年縣能源辦公室無償提供7.2萬元資金支持建設一個沼氣池和兩個配套養殖棚,“到冬天可以用沼氣直接給養殖場加溫了”。一旁的村支書介紹説,縣能源辦支持的資金目前已經到位4萬多了。
“國家給母豬上了保險,心裏也更踏實了點”,石大爺説,去年他為38頭母豬每頭繳了15元,一旦母豬死亡,可以賠付1000元,此外,每養殖一頭母豬,國家還給補貼150元。去年鎮裏專門把電給引到了山上的養殖場,石大爺很感動鎮上的支持。他打算明年將養殖場的規模擴大到500頭左右。
聽説記者來自農民日報,是咱農民的貼心人,石大爺細細數説了他的幾個願望。貸款難是他的心頭大事。申請銀行貸款,需要抵押品,如房産證、退耕還林證等,但農村並沒有房産證,退耕還林證也因上次貸款抵押給銀行了。沒有抵押品,就沒有銀行敢放貸。他盼望著能貸款翻蓋一下現在的住所,“現在是人住得沒有豬好”,家裏窯洞離的太遠,全家住在豬場邊建的活動房裏,夏天悶熱冬天寒冷,“人太遭罪了”,但卻貸款無門。
“除了母豬上保險,我們還能上更多的保險不”。石大爺特別希望能有市場波動保險,那樣養豬風險會小很多。他説生豬價格去年年底時是每年8塊多,現在已經落到5塊多了,他非常擔心繼續落價,也只能期望著下半年生豬價格會回升。
第3個願望是希望政府幫助引進更多優良種豬。“自己配種,心裏總覺得有點不保險。”石大爺想,如果政府能幫著引進優良種豬就好了,説不定可以讓豬存欄的時間再縮短點,效益會更好。
石大爺還盼望著出村的路能修好。現在出村的路全是山路、土路,一般人需步行半小時才能走到外面的公路,尤其一下雨,道路泥濘路滑,“外面的進不來,裏面的出不去”,“啥時能把我們村的路修好呢”。
記者離去時,他站著目送了很久,眼神裏滿是信任和期望,也讓記者倍感肩上的責任之重大。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