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塞縣建華鎮橋坪村的第一感覺是真的到了山溝溝裏。我們“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第一小組從安塞縣城出發,約半小時,汽車從公路轉向蜿蜒的山間小路,在青山懷抱裏,顛簸了約20分鐘,橋坪村終於到了。
這裡,家家戶戶住的窯洞依山而建,越建越高,很多人家的窯洞上長著很多茅草,你家的屋頂,就是我家屋前的風景。個子高高瘦瘦、皮膚黝黑的村支部書記等人,帶著我們去這兩天要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老鄉家。走進我和經濟日報記者、中國日報記者的家,明亮的地板磚、潔白瓷瓦裝飾的土炕,長沙發、玻璃茶几,沒想到現代的生活方式早已滲入了陜北的深處。
更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看到廚房的墻上挂著一個名叫“家用沼氣調控凈化器”的裝置,原來村裏都已用上沼氣了。“現在家家都可以用沼氣做飯、照明。”大大石玉海(大大是陜北方言,大爺的意思)説,已經用了3年了,“好著咧”。
“這一套裝置要多少錢?”聽到我們提的這個問題,大大憨厚地笑著説,基本不花錢咧,是政府幫著建的,連爐灶也是鎮裏統一提供的,自己投了些工,買了些石子、沙子等材料,總共也就花了二三百元。
石大大家的沼氣池就建在院子前的豬圈旁邊,他去喂豬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一探究竟。這是個5立方米的磚混結構的水泥沼氣池,位於豬圈和廁所的中間。大大説,打掃出來的豬糞和人的糞便由進料口進入沼氣池,通過發酵就産生出沼氣,大大家裏現養著21頭豬,其中有3頭大種豬,18頭小豬,産生的沼氣足夠用了,沼液和沼渣還可以作為農家肥呢。儘管冬天由於氣溫低,爐火沒有夏天旺,但仍可以正常使用。我們去其他組員家裏時發現,家家都有這個沼氣裝置。村支部書記説,一般養豬兩頭以上的就可以建小型沼氣池,村裏除了外出打工和年齡大的,基本上都修建了沼氣池。
雖然石大大家的沼氣池自建成後還沒出現過問題,但“出現問題找誰呢?”村支書説,“給縣能源辦打電話,他們會派技術員過來。”在村頭,還看到了今年由安塞縣能源辦免費為村裏配備的沼氣服務車,用於抽取沼液沼渣,比人工操作省時省力多了。
建華鎮副鎮長張忠榮介紹説,當地把農村沼氣建設作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像這樣的沼氣村全鎮已建了5個,今年還要再建設1個村,並將逐步推進到其他村。在國家種種強農惠農政策的帶動下,陜北農村正在發生靜悄悄的變化。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