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者手記] 車輝:站在清涼山上

 

CCTV.com  2009年07月18日 19:2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記協網  

  一場小雨飄落,給延安的早晨帶來了一絲清涼。

  站在清涼山上,標誌性的寶塔就佇立在我們對面,沉默地注視著山下。延河、寶塔,無數次在各種影像中出現的圖景,今天向一支年輕的隊伍的從容地展示著。

  這支隊伍由17家中央新聞單位100名青年編輯記者組成,他們的年輕和延安寶塔的厚重形成了一種別有意味的對比。延安足以稱的上厚重,這裡是革命聖地,新中國的一切都能從這裡尋根溯源。延安的清涼山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源地,對於這些來自新聞單位的年輕人來説,清涼山就是他們的"根"。

  這裡的新聞紀念館依著山勢而建,真實還原了新華通訊社、廣播電臺等早期的新聞機構當時的狀況。幾孔窯洞,幾臺油印機,加上一部周總理從蘇聯帶回來的發報機,這構成了延安時期新聞機構的全部設施。

  那時的新聞工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向外界發出屬於新中國的聲音,讓處於黑暗中的國人不斷看到一縷縷光明。

  年輕的記者拿著自己手中各種高級攝影攝像設備,對準了那些再也不會被他們使用的機器。而半個多世紀前,老一代新聞工作者就是靠著這些簡陋的設備完成和他們現在同樣的使命。

  一位衣著簡樸的老人微笑著注視著一切,他叫蘇若望,已經77歲高齡,曾經擔任《延安日報》總編輯,一位老報人。他一直守望著清涼山,精心地辦著革命聖地的報紙。無數個相機對準了他,年輕的記者紛紛向他伸出了錄音筆。

  這樣的場景讓這位老人有些不習慣,他站在臺階上,面色通紅,手也有些顫抖。當記者們要他坐下來講時,他卻不肯,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他才坐了下來。拿起手中精心準備的講稿,向大家講述著他從業幾十年所認識的延安時期的新聞精神。

  黨性原則、實事求是、聯絡群眾、以苦為樂、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嚴格的組織紀律性……

  這些從血與火中淬煉出來的原則即使在今天也經得起考驗與詰問。

  站在清涼山上,放下講稿,這位老人告訴我們,當年的記者採訪真的就是靠兩個腳板,編輯把稿子用油紙包好,頂在頭頂上,泅渡過延河,讓領導審閱。記者問他,您認為現在的記者和當年的記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老人沉默了一會,對著記者説,還是作風。近些年來,他看到一些記者的採訪都是被人請,用車接送,吃喝招待……"我們那時候騎著驢採訪都是一種幸福,到老鄉家採訪吃飯都要把糧票給人家。"

  老人講述著這些細節有力地詮釋著他剛才對我們講述的延安精神。

  站在清涼山下,面對寶塔山,站在刻著"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碑石前,這支年輕的隊伍舉起了拳頭宣誓。"堅持黨的原則,堅守職業道德和操守……"清涼山感動了這個年輕的隊伍,年輕的臉龐都泛起了激動的微紅……

  站在清涼山上的這一百名年輕人又是如何想的,他們來自各自新聞單位,一些人已經有了豐富的一線採訪經歷,中央電臺的楊均天剛剛採訪完烏魯木齊的"7.5"事件,中國青年報的張國揭露了"松原高考舞弊案"。在這裡,楊均天偶遇了來自北川中學的一位男孩,地震一週年時,他在長虹培訓中心北川中學板房採訪過他。"是這些堅韌的孩子教我們,並不是我在採訪他們。"張國認為只有深入採訪,為老百姓説話,人民才能記住你

  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些年輕記者編輯的"尋根之旅"從宣誓之日起才開始真正啟程,未來的幾天,這些年輕人將真正地深入基層,和延安老鄉同吃同勞動。

  站在清涼山上,一百顆年輕的心此時都默念著同樣一句話:"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責編:盧佳穎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