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駛的火車離延安越來越近了。
接近中午時分,外面開始滴答地下起了雨,火車在山巒間行駛,不斷穿過一個個長而黑的山體隧道。一路走來,最感驚奇的是火車外的山峰都穿著一身綠色的衣服,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植物,與印象中的黃土高原、漫漫黃沙的感覺完全不同。
延安何時發生了由黃到綠的變化?這個疑問在下午延安市市委書記李希介紹當地的情況時得到了解答。
“10年前延安並不是這樣,延安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他介紹説,實現延安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緣于1999年,延安抓住了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退耕還林873萬畝,佔全省的27%、全國的2.5%,林草覆蓋率由治又理前的42.9%提高到57.9%,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7%,年均降雨量由“十五”期間的492毫米提高到“十一五”期間的500毫米以上,個別年份達到600毫米,風沙揚塵天氣由原來的57天下降到35天。
“全國退耕還林現場會是在延安舉行的。”李希説,“也許對於來自南方的記者編輯來説,這些降雨量的增加算不了什麼,但對於陜北來説,確是很大的轉變。”
但他現在也不無憂慮:一提延安,大家最常説起的是“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但現在延河水流量還比較小,正在治理過程中。
他還介紹説,胡錦濤總書記2006年春節視察延安,囑託要“堅持不懈、鞏固成果”,重點加強黃河延安和各縣的城區綠化,高度重視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不斷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當地究竟是怎麼退耕還林的?具體成效如何?老百姓是怎麼看、怎麼做的,期待在未來的幾天會有更多、更深層次的了解。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