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7月14日,“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正式展開。活動由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組織。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參加工作3年以內的工作者共100人,赴延安進行採訪和體驗生活。他們將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了解國情民意,接受黨的新聞工作傳統教育。從今日起,本報開闢“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專欄,陸續刊發本報赴延安記者發回的報道。
今天下午一點半左右,T43列車準點抵達延安站。我收起新聞前輩趙超構先生的著述《延安一月》,踏上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趙先生於抗戰時期在重慶任《新民報》的主筆,1944年6月和7月參加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赴延安採訪,7月底開始發表系列篇章,遂成此書。由於行文的公正客觀、文采斐然、視角細膩,一時廣為傳閱。周恩來同志曾經把這一系列文章比喻為中國記者的《西行漫記》,號召黨的新聞工作者向他學習。
65年後的7月,我和中央新聞媒體的其他99位青年編輯、記者也來到這裡。趙先生對延安的第一印像是“粗糙”和“幼稚”,顯然,現在的延安早就換了新顏:店舖林立、車水馬龍、綠樹蔭蔭、井然有序……下午三點半,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李希介紹説,2008年,延安市生産總值達到713億元,人均33332元;財政總收入19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0億元,位列全省榜眼位置。
還記得7月14日出發時,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的叮嚀:“到延安和當地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就是讓大家去尋根溯源,去尋新聞的根,去找新聞的源。”
延安是革命聖地,也是黨的新聞事業的搖籃。一批新聞前輩從這裡起步,用筆墨和熱血在我黨新聞史上留下足印:《解放日報》在這裡創刊,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在這裡開始播音,穆青等前輩曾經在這裡揮灑青春……
今天下午四點,延安幹部學院教授趙耀宏向我們講授革命傳統教育課時説,延安是一本鮮活的革命歷史教科書,是追尋我黨革命足跡、提升革命情操的精神家園。從今天開始,我用心來讀這本“書”,用情來尋找這個“家園”,最終將感受融進今後的新聞實踐。
趙超構先生對延安的印象還有“剛健”。今天晚上,延安老鄉唱起嘹亮、高亢的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趕牲靈》《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歡迎我們,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什麼叫“剛健”。本報記者文藝橙以一首同樣“剛健”的《青藏高原》,回敬了他們的深情厚誼。
我們正走在體會“剛健”延安的路上,我們將認真尋“根”。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