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眾日報記者陳中華:因為熱愛 所以執著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14: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記協網  

  目前的新聞隊伍中,逾50歲的一線記者很少,經歷過生死考驗、處在癌症康復期卻依然在一線奔波的就更是罕見。大眾日報特派記者組的陳中華,就是這樣一個記者。克服著難以想像的艱難,他以強烈的敬業精神、紮實的工作作風,展現了一個大眾報人的精神風貌,成為當前大眾報業集團"整體爭八強、個體上位次"生氣勃勃風貌中的生動寫照。

  "記者的責任就是要 寫好稿子"

  2006年,"陳中華現象"開始在大眾日報引起普遍重視。這位原新華社記者、前作家報副總編、山東文學界公認的實力派作家,在幾經工作調整後,于2003年進入大眾日報擔任普通記者。崗位的變化、年紀的增大,都沒有改變陳中華對文字工作的熱愛。在短短兩三年時間,他以《關注城市乞討》、《少年兒童流浪乞討現象透視》、《尋訪患大病的農民》、《農民朱樹然上訪息訪始末》、《住在城裏的農村人》、《王家村的二次分地》、《城市學生下縣就讀系列調查》等大量生動的調查性新聞作品受到廣泛關注。在2006年大眾報業集團作風建設年中,陳中華被集團確定為作風建設的好典型。

  沒想到就在此時,凶險的鼻咽癌向陳中華襲來。他病倒了,住進了醫院。

  經過近一年的艱苦治療,出院後的陳中華,很快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此時,不管是報社領導還是同事們,都非常關心他,提醒他以身體為重,力所能及地幹點工作就行。沒想到,他一上班即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由於大病初愈康復時間尚短,陳中華還處於體弱無力狀態;放療後頭頸部留下了短期後遺症,如聽力減退影響採訪效果、口腔咽喉潰瘍、吞咽困難;妻子在青島工作,夫妻長期分居兩地,身邊連一個照顧的人都沒有……這些困難,任何一條都可以消磨一個人的工作熱情,但老陳卻堅強地挺住了。2008年,他像一個完全健康的人一樣投入工作,任務完成量、優稿量都在同類記者考核中名列前茅。

  為了寫好稿子,再大的艱辛也要克服,這是陳中華的信念。2008年11月初,為寫一篇反映供暖問題的調查稿,陳中華在準備了大量資料後,開始了一線採訪。他騎著電動車,黃臺電廠、東部奧體中心南的濟南市供熱辦、山師新村、其他居民小區……4天多時間跑了上百公里。天寒地凍,採訪第一天,老陳就患上感冒,但為了及時拿出稿件,仍堅持著採訪,後病情加重,發起了高燒。因正處在疾病康復期,一旦發燒或身體有些不適,老陳內心也難免胡思亂想,很緊張。但頂著巨大的心理負擔,他仍堅持寫完稿件後才打上了吊針。這次感冒持續了近兩個月,直到春節才好,但看到稿子如期發表,老陳仍感到"值得"。

  是什麼讓陳中華這麼拼命?源於他強烈的職業責任感。他説得很樸實:"既然幹記者,責任就是寫稿,而且儘量讓多一些的讀者看著好。不僅是領導看著好,群眾也要看著好、實在,讓讀者不自覺地去接受你稿件裏體現的思想,這就是黨報記者的責任。"

  這種心態從陳中華一種習慣上可得到最生動的反映:罹患癌症後,開始階段因有復發危險,所以醫院叮囑,前兩年須每三個月復查一次,而後半年復查一次。每次體檢前,陳中華習慣性地處理身邊的一些事,其中主要是完成尚未采寫的稿件,先將稿件寫好轉給編輯後才去體檢。他是擔心:一旦查出了復發,就得立即住院。只有把稿子交出去了,治療時心裏才會踏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採訪作風紮實,是陳中華最為領導和同事們肯定的業務特點之一。看陳中華新聞作品的最大特點,幾乎全是深入一線捕捉到的"活魚"。如《年間三訪》一文,是陳中華春節期間採訪了3個特殊崗位而寫成的。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陳中華不僅訪問了殯儀館,而且還進了停屍房。連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都説:這個記者真是開了來我們這裡採訪的先河了!

  同事讚嘆陳中華作風紮實,但他自已並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紮實的採訪作風對記者來説是最基本的職業要求和自我要求:當記者就是要把稿子寫好,而要做好這一點,惟有靠紮實採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道理就這樣簡單。

  確實,正如陳中華自己常説的:"現實生活遠比任何聰明人的想像生動得多,只有深入採訪,才能寫出生動的稿件。"

  在日常工作中,老陳從不偷懶,每次採訪前,他都要做足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擬出一長串採訪提綱,採訪中間又不斷擬出新的提綱,從而使採訪精細又有目的,大大提高了採訪效率。不是極特殊情況下,不採用電話採訪,一定要去現場當面採訪。他以為,當面採訪除了避免對方的婉拒、將細節寫得生動外,還會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在濟南,騎著一輛已買了10年的電動車採訪,是陳中華的一慣做法。

  許多好新聞素材和更多的新聞線索,就是被這樣深入挖掘出來,活生生地出現在文字中。比如前不久陳中華與另一位記者一起下鄉村採訪農村住房建設,當時在一位農民家中廳裏採訪很久了,對方也已説得很透,採訪原本可以結束了。陳中華又堅持著到他的臥室看,這一看發現了一個生動的細節:這位農民在自己樓宅臥室裏製作了一個"升級換代"産品--下面鋪熱水管的炕。這一細節,這是他們省內外採訪走了那麼多農戶從未發現的,而此前也沒任何村幹部、鎮幹部説過這個細節。這一細節非常生動又有説服力地表現了"農民轉變成城市人要有個過程"這一思想,寫下來使文章增彩不少。

  向生活學習,對陳中華來説,已成為一種本能。無論到哪兒,陳中華都隨身帶著一個採訪本,即使吃飯時,大家往往談笑風生,而陳中華卻時常抄起本子搞速記。他那些精彩的稿件,不少就得益於這個習慣。2008年秋到文登採訪,市委書記去外地未回,待他採訪完畢欲回濟南時,宣傳部説書記當晚回來,最好與書記見見面。當晚書記回來太晚,未能見上,説只能第二天陪記者吃早餐。餐桌上,書記即興談起來,陳中華便順手抄起採訪本記。雖然早餐只吃了不到半飽,他卻獲得了寶貴的採訪資料。他説:"領導在飯桌上説的話往往是最生動、最有個性且高屋建瓴的。"幾年來,陳中華先後4次採訪山東浙江商會會長章鵬飛,其中兩次是在章乘坐的轎車裏,一次是在山東大廈大廳截下來,另外一次是想擠空在飯桌上採訪,因有政府領導同桌而未成,後利用午休時間登門拜訪完成了採訪。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陳中華的努力,也換來了碩果纍纍,包括他總結出來的一系列獨到的採訪經驗。

  曾見過陳中華一篇新聞論文提綱《新聞採訪12訣》,包括有"採訪前的準備"、"主題先行與採訪過程中自我否定"、"採訪提綱擬到採訪完"、"用好採訪本"、"如何採訪被批評方"等小標題,僅提綱就有2000多字,可見他積累的經驗與體會之多。

  説到採訪技巧和經驗,他説運用技巧、經驗的前題,必是對新聞記者職業的酷愛。這酷愛不僅是年輕時酷愛,年齡大時、老時也酷愛,甚至工作不順時酷愛依舊,貫穿新聞生涯的始終。與陳中華在一起感受到,他顯然始終十分喜愛做新聞記者,並一直樂在其中。他對稿子總那麼執著而認真,一旦稿件被評為"優",就難掩高興情緒;一旦有領導派遣他完成某重點稿或編輯專門約他的稿,總有一種暢意。一次集團領導對他説過一句話,説逢他的稿必看。他記得牢牢的,以為是對他這種年齡的記者最大的鼓勵。

  陳中華對新聞工作的酷愛、敬業態度、紮實勤快的工作作風也得到了應得的回報。計算一下,僅是來大眾日報近6年時間,中間還患病住院,他采寫的新聞稿件,獲得省新聞獎以上的就有十多件。2008年,年逾51周歲、抱著病體的陳中華幹出了一流業績,繼在農村大眾報工作時獲得2002年度集團十佳記者後,再一次獲評集團十佳記者。

  收穫並不僅僅在於本職工作。日前2008年中國小説排行榜評選中,陳中華的中篇小説《脫臼》榜上有名。而這篇小説,照陳中華自己的話説是自己深入採訪的"副産品",因為陳中華在做跑口記者時,民政報道是他負責的一攤。內容廣泛的民政系統,決定了老陳常常下基層去跑,如此,不但使他當年大量的來自基層的報道得到了報社領導及同事們的共同關注,而且也為他的文學創作積累了生動的第一手素材。小説故事儘管虛構,但小説的靈感及其中主要人物的原形,都來自採訪。小説中大量生動的細節,就是採訪及近距離觀察後思考的結果。(山東記協宋弢 解廷民)

 

責編:李戎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