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央視網 登錄 註冊

視頻

視頻 網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郎永淳:堅持學習 堅守公信 堅定傳播

 

CCTV.com  2013年06月27日 09: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孔子説:四十而不惑!處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這個已過40歲的人,真不敢説自己不惑了。當下,無論是否是新聞人,思考都應成為一種下意識的習慣。為什麼?飛速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讓人們站到新的高度,需要面對更加紛繁複雜的信息並作出反應與判斷,面臨的抉擇與路徑眾多,但人腦無法迅速、不帶感情、準確地處理這些“大數據”。沒有快捷、正確的判斷,迷路在所難免。怎麼辦?用怎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何認識?如何判斷?如何行動?今天的學習,讓我思考的是: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要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學習的現實意義在哪?學習能夠解決哪些緊迫問題?2013年的學習與1940年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成立、1949新中國建立、1979改革開放時代開啟等等比較起來,時代要求自然不同,緊迫感不盡一致,但堅持黨性原則是不變的,學習力、公信力、傳播力錘煉與加強缺一不可。

  堅持學習,學習力的鍛造保障行動的前瞻。馬克思主義不是政治教條,它是認識世界、處理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歷史的、唯物的、辯證的、發展的。堅持學習,就是要把握這一實質,並做到指導實踐、知行合一。居安思危是共産主義者的本能。和平、發展、繁榮的年代,共産黨人肩負繼續引領時代的責任;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階段,更催生堅強的社會建設的使命。2013對於中國是個什麼年份?新一屆全國人大、政府、政協履新,人民沿著中共18大確立的五位一體的建設目標與中國夢實現的方向在前行。不容忽視的是,我們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周邊環境並不平靜,國內社會矛盾錯綜複雜、社會階層加劇分化、改革紛爭日漸凸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同時還是人口第一大國,13點7億人中,8400萬是中共黨員。8400萬,不管理想信念堅定與否,數字都不算多,為什麼?拋開宗教與黨派,有些數字對比:在世界上有一個以信仰聚攏的隱形大國,它是梵蒂岡,跨越地理疆域,吸引皈依天主教的信徒足足有11點2億。在虛擬世界中,還有7億註冊用戶的FACEBOOK、TWITTER等以及超過三億用戶的微博、微信等“大國”,每一個“大國”都在輸出信息,輸出價值觀。在中國當下,一些社交工具變成了新聞發佈平臺,一種所謂“自由”挑戰著所謂“不自由”。對傳統主流媒體的選擇性逃離與對新興社交工具的信息獲取型的投奔,人群涌向自由氾濫的虛擬空間,價值觀爭奪戰在2013 逐漸白熱化。試問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昧的年代……”?中國夢及雙百目標已經確定,執政黨媒體就是要凝心聚力,輸出正能量。媒體的作用就是通過準確、快捷、客觀、平衡地傳播信息,進而輸出價值觀和方法論,去解決階段性、長遠性的問題,處理有共性或有差異性的難題。媒體人,就是要用緊跟時代脈搏,進行學習力的鍛造,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實踐能力,登高望遠,社會瞭望,腳踏實地,丈量大地,為厘清真相、化解矛盾、良性推動、理性建設鼓而呼。執政黨——共産黨的媒體人,更應如是。身在體制內,身為黨的喉舌,如若將自己塑造成反體制的英雄,要麼是政治滑頭,要麼是忘記職業操守。學而時習之,必要、重要。

  堅守公信,公信力重構破解價值傳遞困境。千里大堤毀於蟻穴,風起于青萍之末。一丁一點差錯,都有可能迅速造成公信力碎落一地。2003非典事件前期,政府與媒體短暫失去過公信,其後,若干經網絡傳播擴散的社會熱點事件,個別傳統、主流媒體失聲啞語間或失智失識,導致失信於民與受眾盲信並存。輿論陷入一個怪圈:傳言擴散、信息發酵;政府發佈、群眾質疑;政府與媒體解釋、辟謠;流言被證部分真實;公信力受損。這也造成人們在計算機時代,進入2進制思維模式,非此即彼。對政府和喉舌媒體信與不信,搖擺不定。世界到底什麼樣?真實如何定義?馬克思主義辯證認為:局部真實絕不等於整體真實;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要有機統一。基於此,堅守準確與快捷、客觀與平衡、建設與推動的公信力重構的原則不動搖,給觀眾360度看世界、作出正確判斷的眼睛。這樣,大家會明了,世界既不是黑白花的奶牛,也不是缺了一小口的蘋果。媒體傳播政黨的核心價值理念,體現在新聞的選取與報道的角度。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進程中,需要法治與誠信的觀念,在法律的框架下,建立誠信與互信。不可否認,信任危機已經存在,強調“信”這個字正逢其時!媒體應該率先承擔起這個責任,恢復公信力、營造信任的氛圍,承擔更多社會公共服務責任的媒體,要從盲目追求廣告與經濟效益、宣揚金錢至上、一夜成名博彩意識的價值觀走出來,媒體人同樣要走出浮躁,不向金權折腰。

  堅定傳播,傳播力的擴展依賴技術拓展與執行人的紮實勤勉。傳播能力的境界無外乎有四重:滿足看客圍觀心態,關注似乎于己相關事件,報道分析引發思考,信息披露影響個體決定與政策走向。電視臺能達到什麼傳播境界首先取決於開機率。目前電視開機率逐年下降,我們要認清形勢、判斷趨勢、作出調整與應對,鞏固與維護好客戶群。當前,信息傳播體現出新特點:技術驅動,平臺集聚,內容龐雜,電視求證。我認為,電視媒體當前要做好三件事:維護好現有觀眾不流失、通過多平臺輸出有公信力的信息、扶持自媒體在新傳播語境中輸出“我”的價值觀。新聞的定義,已經被數次因傳播技術的進步而改寫。改革開放前所謂的新聞分級獲取制也不復存在(比如“參考消息”要縣處級以上才能看),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的報道,提供的“保障性”信息,如同“保障性”住房,還不能很好滿足群眾的需求,而技術突飛猛進又催生了更多信息渠道。今天,“新聞”從“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客觀報道”,變成人人都可以對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自己的解構、拼接、報道,每個人幾乎都可以不分級別與地域,迅捷獲取他想要的各種資訊。所謂的主流媒體在網絡時代可能不再主流。挑戰之下,一個黨的喉舌,必須肩負使命和責任,加強學習、學以致用,勇於實踐!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動態的,這與時代要求以及馬克思主義政黨地位變化都不無關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工作的性質、原則都有明確的表述,其最根本的,就是對新聞傳播規律的細緻觀察與推崇。具體到中國,1949年前,中國共産黨是在野黨,新華日報、新華廣播電臺自然依據時局變化、政黨需求,強有力的代表人民,發出推翻腐敗的國民黨政府的呼聲。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由在野黨,變為執政黨,要完成從“革命”到“建設”的蛻變,60多年來,建設“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黨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也必然圍繞“建設”而非“打爛”這個中心任務做好動態調整。60多年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新聞的傳播與獲取,因為技術的飛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可以從2005、2013年這8年來兩次教皇登基加冕的現場場景看得出來。2013年,成千上萬個在梵蒂岡見證新教皇加冕儀式的人,拿著手機、PAD、相機,記錄著歷史,現場白花花一片閃光燈燈影。它其實給傳統媒體提出了思考:我們怎麼辦?壓力之下,答案是明確的,堅守準確、客觀、平衡的基本要求,站的更高、拍的更全、分析的更透徹,才有機會維護住傳統客戶,贏取新客戶,發揮傳播力。越是有壓力,越是要想到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做一個建設者,而非旁觀者。做一個鼓勁者,而非謾罵者。做一個推動前行者,而非拖後腿者。

  堅守與突圍,建立機制打造新語境下的輸出力。網絡時代,個人凸顯,集體勢微。傳統媒體影響力在下滑,但是,傳統媒體中的人卻有可能找到作為個媒體頻頻發聲、發揮足夠大影響力的空間。大海,雖可容納無盡川流,但一片陣地,我不佔領,拱手於人,只能帶來“誰搶先佔領輿論制高點,誰就可能擁有更多話語權”的狀態。甚至話題設置、進程引導、謠言過濾等等的鼻子,被站得高的人牽著。傳統媒體,可以通過為播音員主持人配備服務與策劃團隊,讓這些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已有一定影響力的新聞人,找準當下傳播的切入點,遵守原則,尊重傳播規律,潤物細無聲的發揮作用,在網絡輸出媒體想要表達的價值觀。

責編:邊境佳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