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從入學,到入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必修課,這一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再學習,正值媒體處於變化之中,對媒體從業人員來説,特別是對於中央電視臺員工來説,可以説正當其時。
我所在的《焦點訪談》已經走過19年的歷程。它初創的時候,正是電視的上升期。新聞評論類節目大有作為,輿論監督力度強勁。九十年代中後期,《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臺最有聲望的家喻戶曉的欄目,也是全國輿論監督的尖兵。它用一年又一年的努力,在中國大地,把一個生詞變成一個熟詞,這就是:輿論監督。這個欄目承受著觀眾的託付,也為中央電視臺創造了光榮。《焦點訪談》曾經是媒體現象,也曾經是輿論監督的象徵,每天的19:38,是曾經被千家萬戶守候的時刻。
然而,最近,我走進大學校園,看到這樣的情景:
我問:同學們誰沒看過《焦點訪談》?沒人舉手。
我又問:誰現在還看《焦點訪談》?也沒有人舉手。
我問:誰開了微博?一禮堂的上千名同學舉起了手。
作為一個電視人,我在樹林一樣舉起的手臂中,不知説什麼好。
這些年輕人是《焦點訪談》的同齡人,他們從小就與父母家人一起收看《焦點訪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電視伴隨著他們長大,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看電視,是他們的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新媒體來了,這些自稱“網絡世界原住民”的90後,撲向了新媒體。電視,對於他們,更像是一種記憶,一種慣性。
這高舉著的手臂,讓我看到了今天,也隱約看到了明天。
今天我們身處變化中,明天我們怎麼做電視?
當年,新媒體向我們走來時,有人曾説:狼來了!但當時電視太強大了,強大到讓人誤以為沒有對手,而長期處於強勢地位,就可能缺少清醒判斷,這使得我們未必都能看到狼可能帶來的變化。
如今,變化實實在在就在我們面前。新媒體給社會帶來巨大變化,它改變了媒體格局,改變了傳受關係,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習慣姿態,改變了觀眾與我們的關係。
在變局中,怎樣認識自己?
電視在二十多年裏形成的優越感應該得到反省了,在優越感環境裏的主持人的態度也應該進行反思了。電視的強勢地位已經在發生變化,老觀眾有了新選擇,一些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漸行漸遠,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表達渠道。“我拿什麼獻給你,我的觀眾!”這是我經常問自己的話。儘管我們早就提倡用平視的目光看觀眾,但在實際的交流中,我們做到了嗎?我們有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交流?更加審慎恭敬地面對鏡頭和話筒,是今天應有的態度。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在全媒體環境裏,電視尚存的優勢是什麼?主持人能為發揮電視優勢做些什麼?電視多年來所建立的公信力、權威感依然在支撐著電視,電視的傳播力、影響力是值得珍惜的。電視媒體作為巨大的舞臺,為節目主持人成長提供依託,而主持人多年來形成的觀眾緣、親和力也是寶貴的無形財富。主持人作為電視傳播鏈條的最後一環,在溝通觀眾時具有獨特作用,主持人堅持正確導向,尊重溝通規律,掌握交流技巧,可以促進全媒體環境下電視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給電視帶來新的可能。“央視新聞”現在已經擁有上千萬新媒體用戶,《焦點訪談》開通了微博、微信,二維碼,老欄目呈現新模樣。與狼共舞,已經成為傳統媒體的新面貌。新媒體改變的不僅是傳播方式,還有傳播理念、傳播內容。作為主持人,能不能在新媒體裏吸收營養,讓自己多一種接地氣的方式?能不能在新媒體裏增強判斷力,讓自己迸發思想的火花?能不能在新媒體裏激發創新能力,讓老欄目更有活力?在全媒體時代,主持人的采編播能力也需拓展,在運用新媒體海量資訊時,注重辨別;在引用新媒體多樣觀點時,注重思考;在運用新媒體方法時,注重嫁接。以最新方式,傳達主流的聲音,是主持人的責任。
不管怎樣變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是不會改變的,黨性原則、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真實性原則,將始終滲透到新聞工作的細節中。
責編:邊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