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貼近民生記錄真情

 

CCTV.com  2011年03月07日 16: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NTV  

2011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在確保高質量完成中央領導“八項活動”時政報道任務的基礎上,投入重點版面,推出《新春走基層》大型主題報道活動,堅持用新聞的方式關注處理春節這一新聞事件,豐富了報道的題材覆蓋和表現手法,提升了節目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觀眾讚譽“央視的春節新聞報道,透過一個個普通人、一個個小故事,為這個春天注入了一股股溫馨感人的力量”。數據分析顯示,新聞頻道收視創下歷年長假節日報道最好紀錄。新聞頻道平均收視份額達到1.4532%,較2010年、2009年同比分別高出15%30%

 

一、             精心策劃、重點保障,《新春走基層》形成強大聲勢

 

《新春走基層》自126日(農曆小年)開播到217日(正月十五)止,報道共持續23天。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朝聞天下》、《新聞30分》、《共同關注》、《東方時空》等重點欄目均開闢專欄,迄今已播發新聞600余條次,在綜合頻道、新聞頻道形成了全天滾動播出、不斷更新的態勢,來自最基層的報道成為央視春節新聞節目的重頭戲。同時,中文國際頻道、英語新聞頻道等多個外語頻道還根據外宣特色和自身定位,改編和摘播《新春走基層》中的精品節目,中國網絡電視臺還為《新春走基層》專門開設了網絡播出平臺,形成了強大的宣傳聲勢。

 

為此,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精心策劃,提早部署人力和設備投入,把《新春走基層》這個大主題細分為6個小系列:“回家的禮物”、“喜慶中國年”、“在崗位上”、 “問暖”、“援疆紀行”、“感觸”。其中有的系列貫穿走基層報道始終,例如“喜慶中國年”、“在崗位上”、“問暖”,有的系列則根據報道的階段性特點推出。例如,從小年到除夕,推出了“回家的禮物”,通過對大量返鄉回家的普通人的採訪,從回家給家人帶什麼禮物切入,展現一個個感人的親情故事,折射社會的變遷與進步。從初五到正月十五,在走基層報道的中後期,推出了“感觸”,讓一線記者講述幕後的故事和對自己心靈的觸動。

 

二、             拉家常的採訪方式提升報道溫度,走基層的報道內容展示真實國情

 

中央電視臺將《新春基層行》作為電視新聞改進的一次重要實踐契機,強調記者用“拉家常”式的採訪方法,與基層群眾交朋友,為基層群眾辦實事。這裡面關鍵詞是“基層”,構成《新春走基層》報道內容主體的現場、聊天、人物、故事,包括記者的採訪過程和感受,都突出了“新聞細節”,而拒絕那些過於宏大的敘事和泛泛掃過的鏡頭。事實證明,基層,是一塊飽含著新聞細節的土壤;而新聞細節,又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傳播手段。

 

給《新春走基層》這組報道賦予了特殊生命力的,不只是充分挖掘了細節,而是用來自基層百姓身邊的新聞細節,展現了國家發展的重大主題。每一個生動感人的細節背後,都有著更深層次的內容。例如《留守兒童尋親記》中,本台記者隨長途大巴車同行20余小時,記錄了跨越2000多公里尋親的留守兒童們的心路歷程,孩子悄悄在車窗上寫下的“爸爸”、“期待一張全家福”等細節,折射了在幾億農民工常年外出勞動的基本國情下,普通人生活中面對的難題,以及他們堅強、積極的生活態度;在歷時40個小時、擁擠不堪的春運列車上,在記者所做的體驗式採訪中打工者或為家人打拼,或為自己的小小夢想紮實奮鬥的心聲令人動容,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春運路途上的辛苦和溫暖,展現了普通人對家的期盼、對親情的依戀,用軟性的方式解讀了國家與民族的凝聚力。像《冰點下的感動 挖藕工的一天》《大興安嶺的護林人》《漠河中俄石油首站的80後》《百年劇社下鄉記》一樣,很多節日期間在艱苦環境下堅守崗位的普通人,不僅在鏡頭前展示了他本人的盡職與奉獻,還讓觀眾具體地感受到了國家建設的成就,以及普通人對這種成就的堅守和維護。而《援疆紀行》系列緊扣新一輪援疆工作的啟動而展開,強調記者作為援疆工作觀察者、記錄者與體驗者的“三位一體”,帶著獨特的視角仔細挖掘新一輪援疆試點工作的新特點、提煉援建者和受援者的新思考與經驗、打造助推新疆發展的交流平臺、樹立我國政府致力於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的發展良好形象。

 

《新春走基層》實際上是一次對中國基本國情的具體展示。通過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細節、情感故事,觀眾看到了今日中國社會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些基本特徵,看到了國家發展的進步和差距,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與國家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實際上也就明確了全社會的人民今後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從“滿天飛”到“貼地走”,央視記者與基層群眾交朋友、為群眾辦實事

 

此次《新春走基層》報道,中央電視臺共派出97路、236名記者,奔赴中央牽掛、人民關心的基層地區,範圍覆蓋全國三十一個省市區,足跡踏遍六百餘個縣市鄉村。在這支採訪隊伍裏,70%以上的是“80後”的青年記者編輯。

 

北至極寒地區漠河、根河,南至冰凍災區貴州小山村,記者踏冰臥雪在挺進;在擁擠的列車上,摩托車大軍的返鄉途中,回家的人奔波一路,記者跟拍一路;在玉樹災區的帳篷裏,在凝凍災區的土坑上,記者借住老鄉家一同生活體驗;5000米海拔的航空安全守衛者,深夜街頭清掃城市的垃圾清潔工,百米高空的蜘蛛人,孤守航標燈的守護人,刺骨冰水裏的挖藕人,哪特殊哪動人,記者就去哪……“新春”、“走”、“基層”三個核心詞,通過遍佈全國的“新春走基層”報道網絡,通過記者深入基層各個角落的紮實採訪,落到了屏幕上。

 

    記者何盈,在浙江至重慶的普通列車上與返鄉人擠在一起整整站了40個小時,採訪了一路,列車到終點時,一位在外打工三年沒有回家的農民工得知記者也是連續三年的除夕夜都在採訪途中度過後,在何盈的微博上留言“原來神秘的央視記者也和我們一樣”。記者喬亞美雖然是個女孩子,但她多次與“索道醫生”鄧前堆一起溜索越過怒江峽谷,患高血壓的老奶奶一直欠著鄧醫生的醫藥費,喬亞美採訪結束後在老奶奶衣袋裏悄悄放下200元錢。記者張蕓三次深入位於中越邊境的農村小學,廣西小學生缺字典的報道引發大規模捐助,新聞出版署已啟動4大徹底解決字典問題的措施。當張蕓在春節回訪中發現,一些家境貧困的孩子只能趴在床邊寫作業,“比字典更奢侈的願望是有一張書桌”時,張蕓立即掏錢購買了桌椅,“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記者感言相信會引來對貧困地區學生更多的關愛。在玉樹駐守了17天的記者楊松濤、張軍軍,年三十夜在救災指揮部的帳篷裏度過,災區幹部對他們的深情厚意讓他們潸然淚下,以前小楊的微博只有兩個“粉絲”,可他在玉樹的短短幾天內,粉絲增加到了2341人。在他向玉樹地區學校捐贈圖書倡議發出後的八個小時內,有2205人報名響應,其中大部分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

 

今年《新春走基層》報道能夠順利進行,跟中央電視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堅持高標準地從軟硬體兩方面建設新聞隊伍有密切關係。而在具體的采編處理上,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又結合“走基層”的特點,突出強調了“真實”這一新聞報道的基本特性,摒棄了那種追求畫面唯美、場面熱鬧、用詞宏大、形式感濃重的報道風格。這就使得記者不僅貼近了新聞報道對象,而且捕捉並傳遞出了最真實、最有力的細節。

 

《新春走基層》實際上是一次對 “三貼近”要求的再實踐、再認識。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層》采編過程中,技術要求服務於報道要求,形式追求服務於內容追求,記者們以形式上的貼近作為採訪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實踐證明,這才真正接近了“三貼近”的本質要求。新聞報道要做到真實、客觀、公正。但這並不意味著新聞工作者只是一台冰冷的機器。相反,只有采編人員帶著對國家、人民最深沉的愛,帶著對基層百姓最深切的關心,帶著一個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意識和堅定立場,才能真正走進基層、了解基層、展現基層,才能把握住“新春”之際廣大普通中國人內心所涌動的真實情感。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中,觀眾不僅能夠感受到那些被採訪對象的真實與生動,也能夠感受到走到基層去的那些記者們,以及屏幕背後的新聞編輯者的生動存在。記者們採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都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側面,豐富了報道的內容,與被報道對象構成了在新聞現場中的真實互動。

 

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大型主題報道活動是一次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具體行動。記者們走基層、做報道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次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的過程,是一次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好新時期新聞報道工作的過程。當采編者把“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要求,潛移默化地運用在這次《新春走基層》報道的組織、採訪、編輯和播出過程中,最終所呈現的報道,也就真正具有了內容感人、傳播有力的效果。 

一位媒體同行説道,“央視新聞工作者的一則報道或許只有十來分鐘,但留給我們的感悟卻能延續很久。新聞需要真實,情感需要傳遞,人心需要溫暖,我們需要關注。”

 

責編:李娟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