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對於我來説既陌生又熟悉。説陌生,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去過這個加勒比島國;説熟悉,是因為我的大學同班同學彭雲飛曾于2005年以第二批中國赴海地維和防暴隊大隊長的身份參與海地維和。我曾于2007年在紐約與他見面,聽他談了許多防暴隊執行任務時的情況。他還將他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以和平的名義》,並將此書贈送給我。我通讀了這本書,對中國海地維和警察的艱辛和危險以及中國防暴隊員所體現的責任感、民族自尊和人道主義精神深感欽佩。
沒想到,幾年後我自己竟然也踏著同學的足跡,來到多災多難的海地,來到中國維和防暴隊的營地,親身體驗中國維和警察的艱辛,見證海地人在這次大地震中再次深陷磨難的痛苦經歷。
出發
這是一架只能乘坐12人的小型飛機,機上只有我們一行3人,在加勒比海上空飛往未知。飛機上,我們無心欣賞加勒比海的蔚藍,心裏預想著到達後一切可能的情況。根據臺領導的要求,海地的任何畫面都是新聞,必須要在第一時間發回報道。我與同事在飛機上開始策劃如何在第一時間發回報道,並決定在飛機即將降落時錄製第一個出鏡,出鏡詞是:“我現在是在飛往海地太子港的飛機上,現在飛機馬上就要降落。剛剛我們看到的還是加勒比海平靜蔚藍的海面,現在窗外則是震後太子港的一片廢墟。”
第一篇報道
太子港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停機坪只能容納十幾架飛機,只有飛走一架飛機,才能降落一架。大量的救援飛機從全世界涌向海地,這些飛機在海地上空排起了長隊。我們的飛機在太子港上空盤旋了近一個小時才獲准降落。儘管我們事先做了預想,但是當飛機降落後,機場的狀況還是出乎意料。由於地震剛剛過去,太子港機場完全處於無序的狀態,混亂程度簡直難以用語言描述。
所幸機場儘管混亂,但損毀還不算太嚴重,仍能運營,成了震後海地寶貴的生命線,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太子港機場的跑道成了我們第一條報道的主題。當我們的飛機停穩後,我留下兩個同事照看行李,自己扛上攝像機開始了緊張的拍攝,鏡頭所及都是極好的新聞素材。除了拍攝機場的狀態外,我還採訪了已經抵達一個多小時的荷蘭救援隊,拍攝到了剛剛抵達的委內瑞拉軍用飛機,採訪了委內瑞拉任務小組的指揮官。隨後,我們找到了美聯社的直播點,繼續進行拍攝、採訪和出鏡,並迅速聯絡傳送時間,發回了3篇報道。接著是與臺裏各頻道進行視頻連線。到這時,我才稍稍感到一點輕鬆,總算在第一時間發回了報道,作為中央電視臺第二報道小組,我們成為第一批抵達海地並亮相的國內媒體的駐外記者。
防暴隊營地
當我們抵達太子港機場後,太子港的手機通訊已經恢復,只是信號一直不穩定,再加上這個時候全世界都在試圖聯絡海地,線路註定非常繁忙,打一個電話撥十幾次、幾十次是非常正常的。通訊問題成了一直伴隨我們的最頭疼的事。記得四套的一位編輯對我説,她撥了一個多小時才打通我的電話。如果我們在美聯社傳送或做視頻聯線,可以借用他們的海事衛星電話,但是他們的電話也非常忙,我們只能抽空借用。更多的時候,我們只好依賴華盛頓的同事用短信中轉。話又説回來,在震後的海地,能有手機信號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當天晚上10點多,我們接到了華盛頓的短信,得知央視隨救援隊赴海地報道組要到機場拍攝一批中國公司人員跟隨包機回國的畫面,並將接我們到中國維和防暴隊營地。當晚11點多,在防暴隊員的護衛下,我們終於抵達了離太子港機場不遠的中國維和營地。
營地空地上搭建了十幾個臨時帳篷,供救援隊員、部分滯留海地的中國人以及記者居住。營地原本只承擔100多號人的給養,地震後人員數量突然增加了一倍多,食品、用水等各種生活物資的需求大增,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當我們抵達後,防暴隊的王指導員給我們的第一個生活提示就是節約用水。營地的水是定點供應,200多號人的飲用、洗漱等需要大量的水,這些水一部分靠儲存,一部分靠到外面去拉。營地的用電來自兩台自備的發電機,發電需要油料,而油料的供應也十分緊張。在各種物資十分緊缺的情況下,防暴隊總是盡最大可能首先滿足救援隊、滯留人員和記者的需要。由於防暴隊無微不至的照顧,營地成了我們臨時的家,只要回到營地,就感到塌實,就找到了組織,就有了我們精神和身體狀態調試的港灣。
搜救現場
16日,我們3人作了簡單的分工,何岩柯返回機場繼續做視頻連線,我和侯利軍在防暴隊的護衛下前往中國救援隊搜救現場——聯海團總部大樓。當汽車經過太子港大街小巷時,我們第一次目睹了地震帶來的破壞。街道兩旁到處是殘垣斷壁,遍地的瓦礫垃圾,不時地見到一兩具暴露的屍體,一些焚燒著的垃圾冒著滾滾濃煙。大街上交通混亂不堪,無數的災民滯留在街邊或在街道上漫無目的地遊走,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無助和驚恐。面對這種種慘象,我的胸口就像被重物壓抑,只感到堵得慌。無論是誰,這種慘象都是對精神的巨大壓力,而我們必須每天面對這些慘象。
抵達聯海團搜救現場時,中國搜救隊已經連續挖掘了三天三夜。16日淩晨,搜救隊找到了第一具中國遇難人員的遺體。我們到達後,又拍攝下了挖掘出3名中國遇難人員和1名外方人員的遺體的場面。海地氣候炎熱,每天最高氣溫接近40度,遇難者屍體已經開始腐爛,在搜救現場,即使戴著口罩,也能聞到一股濃烈的腐臭氣味。我們一共到過兩次聯海團總部搜救現場,在太子港的大街採訪中也多次聞到過屍體腐臭的氣味,那種氣味只要聞到過一次,就一輩子也忘不了。而中國搜救隊員每天都要在這種氣味的伴隨下揮汗工作!
除了聯海團總部,中國救援隊還到過十幾個地點進行搜尋,總共挖掘出27具遇難者遺體,其中包括聯合國駐海地一號人物,也包括8名中國遇難人員。中國救援隊的表現受到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其他國家救援隊的高度讚揚。即使這樣,中國隊還是受到了一些媒體的無端指責,認為中國隊只顧搜救中國人。關於這一點,我們專門採訪了中國搜救隊總指揮黃建發。他表示,中國隊挖掘出的遇難者遺體中,外國人遠遠多於中國人。中國救援隊在許多搜救現場都是與其他國家的搜救隊密切合作,這次海地救援應該是所有國家搜救隊合作的結果。中國救援隊自成立以來參與過多次國際救援工作,而不是只來海地救援,中國的救援行動完全是從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出發的。
醫療小組
中國救援隊除了搜救隊之外,還有一支醫療小組。自抵達海地後,醫療小組就開始為海地災民進行救治。中國醫療小組開始幾天是以巡診的方式到災民聚居的地區為災民送醫送藥,這種方式方便了災民,中國醫生的醫術和醫德受到了海地災民的高度讚揚。在巡診現場,我看到大批海地災民扶老攜幼前來就醫。由於此前沒有得到及時救助,許多人的傷口已經潰爛,一些災民的傷勢簡直慘不忍睹。一位中年婦女胳膊上傷口足有碗口大,已經潰爛到骨頭。很多人如果不及時救治可能會截肢,或者全身感染危及性命。中國醫療小組對他們進行了全力救治,並耐心地詢問病情,講解如何用藥。令人感動的是,醫療小組中有4位女醫護工作者,她們也和男醫生一樣冒著高溫和傳染病的危險奮力救治災民。
由於前來就醫的災民太多,許多人病情嚴重,中國醫療小組後來決定拆除營地帳篷,在總統府等地建立流動醫院,對災民進行救治和必要的手術。中國醫療小組共救治了近千名海地災民,併為許多災民聚居點消毒,向災民發放藥品,宣講防疫知識等。在我採訪海地總理府辦公室主任時,他對中國的醫療小組的工作給以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醫療小組的救治非常及時,也非常有效。
無論是巡診還是流動醫院,中國醫療小組面臨最大的危險是瘟疫。對於這一點,我在跟拍醫療小組巡診的過程中有深深的體會。每次出診,醫護人員都要到災民最密集的地方,環境也最差,垃圾遍地,他們直接接觸的都是各種病人,許多病人的傷口都已經潰爛。剛剛震後的太子港許多屍體無人清理,暴露街頭,再加上天氣炎熱,暴露的屍體和被廢墟掩埋的屍體很快腐臭;上百萬的災民每天要産生大量生活垃圾,而且,太子港原本就沒有幾個公廁,平時海地人就是在街角露天方便,地震後,災民更是隨意方便,衛生狀況愈加糟糕。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地方都可能沾染細菌,就連空氣中似乎都充斥著病菌。據報道,現在太子港的部分人群已經開始發生瘧疾、痢疾等疫情,所幸還沒有大面積疫情爆發。
治安形勢
震後海地的治安形勢嚴峻,中國防暴隊營地指揮中心決定,凡是救援隊作業、記者採訪或外出,必須由防暴隊提供護衛。為確保安全,防暴隊員在護衛過程中隨時通過對講機向指揮中心彙報情況。這為防暴隊增加了很多負擔和壓力。在一次採訪難民點時,為我們提供護衛的防暴隊員不斷地提醒我們,不能再往前走了,因為許多災民不願被拍攝,如果一旦陷入災民的包圍,一兩個護衛也很難保證沒有人身危險。
由於越來越多的中國記者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抵達海地,來到防暴隊營地,對營地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出與安全考慮,有關上級決定所有已經抵達的記者必須撤離,並只允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的記者跟隨第二架包機從國內赴海地報道,我們只好于當地時間23日淩晨撤離海地返回美國。防暴隊用裝甲車為我們提供護衛,當裝甲車在夜幕下疾遲的時候,我們既感到太子港治安形勢的嚴峻,也為防暴隊為確保我們的安全做出如此週到的安排而感激。
海地精神
海地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在被西方殖民者發現後的500多年裏,海地經受了無數的社會動蕩和天災人禍。儘管他們貧困,儘管他們長期遭受痛苦,作為非洲人的後裔,海地人卻一直保持著樂觀的精神。80%的海地人生活在貧窮中,很多人的生活狀態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但是,一旦有音樂,即使餓著肚子,他們也會立即跳起歡快的舞蹈。這就是海地人樂觀的天性。
我們在採訪中深深體會到了海地人的樂觀和堅強。同事何岩柯曾經問一位有8位親屬被廢墟掩埋的出租車司機,為什麼他不去救親人,而是來開出租車賺錢。這位出租車司機給出了令人想不到的回答。他説自己沒有工具和能力搜救,這些親屬生還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與其去挖他們的遺體,還不如賺點錢把活下來的親人照顧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地人面向未來的性格。
從地震剛剛發生後的震驚、絕望、悲傷,到相互安慰和扶助,再到現在的積極自救,恢復生活秩序,海地人正在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我們採訪中最後的選題正是反映了太子港各種商鋪、市場、銀行等逐步恢復營業的情況。這兩天,從CNN播出的畫面中看到,數百名海地災民竟然面對鏡頭一起高歌舞蹈,他們在向全世界展示海地人不垮的精神,在宣示繼續頑強生活的信心。這種樂觀的天性正是海地災民恢復生活和重建家園的精神基石。
後記
海地的9天9夜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在地震發生後第14天,一名海地女孩從廢墟中被救出,成為生命存活的又一個奇跡。
我們23日離開太子港轉道墨西哥南部城市梅裏達辦理返美簽證。雖然墨西哥也是並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但我們感覺,與人身安全難以保證、任何最基本的需求都成了奢侈的海地相比,墨西哥已經是人間天堂!
我們匆匆離開了海地,也留下了一些遺憾,許多采訪計劃還沒有實現。海地災民還在痛苦中掙扎,許多救援隊和醫療人員仍在繼續艱苦的人道主義救助工作,中國維和警察和其他國家的維和人員一起還在堅守職責,國際國內新聞同行仍在發回大量的報道。在此,向海地人民,向人道主義工作者,向維和警察,向國際國內同行致敬!以國際人道主義的名義,以和平的名義!
(中央電視臺美洲中心記者站副站長 楊福慶)
責編: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