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光明日報社 王光榮
大學畢業,我榮幸地成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這是上天對我的優待和寵愛。
從記者到科學記者,我更是感動,常常被一種幸福感所包容,我找到了最大的興奮點和快樂點。
記者職業,讓我找到了快樂
參加工作四年多來,我一直感到很快樂。記者職業讓我感到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很多事情激動著我、感動著我。想到參加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報道、抗擊非典報道、每年的“兩會”報道的那些日子,我的心至今還會“怦怦”直跳。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報道,我興奮地忙著堅持了近60個小時不合眼。在緊張的60個小時裏,我參加編排了8個版的“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特刊,參與製作了《號外》,采寫了《心隨飛翔》等6篇稿件,編排出版了《中國飛天記》一書。現在常想起來,這是我至今最有效率的2天半時間,我知道了什麼叫“與時間賽跑”的道理。抗擊“非典”報道,更是有一種責任每天涌上我心頭,我勇敢地參加到了這項報道中來。幾個月來,我采寫了《青春在抗擊非典中閃光——記抗擊非典戰線上的青年志願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忠誠實踐者——記戰鬥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共産黨員》、《從抗擊非典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你好!非典熱線》、《科學必將戰勝非典——訪中科院科技政策局副局長陳浩、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執行主任汪建》等24篇稿件。在那些日子裏,每天總有一些感人的事跡深深打動著我的心。我強烈地感受到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偉大民族精神。
記者職業的“新”體驗,開闊了我的眼界,每天的激動和感動,更是讓我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四年多來,我共采寫了近800篇文章。在這些重大報道中,我始終把堅持黨性原則擺在一切工作的前面,深入採訪,發揚連續作戰精神,采寫了一批有較好社會影響的報道文章。我采寫的文章2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作品《當代畢昇——記兩院院士王選》入選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教科書;作品《心隨飛翔——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現場目擊》入選廣東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五冊);主持編寫出版了《科學改變人生》、《高端視角》、《中國飛天記》三本書等。
科學記者,活在智慧的海洋裏
我一直認為,從事科學報道是記者行業裏最有意思的一領域。科學,充滿了智慧和神秘。從事科學報道,就好比活在了智慧的海洋裏。
入報社以來,我有幸進入了報社科技部工作,從事科技報道。為做好科技報道,在報社老同志及同事們的幫助下,從一開始我就主動力爭讓自己做到“三貼近”,即“貼近科技前沿、貼近科學家、貼近讀者”。即:平時要多關注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及我國科技發展最新動態;要多走進科研院所,與科學家交朋友;要抓住讀者所想,撰寫“鮮活”的報道。
貼近科技前沿。科技體現的是經濟生活前沿性的東西,因此科技報道無疑也要貼近前沿,把最新的、有價值的科技信息及時傳播給廣大讀者。幾年來,我始終關注世界科技發展最新態勢,關注我國科技發展的點滴變化,力爭把科技最前沿的東西及時報道給廣大讀者。我試著努力翻閱每一期的國際頂尖科學雜誌《自然》和《科學》,如果有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科研成果,我都會及時進行跟蹤報道。僅2004年,我第一時間報道的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科學》上發表的科研成果就有6次。針對2004年國際上的火星、土星、木星探測熱,我也都在第一時間進行跟蹤報道。7月1日,“卡西尼”號飛船經過7年的漫漫太空跋涉,成功飛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繞土星飛行的人造飛船。為了進一步了解土星及其“卡西尼”號空間探測器的情況,我當日下午就走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競研究員,並於當晚完成了通訊《土星,掀起你的蓋頭來》,兩天后又發表了長篇通訊《土星探測:人類又一次科學壯舉》。這些採訪,讓我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
貼近科學家。科技人員是知識的載體,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在科教興國戰略中唱主角。科技報道如果不關注科技人員,那整個報道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蒼白無力。另外,只有貼近科學家,才能找到“鮮活”的素材,發現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因此,“走進科研院所,與科學家交朋友”,便成為這幾年來我工作的一大重點。中國科學院在京80多個研究所,我走了大半,與廣大科研人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在採訪中,很多科學家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著我、影響著我、教育著我。每當完成一位科學家的採訪,我常常很興奮,因為又有一位大師級的人物給我上了一堂課,我又懂得了一個知識,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我來説,這比什麼都重要、珍貴。
科學家們不僅知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大多非常謙和、真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王大珩院士、楊嘉墀院士、鄒承魯院士、劉東生院士、王永志院士、張存浩院士……他們的一言一行,盡顯大家風範。每次採訪結束,我都感觸良多。
貼近讀者。報紙貼近讀者,是新聞報道的一般性原則。但作為科技報道,特別是在對一些高新科技的報道,講貼近讀者,除了上述一般意義外,還有其特殊含義,那就是必須以通俗的語言,簡潔明了的表達形式,把艱深難懂的科技問題深入淺出地傳播給讀者。在這一點上,我針對光明日報的讀者群,找好切入點,從讀者熟悉、感興趣的事件切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儘量把報道寫得生動活潑。
責編: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