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藏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展示西藏風土人情的舞臺表演成為最受遊客歡迎的節目,同時也給西藏傳統歌舞提供了巨大的平臺。圖為在投資近兩千萬元打造的西藏首部原生態常態歌舞詩《幸福在路上》中,演員們在表演《雪頓展佛》(2007年8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文化的進步反映社會的文明進步,文化的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滿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證。
在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沐浴下,西藏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從“以階級鬥爭為綱”扭轉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正確軌道上來,實現了思想認識和文化實踐上的撥亂反正,有力推進了西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産生了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使西藏文化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取得了可喜成績。
為尊重和保護藏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在執行全國性法定節假日的基礎上,“藏曆新年”、“雪頓節”等傳統節日被列入自治區的節假日,全民放假。圖為一名演員在布達拉宮廣場表演藏戲慶祝雪頓節開幕(2007年8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是西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改革開放30年來,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
在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對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産進行了大規模、有系統的普查、蒐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整理了3000多萬字的藏漢文資料,發表了1000多篇有關藏民族傳統文化的論文,出版了《中國戲曲志 西藏卷》等十大文藝集成志書,還出版和發行了30多部民族民間文藝研究專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通過西藏文化及相關部門的積極協作和共同努力,西藏擁有了5個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2個特色藝術之鄉和1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單位,還有2批、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31位民間藝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搶救、整理、出版了261部藏文古籍。
資料圖片:這是8月21日拍攝的京劇 藏戲《文成公主》劇照。由國家京劇院與西藏藏劇團合力打造的京劇 藏戲《文成公主》8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京劇 藏戲《文成公主》首次將京劇與藏戲兩種不同的戲劇樣式同時融于一劇,成為這齣戲最大的看點。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 攝
(二)藝術創作演出推陳出新,群眾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藝術創作演出往往標誌著文藝事業發展進程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而群眾文化事業則代表著文化事業的基礎是否深厚,普及程度是否廣泛深入。改革開放30年來,西藏的藝術創作、演出內容與形式多彩多姿,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藝術表現種類從原來的藏戲、歌舞等少數幾種形式發展到藏戲、歌舞、話劇、曲藝、交響樂等較為齊全的門類。
隨著文化事業的整體發展,西藏的群眾文化機構、設施建設不斷改進完善,基礎更加紮實,呈現出較為合理的整體佈局。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各地市黨政組織逐步加大對全區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藝館為龍頭、以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為紐帶,以鄉(鎮)、村文化站、室為基礎的基層文化網絡。
西藏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壯大不僅在於建立健全了各級群眾文化機構,還表現在培訓了大批基層文化管理人才和專業文藝人才。自1993年以來,西藏實施了“創建文化先進縣”、“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和“少兒文化蒲公英計劃”三大文化工程;全區的村鎮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旅遊文化等均有了較大發展。
這是薩迦寺內重要文物之一——綠度母像(11月28日攝)。國家投資8600萬元的西藏薩迦寺維修工程已經完成了近80%,預計2009年將完成全部維修任務。薩迦寺始建於1073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主寺。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三)文物保護工作全面發展,文化市場日益繁榮
文物之所以彌足珍貴,原因在於它是折射歷史的一泓碧波,是回溯滄海桑田的真實縮影,還在於它的不可再生性和人文積澱。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始終對西藏文物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從政策傾斜、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推動西藏的文物保護事業快速、全面發展。目前,西藏已有2000余處各類文物點,329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35處、38個點,自治區級為112處,市(縣)級為182處,拉薩市、日喀則市和江孜縣城三座城鎮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大昭寺、羅布林卡先後被列入其擴展項目。
改革開放30年來,西藏的文化市場不斷繁榮發展,文化産業的培育、建設初步走上了現代化的發展軌道,形成了文藝創作、廣播電視、圖書出版、旅遊娛樂、民族文化産品生産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大型歌舞《幸福在路上》等商業性演出節目市場看好,唐古拉風等一大批龍頭文化企業和拉薩市雪巴拉姆藝術演出公司等先進單位不斷涌現,自治區博物館、群藝館、文物總店等單位開發出了幾十種新的文化産品,江孜卡墊、尼木藏香等傳統産品成為西藏的民族品牌,並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2月11日,西藏林芝地區民族藝術團演員在表演舞蹈《迎親》。當晚,第三屆西藏電視專業舞蹈大賽落下帷幕。此次舞蹈大賽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了西藏文化藝術的發展成果。 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
(四)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藝術人才培養步伐不斷加快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可以推動西藏的文化事業走出區門、走出國門,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認識西藏,樹立新西藏良好的外部形象。改革開放30年來,西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其規模和頻率等均呈現出逐年加大的良好勢頭。各出訪團向世人充分展現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發展、變化和進步,有效地弘揚了西藏民族文化,有力地抨擊了達賴集團鼓吹的“西藏文化滅絕論”,為西藏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做出了應有貢獻。
西藏的藝術人才培養為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後勁。上世紀80年代初,西藏建立了專門培養各類藝術人才的基地——自治區藝術學校,為西藏藝術部門輸送了500多名藝術人才;通過內部的改革搞活、激勵競爭和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渠道,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包括文化管理、音樂舞蹈、藏戲話劇、舞臺設計、群眾文化、文物保護、文化研究等在內的專業人才隊伍和管理人才隊伍。
在今後的工作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不斷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就一定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文化的新輝煌,讓文化的力量推動社會的進步,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王 京)
責編: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