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堆
瑪尼堆多為白色石頭的堆積。常常呈方形或圓形置於山頂、山口、路口、渡口、湖邊或寺廟、墓地,用於祈福,成為當地人們的保護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白色崇拜中當然少不了白色的石頭。在佛教傳入西藏後,人們堆瑪尼堆又進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純粹的白石。人們把那些本來就被認為賦有靈氣的白石再刻上佛經或佛像,使這些白石更賦靈氣,成為瑪尼石,以求保祐和庇護自己。
瑪尼石
瑪尼石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則可以放入掌心,或圓或方呈天然狀態。除了顏色多為白色外,其質地也大不相同,有石灰岩,有硅質岩,有漢白玉等等。最初堆成的瑪尼堆規模可能不會太大,但按照高原上人們的傳統習慣,路過瑪尼堆時,他們會口中唸唸有詞,呼喚天神,祈求上蒼的恩賜與神靈的保祐,去除災難,得到幸福,並圍繞瑪尼堆轉一圈,再添上一塊石頭。即使沒有石頭,也會添上動物頭顱或角或羊毛,甚至自己頭髮之類的東西。這樣,經過長期來往與此的人們不斷添加,瑪尼堆的規模會越來越大。
刻在瑪尼石上的內容一般都與藏傳佛教有關。有佛經,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還有其他一些吉祥語言,還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動物或妖魔鬼怪,內容非常豐富。人們不僅將瑪尼石置於自己經常轉經或出入的地方,而且有些人還會把瑪尼石當作聖物供在家中,或者帶到遙遠的朝聖之地。瑪尼石還作為人們的保護神或被嵌在墻壁,或被挂于房上甚至有的地方還專門修建了供奉瑪尼石的殿堂,殿內四週嵌滿了瑪尼石。
巨大的瑪尼石需求量,造就了瑪尼石刻藝人和藝術。與瑪尼石的崇高地位迥異的瑪尼石刻藝人遍佈西藏各地,他們的社會地位卑微。雖然他們以此為生,但每刻一塊瑪尼石,他們也會虔誠地向神祈禱。按照朝佛轉經人的要求,他們會刻以相應的內容。所謂熟能生巧,正是這種長期的磨練,藝人們的石刻技藝不斷提高,逐漸到得心應手的境界,形成不同的風格,使瑪尼石刻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石刻。從技法上講,有線刻、減底陽刻、淺浮雕以及綜合技法等。而這些技法又分別流行于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風格,如昌都、阿裏地區多有線刻、減底陽刻,拉薩、日喀則地區流行淺浮雕。當然,這種技法上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每個藝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風格,即使是同一個藝人,他在不同的石頭上雕刻出的同一神靈也會千姿百態,因為在他們看來,重要的是對佛的虔誠的心意。
責編: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