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於甘肅省酒泉市境內的一處風力發電場(4月13日攝)。
目前,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項目已經開始建設,標誌著我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2008年,我國在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北和江蘇等地開展了6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其中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率先進入實施階段。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新華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 俞錚 李惠子)通常習慣於西服革履的中國外交官上週末在北京出席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他們與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一樣,不打領帶、穿著襯衣討論國家外交大計。
會議廳的室內溫度設定在26攝氏度,這樣的溫度若穿西服不太舒服。
中國政府兩年前就要求全社會節能減排,其中就包括規定夏季公共場所室內溫度不得低於26攝氏度。
新能源 還需財政“喂”多久
發改委專家:新能源産業需警惕盲目擴張苗頭
全球氣候變化高層論壇舉行 中國節能減排成績顯著
美參議院呼籲美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合作
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正逢其時
國際研究數據顯示,1950年到2000年間,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佔全球的77%,此間中國的排放量約為9%。
總部在美國夏威夷的非政府組織“21世紀全球環境能源”公佈的數據説,1850年至2005年間,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世界的27%,俄羅斯和中國各佔8%,德國佔7%,英國佔6%,日本佔4%,印度佔2%。
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之際,中國寄希望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實施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在加大水電、核電、太陽能和風能設施建設的同時,中國計劃在201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10%,2020年前達到15%。實現目標的重點之一是向人口超過7億的廣袤農村提供環境友好的新能源技術。
國際風能理事會一項數據顯示,至2008年底,中國累計風機裝機容量已達1221萬千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
在政策激勵下,中國已有至少600多家光伏電池、組件及配套企業,其中大多數為私營企業,産能佔世界總量的44%以上,中國已成為第一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國。
中國生産的太陽能電池板中90%出口到了發達國家,為那些國家的節能減排作了重要貢獻。然而,以目前技術生産太陽能電池板,耗能高、污染大,這使得中國在輸出潔凈能源利用方式的同時,背負起更大的“環境債”。
在登記有370萬輛機動車的首都北京,政府實行著比美國聯邦標準更為嚴厲的機動車排放強制規定。
北京從2008年起實行“歐四”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要求汽油機動車每公里排放一氧化碳不得超過1克,氮氧化物不得超過0.08克;而美國聯邦標準只要求每公里排放一氧化碳不超過2.125克,氮氧化物不超過0.25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GDP)能耗要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要減少10%。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06到2008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已減少10.1%,這意味著節省了3億噸標準煤,並減少了7.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了5.95%,顯示水污染嚴重度的化學需氧量減少了4.42%。
數據還顯示,2006至2008年,中國關停小火電機組3826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産能6059萬噸、煉鋼産能4347萬噸、水泥産能1.4億噸。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説,國家方案提出的目標已經完成一半,但任務依然艱巨。
目前,中國三分之二能源供給仍依賴煤炭。
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上周在北京説,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近四成用於發展清潔能源。他認為,中國已經實施了世界上“最積極”的節能計劃,並將實現許多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目標。
中美兩國上周在北京成立了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中心首批優先領域包括節能建築、清潔煤、清潔能源汽車等。兩國政府將共同投入1500萬美元作為該中心的啟動資金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東風汽車公司等國有汽車企業以及吉利、比亞迪等私營企業,均斥資研發混合燃料汽車。科技部積極支持清潔能源汽車的研發活動,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德國獲得了工程博士學位,他本人就是混合動力汽車專家。
與此同時,科技部在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方面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開闢了尋求新型清潔能源跨國合作的新路徑。
中國科技專家正在急迫地發展各種減排手段。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系統關鍵技術組發明了一套低溫分離系統,將高純度的甲烷從煤層氣裏分離出來。溫室氣體甲烷比傳統燃料更清潔。
此前,煤層氣要麼留在礦井裏並有時引發礦井瓦斯爆炸,要麼直接向大氣層排放。設計“含氧煤層氣分離液化工業裝置”的高級工程師張武説,這臺巨大的“冰箱”把煤層氣在零下200攝氏度“速凍”起來,利用煤層氣中甲烷、氧氣、二氧化碳、氮氣不同的物理特性,把它們分裝在不同的“櫃子”裏,以供使用。
張武説,這項技術不僅使以往空排的甲烷商業化,更重要的是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責編:張君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