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與牡丹結下特殊情緣
4月10日上 午,陽光和煦,溫暖的春風吹拂著遊人的臉龐。伴著陣陣暖風,一株株牡丹搖曳著風姿,爭芳鬥艷,清香撲鼻而來,惹得遊客駐足陶醉。在曹州百花園一角,牡丹叢 中蹲著一位老人,不時看看花朵,不時用手中的鏟子在牡丹周圍的松松土。在與牡丹接觸時,他的眼中流露出一絲光芒,仿佛在與牡丹“交流”,外界的一切都不能 影響。這位老人就是73歲的孫景玉。
牡丹專家:孫景玉
孫景玉祖父和父親都是種牡丹的好手。院子裏、地裏種的都是牡丹,因為家裏窮上不起學,孫景玉自小就跟隨父親在牡丹地裏滾、爬,邊看父親侍弄牡丹,邊聽父親講述關於牡丹的各種神話傳説。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從父親口中娓娓道來,孫景玉總是聽得渾然忘我。
孫景玉的父親很愛牡丹,由於當時正值國內戰亂時期,交通不便,種植的牡丹根本賣不出去,很多原來種植牡丹的街坊鄰居都紛紛改種了莊稼,但是孫景玉的父親把他 的牡丹看成是寶貝一樣,就算挨餓不準任何人動一動。那時,孫景玉雖然不理解父親為何癡迷牡丹,但是父親看牡丹時與平常不同的眼神深深感染了他,印刻在他的 內心。每天,孫景玉跟在父親身旁,總是會盯著牡丹,仔細回味父親講過的傳説。“那時,牡丹這個詞就在我的腦海中扎了根。”孫景玉説。
孫景玉能與牡丹結下情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雖然自小就和牡丹打交道,但是從來沒有見過牡丹花開是什麼樣子。“當時是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擔心牡丹被日 本人搶去,跟本不敢讓牡丹開花,一到季節就將花蕾剪掉了。”孫景玉當時心裏對牡丹開花十分好奇。但是,又不敢違反父親的意思,只能靠父親的描述自己想象。 就是這份“渴望”,讓孫景玉的生命和牡丹糾纏在了一起。
一直到1955年, 實行“生産合作社”,他被調入村裏的牡丹園,也就是現在的曹州百花園工作之後,才第一次看到牡丹盛開的樣子。盛開的牡丹白的似雪、紅的似火、黑的似墨,一 朵朵花簇競秀,賞心悅目,花香清幽撲鼻,振奮精神。提起當時的情景,孫景玉至今仍然陶醉其中,“太壯觀了,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記。”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景 玉對牡丹更是難以割捨,全身心投入到牡丹的培育工作中。
五十年培育600多個牡丹新品種
目前,菏澤的牡丹品種有1100多種,其中600多種是孫景玉通過雜交、種子培植研究出來的。為了紀念孫景玉為牡丹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國家花卉協會曾在孫景玉培育的眾多牡丹品種中,以他的名字“景玉”命名其中的一個新品種。
“我父親自小就教我識別牡丹品種,雖然沒有見過牡丹開花,但是我在十二三歲時已經能夠單獨識別上百個品種。”孫景玉説,那時,他家的牡丹品種在周圍幾個村子裏也是最多的,一般家庭也只是有個兩三個,最多不過五六個,但是他家有60多個牡丹品種,而這都得意于他的一個叔叔。“我叔叔在北京經銷牡丹,當時頤和園、北海公園裏的牡丹很多都是他種植的,因此也給我父親帶來很多好品種。”
1955年,孫景玉在村裏的牡丹園工作後,認識了更多的牡丹品種。由於心裏對牡丹的摯愛,孫景玉一邊養護園內的牡丹,一邊開始琢磨培育新的品種。
“那時培育新品種主要是靠自然雜交,也就是花開之後,通過風和蜜蜂進行授粉,秋季結籽後,挑選長勢優良的牡丹將牡丹籽收集起來,再按照品種不同進行分類,分開種植。”但是培育一個新品種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8月份開始收集牡丹籽,採了之後,晴天晾曬半個月左右,把籽曬乾,9月上旬把牡丹籽種下。為了集中管理,首先是集中栽種,幾百粒種籽擠在很小的一塊地方。10月初開始生根發芽。第一年發出的牡丹芽只有一兩公分長,直到第二年3月份牡丹才開始正式進入生長期。兩年之後,將牡丹移開種植。再生長三年,牡丹才能開花。牡丹初次開花,顏色和花型都不是很正常,必須再觀察三年才能確定培育出來的牡丹是否有繁殖價值。“最後的三年是最重要的階段,要把長成的牡丹進行劈栽,繁殖到10株以上才能請專家來鑒定。”孫景玉説,“由於剛開始技術不過硬,對牡丹習性了解不深入,起初栽種的三四百粒牡丹籽最後能成活四五十株就不錯了。”
在培育牡丹新品種的那段時間,孫景玉白天黑夜待在牡丹園內,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因為擔心新品種被偷,孫景玉每天不到四點就起床,晚上十二點以後才敢入睡。“我看幾個孩子也沒下那麼大功夫。”雖然這樣,依然被不少人鑽了空子。
1979年,孫景玉培育出“春紅嬌艷”,這個品種初開時顏色很淺,但是經過兩天日曬,顏色會逐漸加深,紅得發亮,非常好看。為了防止被偷,孫景玉將這幾株牡丹移栽到一 個不顯眼的角落。但是,大年初一孫景玉回家過年,第二天一早返回時卻發現剛培育出來的三株牡丹中兩株較大的被偷了。“當時氣得我半個月吃不下飯,幸好還剩 下一株,不然心血就白費了。”提起那兩株被偷的牡丹,孫景玉至今仍心疼不已。
從1956年到1996年,孫景玉一直住在牡丹園內,可以説,現在的曹州百花園內有不少牡丹都是他從小“看”大的。雖然現在他已在家人的勸説下搬回了家,但是白天園內依然有他忙碌的身影。
“景玉”牡丹紀念突出貢獻
在牡丹的陣陣芳香中,孫景玉向記者仔細講述他精心培育牡丹的艱辛。“你看,那就是‘景玉’牡丹。”孫景玉指著牡丹叢中一些正在吐露芬芳的白色牡丹告訴記者。“景玉”牡丹是孫景玉通過“人工定向雜交”在1976年 培育的。當時,選擇的“母本”是宋白,“副本”是鳳丹白。因為宋白開花特別好看,但是長勢很弱,而鳳丹白是野生牡丹,長勢壯,而且開花早,單瓣花粉多,兩 者正好互補。“選的‘副本’一定要比‘母本’開花早,收取‘副本’上的花粉後要先晾曬兩天,再給‘母本’授粉,而且一朵花要連授粉三次才行。”孫景玉説, 為了保證培育出來的牡丹品種純正,必須在兩種牡丹開花之前就用硫酸紙袋罩住,授粉之後也要再次罩住,直到花敗之後才能去掉紙袋,打上標記。
1981年,孫景玉新培育的牡丹開花。當時,他邀請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芍藥分會會長王蓮英前來鑒定。因為牡丹花初開粉白色,盛開白色,皇冠型。生長勢強,成花率特高,賽過傳統品種的“白雪塔”,於是初步定名為“賽雪塔”。而在當時,孫景玉已經繁殖培育了400多個品種。為了紀念孫景玉的工作,經過專家研究,決定將這個品種正式命名為“景玉”。
精心培育“太空牡丹”
今年“太空牡丹”有12株以上可以盛開,這讓孫景玉的十分高興,也彌補了他的內心遺憾。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市林業局和林科所有關專家挑選200粒牡丹種籽搭載“神州三號”飛船飛入太空,歷時6天零18小時,繞地球飛行108圈以後,在當年9月播種在曹州百花園。孫景玉就直接負責“太空牡丹”的培育工作。在管理過程中,孫景玉十分仔細,每天都要癡癡地盯著“太空牡丹”種植的地方。“我當時心裏很著急,總是惦記著這從太空回來的牡丹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太空牡丹”一發芽,孫景玉就一直記錄它的生長情況。2004年,菏澤下大雨,“太空牡丹”周圍積水,當時已經68歲的孫景玉不顧自己的身體,脫了鞋子就去地裏排水。在孫景玉的精心培育下,“太空牡丹”成活了30余株。“我那時,每天就盼著能看見牡丹開會”
去年,“太空牡丹”終於有一株白色牡丹綻露芳顏,但是孫景玉卻因為出了車禍在醫院住了一個月。等他能夠行走時,渴盼已久才盛開的牡丹早已敗謝。雖然聽了別人描述,但是孫景玉一直感到很遺憾。
今年一進入春季,孫景玉就天天來看他的“太空牡丹”。看著它們一天天變化,孫景玉的內心也越來越激動。4月10日,一株牡丹終於“耐不住寂寞”慢慢裂開了嘴。“我從一早起來,就沒敢離開,到了中午11點多,它才開放。”等待的幾個小時,對孫景玉來説是那麼的幸福。
現在,這些“太空牡丹”還沒有確定是否變異,孫景玉依然每天探望他們,這是他的習慣,也是他的生活。“我這一輩子就註定離不開牡丹,它們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孫景玉説。
本報記者 郭 青
責編:田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