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到 9月2日,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信息資料工作委員會主辦,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具體承辦的“資料導演?6?1世博資源?6?1網絡平臺—廣播電視內容資源開發上海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此次會議在國內廣播電視業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來自國家廣電總局、央視、央廣、國際臺和北京、湖南、廣東、江蘇等六十多家省市電臺、電視臺節目資源管理部門、音像資料館以及相關研究單位的120多位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討會,使得此次研討成為了中廣協會信息資料工作委員會研討和培訓活動與會人數最多、會議規模最大的一次。
一、背景與意義:一切都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
此次研討活動能夠引起如此的關注與重視,應該説契合了當初我們策劃此次研討活動時的種種分析與判斷。
作為廣播電視媒體業的主要産品,廣播電視節目本質上並不是一盤盤的磁帶,也不是一段段的音視頻符號,而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信息。由於信息所具有的“可複製性”、“可傳遞性”與“可保存性”,賦予了信息産品特別的功能,即它在被出售後,自身並不會像一般商品那樣被消耗掉,而是可以繼續延伸並增加它的價值。於是,無論是作為原材料的節目素材,還是被加工成了産品的節目,其所承載的信息內容都是一种經過採集、加工、管理、保護和開發等業務環節,可以不斷地産生出新的增值效益的特殊資源。
近年來,隨著我國廣播電視産業化變革與發展的日益深入,內容資源的理念逐步在各個廣播電臺、電視臺確立起來,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強化。首先是數字化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日漸成熟,催生了媒體資産管理系統的規劃、開發與應用,並帶動了針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大規模的數字化搶救工作的開展。然而,從第一套節目數字存儲管理系統開始運行至今,經過短短不到十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單純依靠技術先導的內容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的方式,並不能完全適應和適合於廣播電視媒體産業化的發展要求。起碼從成本與效益的考慮出發,對自有的版權節目尤其是素材和資料進行數字化才是明智的,而不需要對所有節目進行數字化;對節目資源的內容管理也不能實行統一的編目標準,而應該根據節目的使用價值的大小,靈活設定不同操作規範;媒體資産管理系統更不該只是孤立的存儲體,而必需直接接入制播網絡,互聯互通,滿足應用需要才真正具有産業價值……總而言之,對於廣播電視的産業化發展而言,內容資源有效管理與科學保護,必須建立在對內容資源的充分利用與開發作為基礎和前提,必須在內容資産盤活與保值增值的層面來組織和結構,只有這樣才真正符合廣播電視媒體産業化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説廣播電視內容資源管理實踐已經到了需要超越技術層面,進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以及觀念層面的時候了,進而成為了國內各個電臺電視臺急需總結經驗、凝聚共識和努力探索的大課題。
因此,針對此次研討活動,我們努力尋找到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並盡可能在探討形式上追求多元與生動。兩天的研討時間集中了13場的主題演講或主題發言,在全局入手、個案分析、現場問答、集中交流之下,用一次富有成效而不空談的實踐研究大會,來努力為內容資源的開發工作解答幾個重大問題,那就是“我們有著多大的空間與可能?”、“我們做了什麼?”、“我們還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