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我其實非常苦悶和徬徨,就像坐過山車一樣突然之間從巔峰到了谷底。我們音像資料館都是從海外資料起步,1984年到1992年主要是播放內部的海外故事片,93年開始應上海東方電視臺的邀請,我們開始用海外專題資料來編節目,推出一檔《海外博覽》,非常受歡迎,到了95年,老牌的上海電視臺坐不住了,也來找我們做節目。我們和他們一起編制了一百集的大型紀錄片《世紀回眸》,成為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到了99年發行VCD在全國發行了一萬多,被《新民晚報》 稱為當年春節最受歡迎的禮品。 於是我們又海外專題資料編了好多策劃書,但是沒有想到,從1999年春節開始一直到1999年9月,一直碰壁無人問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春,1998年底正好是全國改革開放20年,我們館裏的一個的年輕業務骨幹他利用片庫的一部日本人所拍的講上海人普通市民一天生活的紀錄片,主動與電視臺聯絡,在當時的黃金欄目《新聞觀察》聯合製作了一個叫 《張家宅1978——1998》,進行了20年的強烈對比,結果一舉獲得全國外宣新聞一等獎上海新聞一等獎。
要搞上海資料的研發談何容易,1995年我們挂了一個牌子叫廣電節目中心,移交給我們幾萬盤帶子。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我們對上海資料研發無從入手。帶子集中在1984-1994年的11年間,這些節目電視臺記者親自拍攝親自編輯,遠比我們熟悉。他們要利用這些資料哪要我們插手。為什麼《上海張家宅》能夠成功呢,這部片子不是電視臺拍攝的,是日本人1978年拍的,正是電視臺記者的所需要的,但是又是他們所不熟悉的不掌握的。從大範圍來講,這就是我們所説的上海珍貴歷史資料。80年之前全部是膠片拍攝,數量很少,80年採用磁帶,數量激增,要簽上海珍貴資料的牛鼻子,牽住了才能推動整個研發工作。看準了以後就好辦了,趕緊收集資料,我叫做三箭齊發。先看片庫裏1980年之前有沒有資料,找到幾盤。第二到北京去錄,第三去美國採集資料,上海珍貴資料立刻出現了增長。原來只有三部,現在有100多段,20多個年份。 本來上門不睬你,現在有了資料向上海電視的三大黃金欄目進軍。電視臺新聞收視率,新聞1娛樂2 社教3,原來利用海外資料只能做小三,現在有了上海珍貴資料,上海電視臺正好表現上海為主,正好碰到千年之際,回顧下上海百年的變化,就在上海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欄目新聞透視、新聞觀察、新聞報道中上去,2000年1月1-6日推出《千年之交看百年上海》,一共六集,共四十多分鐘。
第二,當時唯一深度報道的欄目《新聞透視》有整整20分鐘,如果第一個欄目主要是呈現歷史資料,2 0分鐘不能只看歷史資料,要有自己獨特的解釋。上海新聞中心負責人和我説,你準備怎麼來表現上海一百年的變化,我説,現在講經濟建設,但經濟哪個方面都不能概括,我們從城市發展入手,上海如何從3平方米擴展到300平方米,我體會到上海的城市發展不是平均的,而是沿著主軸線向南北或者東西方向前進,城市功能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變化。我就結合研究心得,做了《東西南北話上海》 。
2000年12月,我又承擔一個節目,那叫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欄目那是晚上六點半的新聞,正好是20世紀結束回顧上海百年,我先做了五集樣片,新聞中心領導覺得節奏太慢,不行,要有儘量多的歷史資料,快節奏,大容量。我回來後2天2夜只睡了兩個小時,把五集片子改好,領導覺得不錯,於是我們就做了31集,整整12月份完整講述上海某一方面的一百年變遷《上海百年》。看片.
就這1分06秒裏面,我用了34個畫面,跨度70年,密度之高,節奏之快,資料遠遠超出他們要求,新聞中心主任還放到一半的時候就和我預定,半年以後的建黨八十年《八十年檔案》,又做了整整一個月,使我們節目開發進駐上海電視臺三大黃金欄目。
同時,我們又成為重點大片不可或缺的主創者。大家知道,電視臺在幾年間會作個重點大片,2001年的時候蘇州河由黑變清,電視臺就要求做一個大型的描寫蘇州河150年變遷的片子。找到我,我就做了6集片子,全長300分鐘,我們擔任了前三道工作,策劃、撰稿、資料提供,6集解説詞全部由我一個人撰寫,資料提供我稱為五老並舉,影視資料、老地圖、老報刊、老雜誌、指認老建築等等。我們擔任前三道工序,他們是拍攝採訪編輯,強強聯手,打造精品,蘇州河拍攝完成後,整整花了一年半時間從01年3月份到02年9月,我在圖書館裏呆了4個月,查找資料,因此我們説,策劃撰稿一定要研究先行,資料提供五老並舉。看片《蘇州河》
第一集講水上運輸、2大橋文化、3文化、4經濟、 5社會、6環保,片子播出以後,很多人就在議論,原來身邊的蘇州河有這麼多的故事,獲得當年中國電視片2002年學術片系列二等獎,一等獎是央視大片《一個人一座城市》,又獲得1987年-2007年中國文獻電視片紀錄片作品獎。04年紀實頻道又來找我了,做《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僅僅花了3個月就做出來,連我都拉上去採訪,可是最關鍵的忘記了,連紀實頻道和音像資料館聯合攝製都忘記寫上去。於是我們又在思考,是否是被動的做,我們始終是一個配角。
新的形勢出現新的探索,什麼形式出現了?2003年我們原來游離在外面,融合進集團,給我們一個有利的推動,我們在上海珍貴資料採集上獲得大豐收。原來我們珍貴資料上主要集中在49年之前,五六七三十年大空白。現在好了,集團所有的資料我們都能提供給我們。我們一網打盡,有三個,一是上海電視臺的新聞專題片,二是歸電視臺所有的科影廠專題片,三是已經交到北京去,科影廠1958年到1961年的新聞,原來只有10小時,現在有了將近1000條100個小時。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電視臺所有的資料收過來,就要為電視臺各頻道提供珍貴資料服務。中心領導想出了一個很好打主意,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就是2005年7月6日自己放了一個大炮仗,當時抗戰勝利60年,在本館開了一個關於抗戰資料播映會,所有電視臺報刊都報道這個消息獲得空前成功,連我在美國的外甥也打電話來,説看到央視4套節目有我講解的畫面。為什麼會獲得成功,第一是時機選的好,7月6日的第二天全國進入報道高潮,老資料變成了新聞。嘉賓選得好,一部分是主要媒體電視雜誌的記者,第二是研究抗戰的權威專家,第三是資料準備充分。可以這麼説,這次我們在超前性研究方面,把工作做到極致。在03年秋天,剛融入集團我們就看抗戰資料,一年半前04年就利用集團資料找到很多寶貝,95年東方電視臺的節目《血肉長城》珍貴資料有100分鐘,05年的春天,我們把這作為頭等大事,到北京、美國去收集資料,抗戰資料從160分鐘增加到300分鐘,編了180分鐘完整版,再經過幾個月刪選,按照歷史線索,編成一個完整上海抗戰(1932-1945)全面抗戰的過程,一播出後離節目其實只有半部之遙。看片《抗戰珍貴資料》
現在以研究超前性為基礎、以主體播放為核心、全方位服務為目的的模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第一次掌握了節目沒有編我們資料已備全的主動性,所有頻道頻率做抗戰節目向我們要資料,我們全部發給他們,包括標引解説詞,還形成了聯合製作節目的高潮。達到6個欄目20集15小時,特別值得一説的,是和紀實頻道合作的《人民的勝利》12小時直播,資料運用達到黃金般的效果。看片《人民的勝利》
這次,我們提供180分鐘都是大家沒有看到過的,效果非常之好,資料服務達到新水平。情況不再探索中,2007年《城市發現“岳”讀上海》的欄目推出,這是我們資料員首次從幕後走到幕前,擁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欄目板塊。早在1年之前,我們中心領導就找我,是否可以推出一檔,叫《景岳開講》,我一聽嚇了一跳,他説你看看現在有香港鳳凰衛視、海外英國、日本《東京今昔》都有資深資料員講解的欄目,我們中心領導又聯絡了早新聞去試鏡頭。我慢慢進入角色,我自己拉選題、編資料,梳理成4集,整整4個小時的上海百年變遷的資料彙編精選。07年3月正好《新聞夜線》找我,做《城市發現》我把編好的四集和他們講,一拍即合,水到渠成,就開始了這個欄目。第一次上音頻,我自己也嚇了一跳。他們幫我做了一個很顯眼的預告,這不僅是代表我個人,而是代表所有同行資料員,原來我們説默默無聞,現在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欄目。但是講好資料不容易,我要自己出選題、自己編資料、自己講解,獨家資料獨家解讀,一共半年53期400分鐘。既然是新聞欄目的黃金時段,選題正好結合當時的新聞熱點,逢清明給大家看陳毅如何祭奠,八一建軍節如何慶祝,六一節解放前後的巨變。遇到重大的紀念活動,我還推出特別節目,7月1日香港回歸十週年,我推出《滬港傳奇》。正好是淞滬抗戰七十週年,我推出《淞滬抗戰系列》。五一黃金周我就做了《百年海上風》,講上海百年來的衣食住行。我感到光就資料不行,要有講述的技巧,有七字真言,而且要對畫面對主題要有深入的研究。《岳讀上海》
有的東西不是光展示珍貴資料説幾點看法就行了,比如説8月安東尼奧尼去世了,這是一個新聞熱點,他原來拍過上海,當時批判他,集中攻擊他專門拍我們差的一面,幾十年過去了是否是一回事呢,這個尖銳的問題要回答阿。請看《電影大師眼中的上海——安東尼奧尼》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關鍵要講出資料背後的歷史,要講他就要了解安東尼奧尼的生平有了解,才能講出背後的故事。半年來《城市發現“岳”讀上海》收視率一直保持在1.9 -4.2之間,半年沒有休息,後來實在撐不住,不得不停下來。
目前,我們在上海資料館藏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十年間珍貴歷史資料猛增了40倍,我們可以驕傲的説,上海影像百年史志系列已經形成。看表格,是金字塔型,我們成為上海音像資料的收藏保管、觀摩與研究開發中心。無論是各頻道頻率或者是各界同行要找上海資料就想到我們館。 (1)與電視臺聯合製作了上海著名地標外白渡橋拆遷與回搬的大型現場直播活動。所有資料由我們提供,我還寫了《外白渡橋的前世今生與百年滄桑》,把外白渡橋1856-2008年的變化寫出來,被這個欄目的製片人稱為編輯記者了解外白渡橋的啟蒙讀物。(2)《故宮》導演周兵在創作重點大片《外灘》時,今年周兵被紀實頻道請來拍外灘,特邀本館為資料的提供合作方。5月我去法國找到了相關的珍貴資料。11月去美國國家檔案館、國會圖書館找資料。(3)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在創作世博大片《上海傳奇》時,也特來本館觀摩諮詢上海資料。
本館資料研發的合作對象正由境內拓展到境外,2008年成功地為澳門博物館製作了歷史文獻片《鄭觀應》。這部片子製作難度大,學術要求高,整年放在那裏給大家看。《鄭觀應》要全程負責,好在對此有研究,02年就去澳門參加《鄭觀應誕生100週年》學術研討會,我寫了一萬多字的論文,還作了重點發言,他們對我們很放心。於是稿子全部由我們撰寫,完成後製作精良,觀點正確把握,所以在大型展覽《鄭觀應》開幕儀式上,這部歷史文獻片《鄭觀應》的啟播儀式由我們領導和澳門特首何厚鏵同時按下。
展望未來,年輕的力量上來了,2008年製作了大型系列專題片《上海故事》(366集,732分鐘)創作成功,它表明1,本館青年員工已經挑起上海資料館藏建設與資料研發的重擔。 2,《上海故事》這部片子講1978-2008年的上海改革開放,大量運用1980年後的上海普通資料,這表明數量及其強大的普通資料也開始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3,資料研發成果的發佈平臺正由傳統單一的電視熒屏向網絡新媒體、光碟與書籍等多渠道擴展,因此,在上海資料的館藏建設與開發方面,本館在人才、資源與平臺等方面已經有了今後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證。
責編:薛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