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江西井岡山8月22日電 題:讓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脈--記中央新聞單位名編輯名記者觀看大型情景歌舞《井岡山》
新華社記者周寧、璩靜
如黛“青山”圍就一方寬大的舞臺。
80多年前的烽煙已然消散,80多年後的大地生機盎然。
曲曲盪氣迴腸的紅色旋律、段段歷久彌新的紅色記憶,展現著幅幅井岡山鬥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22日晚,參加“中央新聞單位名編輯名記者江西老區行”活動的100名采編骨幹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大劇場觀看了大型情景歌舞《井岡山》。
1000平方米的巨幅紅綢從天而降,漫過烈士的遺體,演化成鋪天蓋地的血海和沖天的紅雲:黃洋界上,隆隆的炮聲擊退敵軍一次次的圍剿;八角樓上,盞盞油燈的微光與北斗星相輝映;挑糧小道上,朱德的扁擔挑起軍民魚水情;送別路上,《十送紅軍》的旋律盪氣迴腸……
起伏跌宕的劇情、生動逼真的舞臺、富有節奏的歌舞編排演繹著生與死的鬥爭,陣陣雷鳴般的掌聲伴著觀眾的吼聲從台下不時發出。看到《小井紅雲》《十送紅軍》等片段時,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李鳳鳴的眼淚情不自禁地落下來:“我從歌舞劇《井岡山》裏找到了信念和信仰的支撐點,看到了井岡山精神,對我今後的工作是一種激勵。”
“令人震撼、凈化靈魂、催人奮進。”新華社記者任鵬飛表達著自己的心聲,“炮聲近在咫尺,氣勢恢宏的演出仿佛讓我置身於井岡山鬥爭的崢嶸歲月。”
看過《三灣改編》一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朱紅娜説:“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而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必須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曾在中東地區艱苦工作了4年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劉素雲深有感觸地説,艱苦奮鬥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具體內涵。新聞記者需要不怕困難、勇於吃苦的精神,在戰火紛飛的新聞現場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井岡山艱苦創業的過程中,紅軍始終關心群眾,相信和依靠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經濟日報社編輯趙淑蘭説,正因為我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般的聯絡,才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與井岡山精神的依靠人民群眾是一脈相承的。”
風輕揚,
美妙的歌聲在青山碧水間盪漾;
人歡動,
將一個多彩美麗的井岡展望。
捧鮮花不願放下,井岡之情一攬在懷,最後登場的歌手走下舞臺時,歡呼聲匯成激動的樂章,一曲《重上井岡山》變成了觀眾大合唱。
中宣部副秘書長、本次活動總領隊魏地春説:“一部令人震撼的紅色史詩留給我們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讓英雄事跡得到弘揚,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禮、境界得到昇華,它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脈相承,讓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脈,更好地履行黨的新聞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責編:曹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