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所以把江蘇沿海開發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江蘇的沿海開發不僅有利於促進江蘇的進一步對外開放,更為重要的是在於它具有全局性的整體戰略意義。這是我們明確沿海開發的功能定位、産業佈局、發展重點等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促進隴海線經濟帶對外開放的龍頭
隴海線一帶煤炭儲量約2000億噸,石油儲量數百億噸,能源礦産資源富集程度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數。資源的地區分佈特點決定了它歷來都是我國最主要的重工業基地,煤炭、石油、機械、航空、化工、電力、冶煉等産業具有可觀的規模。這些優勢決定了該地帶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現實價值。但是,這些對運輸成本有著高度依賴的資源和産業,過去一直缺乏有效的面向大洋的開放通道,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這個經濟帶進入全球價值鏈、參與全球經濟循環的可能。俗話説,“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江蘇廣大的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好,位置適中,氣候溫和,一年四季可不間斷地作業。如連雲港就具有“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溝通中西部地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岸,協調東中西地區發展的重要樞紐”的戰略地位。它的開發建設,必將直接帶動下一輪中國經濟發展,對縮小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有著重要意義。
為長三角提供更為廣闊的腹地和産業支撐
2008年國務院提出要通過一體化戰略,把長三角建設成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要來中國尋找發展機會,首先看中長三角;中國經濟現代化,需要一個領頭羊,長三角當仁不讓地有條件爭當這一角色;中國農村城市化,長三角的基礎最好,城市化速度也可能最快。但是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長三角地區原有的某些優勢在弱化,商務成本居高不下,又受到環境、資源和市場的三重制約,尤其是腹地受限、空間擁擠等成為長三角發展的最主要瓶頸。長三角“擴容”勢在必然。
今後,長三角地區尤其是該地區的特大型城市主要會從事非實體的現代服務業和部分先進製造業,而廣大的周邊地區則可以利用資源和要素優勢,作為這個整體的國內價值鏈的産品內分工的環節和階段。長三角地區未來可以區內的城市群落為依託,以現代服務業巨大的輻射作用和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産業關聯作用,拉動中西部地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如今年4月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方案獲國務院批准。5月末,上海又把新能源、民用航空製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等九行業,確定為高新技術産業化推進的重點領域。這都標誌著上海産業轉移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長三角將掀起新一輪産業佈局調整和産業轉移格局的高潮。
長三角原有16城市的“擴容”,尤其是上海要拓展發展空間,其北部和江蘇近千公里的海岸線地區是首選。一是南通等地原來就與上海和江南其他發達城市在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二是蘇通大橋和其他運輸網絡建成後,使該區域的交通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三是江蘇沿海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特別是土地後備資源、新能源優勢尤為突出。
對於欠發達地區具有示範效應
蘇北沿海是革命老區,屬於發達地區中的不發達區域。過去因為長江天險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原因,一直難以得到有效的開發。如果能夠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利用長三角地區的先發優勢成功地發展起來,對中國廣大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尋求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具有極其重要的示範效應和借鑒意義。
責編:曹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