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用戶服務組 李智利
摘要:
媒體資産管理事業(MAM)可謂是當前全球發展的一個熱點,在中國,我們在發展媒資事業的同時,學習和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是我們必須經歷的過程,本文詳細介紹了近兩年來國外媒資機構的發展特點和趨勢,為我國的媒資管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作為人類文化遺産的一部分,視音頻資料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時間的流逝讓大量珍貴的資料不復存在,如何保存並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料已經成為一個大家都在關注的國際話題,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國際專業組織協會都在積極開展視音頻資料的數字化生産、修復以及商業化開發利用工作,這期間産生的大量先進理念和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採納,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媒資事業的發展呈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和趨勢:
一、 行業內部發展細分化,組織協會管理精細化
就視音頻資料領域的各類組織機構來看,國際視音頻資料協會協調理事會(CCAAA)就好像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由8個不同細分專業領域的組織協會組成,具體包括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FIAT/IFTA)、國際錄音收藏協會(ARSC)、動態影像專家協會(AMIA)、國際聲音及視音頻資料協會(IASA)、國際檔案理事會(ICA)、國際電影資料聯合會(FIAF)、國際圖書館協會及研究機構聯合會(IFLA)和東南亞太地區視音頻資料協會(SEAPAVAA) 。從8家組織協會的名稱上可以看出,目前國際視音頻資料領域的細分趨勢越來越明顯,而8家組織自願成立CCAAA這樣一個協調理事會,初衷也是為了共同搭建一個分享交流的平臺,希望通過合作能夠影響到政府針對視音頻專家所重視的主題所制定的公共政策。
除了專業組織聯盟和體系化的存在和發展模式,這些國際專業組織的內部職能分工也非常細緻,舉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FIAT/IFTA)為例,其基本宗旨是確保視音頻資料的完好保存和開發利用,從內部組織架構來看,除了最高管理層執行理事會,還分設了四個職能機構,分別是媒體管理委員會(MMC)、數據保存和遷移委員會(PMC)、節目和製作委員會(PPC)和電視研究委員會(TSC)。這些下設的委員會歸執行理事會統一管理,但又相對獨立的開展業務,如MMC主要負責新信息和多媒體工具的研發以及元數據標準,TSC旨在建立與學術界之間的橋梁,共同研究視音頻資料的未來發展。
二、 注重資源共享和媒資管理標準的統一
無論是在媒資事業高度發達的歐洲或是在相對落後的非洲地區,大家都在嘗試尋求建立一個可以將所有視音頻資料統一管理、分享的機構或項目,並通過其逐漸實現視音頻資料工作過程中涉及到的各類標準的統一。這樣的一種趨勢不但體現了視音頻資料作為人類共有文化遺産,就要充分分享並服務於人類的這樣一種根本追求,同時也可以借各類標準的統一為各國媒資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輔助,讓一些落後的同行少走彎路,讓領先的機構實現越來越精細化的媒資管理模式。
在歐洲,歐盟委員會在繁榮數字化經濟方面已經努力了很多年。這為建立一個匯集全歐洲文化遺産的網絡在線服務模式提供了基礎。創建一個屬於全歐洲的“數字化圖書館”(Europeana)的想法源自於2005年4月28日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理事會總統任期內收到的一封信。當時六國元首建議建立一個虛擬的歐洲圖書館,旨在讓全歐洲的文化和科學資源能夠被公眾共享。2005年9月30日,歐盟委員會發佈了i2010政策框架,提到歐洲各國數字化圖書館之間的交流,並公佈了推廣和支持建立一個歐洲數字化圖書館的計劃,作為“信息化社會i2010政策框架”的發展目標,旨在提高信息化社會與媒體行業的發展,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歐盟委員會的目標是要讓歐洲範圍內的信息資源更容易被大眾在網絡在線的環境下使用。歐洲數字化圖書館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全新的業務模式,從一開始便植根于歐洲豐富的文化土壤並結合了多元文化與多語種的環境。
經過兩年的試運行後,歐洲數字化圖書館的門戶網于2008年11月20日正式啟動,該項目由歐盟委員會直接資助,與來自全歐洲範圍內文化遺産學術機構的100位代表建立了合作關係,擁有來自歐洲圖書館的項目管理團隊及技術專家的鼎力支持,享受歐洲國家圖書管理員會議(CENL)提供的服務。歐洲數字化圖書館基金會(EDL)負責監管歐洲數字化圖書館(Europeana)項目的運行,EDL的承諾是通過建立一個跨國度的門戶網站,實現全歐洲文化與科學遺産的共享。事實上,歐洲數字化圖書館匯集了包括巴黎盧浮宮、荷蘭國立博物館以及英國圖書館在內的歐洲最知名的各類資料寶藏。
歐洲數字化圖書館(Europeana)只是歐洲在集中該地域視音頻文化遺産資源,統一行業標準方面所開展的大量相關項目的其中一個,其它的項目比如Prestocentre(PrestoPrime)、Euscreen以及歐洲委員會贊助的針對電影資料相關標準的CEN/TC372項目等等還有很多,其根本特點就是一方面體現了目前在歐洲,從歐盟到各國針對媒資事業的重視,另一方面,在強大的資金保障和研發努力的背景下,歐洲各國在針對視音頻資料文化遺産的工作方法和標準上正在形成統一的標準。
受發達國家在媒資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理念和經驗的影響,世界上一部分國家地區也在探尋實現他們自身資源集合和開發利用的統一標準,比如:在非洲,大多數非洲國家的公共服務廣播公司(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都擁有超過25,000小時的模擬格式的節目資料。由於低劣的存儲設備(潮濕、高溫、灰塵等),技術匱乏以及介質讀取設備的缺乏等原因,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難以適應迅速變革的廣播技術手段。國際法語廣播電視理事會(CIRTEF)于2004年依據Dublin Core建立了AIME資料系統,旨在幫助中小規模的資料機構保存、編目和再利用節目資料,方便應用,滿足緊急需求。
目前非洲共有包括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等17個國家擁有AIME系統。取毛裏求斯為例,大概有21,000小時積壓的視音頻節目資料,其中2,500個電視節目(約1,500小時)已經由AIME系統轉儲,AIME系統下數字化1小時的節目大概需要6.5小時。
三、 創新與多元化的商業開發及成本運營
宏觀來説,視音頻資料是看得見的歷史,經過編目環節後,我們甚至可以從視頻資料的每一幀去了解歷史帶給我們的衝擊和感受。而從節目製作的角度來説,一個經典的歷史影像瞬間,可能會從根本上影響一個導演的創作,因此,資料的商業價值開發在媒資管理工作中是一個分量很重的因素。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資料機構大多也都擁有自己的資料銷售體系,但是單就視音頻資料的商業價值開發來看,國外一些機構在這方面做的要更成熟一些,舉幾個例子,法國國立視聽資料館(INA)和高蒙百代(Gaumont-Path岢 Library)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等這些機構不但擁有自身資料的賣點,如同屬法國的INA的資料集中于1940年之後,而高蒙百代的賣點則是那之前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影像資料,此外,這些機構都配備有強大而專業的資料研究人員,可以提供一對一的細緻服務,她們的官網也都各具特色,從檢索界面的設置,到定期發給固定用戶的newsletter,這些都非常人性化。隨著國內資料需求市場的壯大,很多國外的資料機構都已開始在國內開設了代理機構,如美國的Thought Equity Motion、英國獨立電視台資料館(ITN SOURCE)等,除了資料,ITN SOURCE還提供主題圍繞媒資管理業務規劃的諮詢服務以及“線下資料編輯”服務等,服務模式非常豐富,盈利自然也是非常可觀。
以下是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2009北京年會時荷蘭聲像研究所(B&G)主任簡 穆勒在介紹其機構年收入時的數據統計:
項目名稱 |
總收入 |
備註 |
博物館 |
2,500,000歐元/年 |
10歐元/人 X 200,000人/年 |
博物館內商鋪 |
400,000歐元/年 |
2歐元/人 X 200,000人/年 |
網站 |
100,000歐元/年 |
|
出版物 |
200,000歐元/年 |
|
教育資料 |
500,000歐元/年 |
|
短片銷售 |
150,000歐元/年 |
|
創意産業 |
不詳 |
|
網絡下載 |
不詳 |
|
網絡教育 |
不詳 |
重要收入來源 |
合計 |
3,850,000歐元/年 |
|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資料機構圍繞資料的商業開發途徑是多元化的,並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資料銷售,事實上,荷蘭聲像研究所(B&G)的主要收入都來自它下屬的博物館,裏麵包含了參觀門票、紀念品銷售等各類收入。僅就資料的銷售價格來説,國內資料的價格體系也與國外發達資料機構存有不小的差距,如新影廠的資料每分鐘在幾千元不等,而澳大利亞Absolutely wild visuals公司的定價是每段(少於或等於5秒)225 美金。
在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對外擴大視音頻資料商業開發的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的資料機構也在嘗試通過節約內部運行成本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換言之,就是包括數字化生産、編目、勞動力等在內的一切內部運行要素,都是從商業運行的角度來考慮,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累積,比如英國獨立電視台資料館(ITN Source)和法國國立視聽資料館(INA)這些機構,考慮到勞動力難以匹配大規模數字化生産的需求,他們都已經開始嘗試從監獄雇傭刑犯代工這種做法,當然,就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來看,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這樣一種工作模式,但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國外一些以商業開發為目的的資料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多變的思路和手段。
四、 高度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豐富的合作與專業交流途徑
195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九次大會在新德里召開,會上決定設立國際文化遺産保存和修復研習中心(ICCROM),這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是一次飛躍性的進展。隨後,應意大利政府的邀請,該中心於1959年在羅馬成立。國際文化遺産保存和修復研習中心(ICCROM)是全世界唯一的為促進所有類型文化遺産保護而設立的機構,目前擁有129個會員國,該組織一直以來都借助培訓活動、信息交流、宣傳、研究與合作等途徑增進各成員國在加強保護文化遺産能力的同時,提高公眾對保護文化遺産重要性的認識。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了世界記憶工程項目(Memory of the World),這個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此後的1996年,國際藍盾委員會(ICBS)成立,旨在加強戰爭衝突環境下文化遺産的保護。
除了上述國際權威組織機構針對文化遺産的努力和為包括我們資料機構工作者在內搭建的分享交流的良好平臺之外,目前國際視音頻組織協會之間也有非常豐富的交流、分享的平臺,比如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FIAT/IFTA)、國際聲音及視音頻資料協會(IASA)等組織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年會,並在年會期間頒發以保護和開發應用視音頻資料為主題的各類別資料管理成就獎項,以鼓勵更多的人士加入到保護視音頻資料的隊伍中來,除了年會,這些國際組織之間還會經常舉辦形式各樣、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提高不同地域資料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為實現保護人類共有文化遺産這樣一個共有目標提供保障。
此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資料機構還會通過援助或合作的形式與較落後國家地區的資料機構共同保護開發他們的媒體資産,在亞洲,NHK開展了名為“處於風險期的節目資料(Archives@Risk)” 項目,已經與越南國家電視臺(VTV)合作開展了紀錄片修復項目,作為該項目首次嘗試的一個子項目,旨在將保存境外的視音頻資料列為NHK的一項工作,或者説是將境外的節目資料資源收藏到NHK資料館。NHK還與亞廣聯(ABU)保持密切合作,致力於節目資料的保存。節目資料的存儲歸檔管理已經趨向全球化,NHK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海外收集腳本,並獲准使用這些資料。包括美國國家檔案和音頻資料管理局、美國20世紀錄像百科、中國新影廠,越南以及柬埔寨的紀錄片等。
以保護和開發視音頻資料這一文化遺産為使命的各類國際組織協會的出現,以及它們召集的相關專業培訓和交流活動的大量涌現,為各國的媒資管理事業提供了分享的平臺,也讓全世界媒體資産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同步。
視音頻資料是每個國家自身特有文化的一種符號,它在一定層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身份特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5年全體大會上通過決議,將每年10月27日設定為世界視音頻資料遺産日,這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對視音頻資料這一文化遺産的普遍重視。
以上整理的經驗介紹可以讓我們真切地感觸到當前國外媒資管理事業發展的前沿氣息,作為國內電視機構的龍頭,中央電視臺從開始發展媒資事業以來就一直非常重視與國外發達資料機構和專業國際組織、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2009年,中央電視臺成功主辦了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FIAT/IFTA)北京年會,並獲得了當年度被譽為世界電視資料界奧林匹克大獎的“媒體資産管理成就獎”,並在2010年都柏林年會上當選為國際電視聯合會(FIAT/IFTA)最高管理層--執行理事會成員之一,這些足跡都在見證著不久的將來一個新的國際媒資事業領域新舵手的誕生。接下來,我們一定要繼續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堅持踏實努力的工作作風,保持加強對外的學習與交流合作,隨時跟進了解國際媒資事業發展的脈搏,進而不斷豐富和帶動提升國內方興未艾的媒資事業。
部分參考鏈結如下:
http://www.gaumontpathearchives.com/
http://www.thoughtequity.com/video/home.do
http://whc.unesco.org/
責編: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