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 劉彌
素材資料的定義與範疇
素材(source material of literature and art)一詞,《辭海》中釋義為文學、藝術、設計創作的原始材料,即未經提煉和加工的實際形象和生活現象。
電視領域的素材資料一般指未經編輯和加工的原始拍攝音像資料,此外具有歷史影像價值、未包含附加標識的部分紀錄片、專題片、新聞、文藝、體育等節目因其具有較高再利用價值,也被納入廣義素材資料的範疇。
素材資料的珍貴价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視機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讓看電視變成了中國人最重要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最基本的娛樂休閒內容。強勁的文化需求促使電視業成為最高産的文化行業。以中央電視臺為例,截至2010年底,全臺共開播36個頻道,全年播出節目總量達到309767小時。如此巨大的節目製作量對音像資料的依賴日益增強,特別是對能夠直接用於節目再製作的素材資料的需求空前強烈。
以中央電視臺承制的紀念建黨90週年大型文獻電視片《旗幟》的創作過程為例,由於文獻紀錄片對素材資料的巨大需求,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創新服務模式,實踐“資料先行”理念,首次以資料編輯組的角色嵌入重點節目製作的全流程,通過匯集館藏和外聯採購,為節目製作提供音像素材超過11000分鐘,資料量與成片時長之比達到22:1,為《旗幟》的成功製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內外電視媒體和資料機構日益重視音像素材的使用價值和史學價值,不少音像資料館冠以素材“核心館藏”、“特藏”、“典藏”等名號,並在歸檔存儲、數字化編目、銷售價格、版權保護等方面嚴格區別於其它資料,制定專門策略。
素材資料的編目實踐
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自2004年建館之初就十分重視素材資料的收集搶救和轉儲編目。在轟轟烈烈的全臺清理回收積壓磁帶的工作中,大量的一手拍攝素材被回收入館,並在第一時間開展整理修復和搶救性數字化轉存。珍貴的素材資料從磁帶盒中流入數字化媒體資産管理系統,搖身一變成為數字文件,實現了永久性保存,化為永不衰減的歷史記憶。海量的數據需要有效途徑進行檢索和查找,數字化編目就是為這些進入龐大數據庫的珍貴素材分門類,上“戶口”,做標記。
2005年以來,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開展了規模化的節目資料磁帶整理修復、數字化轉存和編目生産。依據國家廣電總局頒布的《廣播電視節目資料分類法》、《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編目規範第一部分:電視資料》等研究制訂了《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編目細則》。針對素材資料提出了節目層、片段層、場景層、鏡頭層四層深度編目、詳細著錄的原則,不帶附加標識的國際版資料和編輯版資料也參照素材編目原則進行數據切分和著錄。截至2010年底,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共完成素材資料編目54015小時,國際版、編輯版資料編目47396小時。7年來,豐富的素材館藏和海量的編目信息為中央電視臺節目製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料支持和便利的檢索服務。同時,部分編導和用戶在使用素材資料的過程中,也反應出素材編目電視特性不強,信息篩選不到位,編目方式“一刀切”等問題。
素材資料編目的優化策略
2010年,改革重組後的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提出以 “支持制播,服務社會”為管理重點,明確資料編目工作要以圍繞宣傳中心、服務宣傳大局和滿足節目一線製作需求為改進方向。如何開掘素材資料的珍貴信息,發揮素材資料的最大價值,是優化素材編目的關鍵所在。在分析、總結音像資料館多年編目生産實踐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如下三個方面的優化策略。
一、 突出電視要素,增強鏡頭意識;
電視媒體設立音像資料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節目資料及其介質的歸口保存、管理和開發為節目再生産服務。此類音像資料館的電視特性和特定功能決定了其對節目資料的收集篩選、數字化編目、開發應用需基於服務制播、服務采編一線工作習慣和需求的原則進行。素材是電視製作再利用價值最大、編導需求最多的一類資料,素材編目尤其應該立足電視特點,用於電視語言和視角,揭示內容要素和鏡頭信息。
播出節目的編目切分和著錄主要體現欄目(節目)結構和內容邏輯,重在節目層、片段層編目,揭示節目表達的含義和意義。素材是由多個鏡頭和場景組成的邏輯性不強的畫面組合,因此編目切分和著錄不必強調節目層、片段層這些體現邏輯關係的層次,重在場景層、鏡頭層的編目。要充分挖掘這些場景、鏡頭拍了什麼(內容),怎麼拍的(拍攝手法),什麼時間拍的(時間),在哪兒拍的(地點),什麼環境下拍的(環境),是什麼景別(景別)。
信息著錄時應運用電視語言進行準確描述,突出拍攝手法(推、拉、搖、移、俯、仰、跟、追)和景別描述(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例如對一段路邊摩托車拍攝素材的鏡頭描述,正題名為:“馬路邊停放的南方牌摩托車”;內容描述為:“夏季夕陽下,俯拍廣東省深圳市馬路邊停放的南方牌摩托車”,“推鏡頭”、“全景到特寫”等景別和拍攝手法信息需要在專門著錄項中進行準確描述。
二、 捕捉聲畫細節,挖掘素材價值。
音像資料館收集、存儲的素材大多缺少詳細的場記信息和背景資料,因此如何挖掘素材包含的各種信息是編目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挖掘素材的信息和價值須從捕捉聲畫內容的細節入手,從人物人群的著裝分析拍攝的年代,從建築景物的特點分析拍攝的地點,從自然環境的特徵分析拍攝的季節,從主體對象的細節分析背景和屬性。
例如,在沒有任何背景資料支持編目的情況下描述一段市民在菜市場買菜的素材場景,簡單著錄正題名可為“市民買菜”。但是通過分析聲畫細節,可作出以下判斷。如從畫面質量觀察屬於彩色電視設備拍攝且較為清晰,判斷為改革開放以後攝製;從男女市民普遍穿緊身短袖上衣、喇叭褲並燙髮來分析屬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社會時尚;從市場內攤位大多銷售海産品來判斷拍攝地應為海鮮市場;從素材現場同期音響中聽到市場廣播中播放歌曲《鄉戀》和“北京紅橋海鮮大世界歡迎您”等歡迎辭就能更加明確拍攝內容的時空範圍。經過以上信息的綜合分析,素材場景信息的描述就能更加準確和豐富了。正題名可擬為“北京市民在紅橋海鮮大世界購買海鮮”,內容描述為“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市民夏季在紅橋海鮮大世界購買海鮮。”通過對細節的挖掘,素材資料的歷史影像價值和再利用價值被有效挖掘出來,更加便於節目製作人員快速查找和準確使用。
三、把握素材特點,制定分類策略。
電視媒體節目製作過程中産生的素材類別繁多,用途功能、內容價值各不相同。以中央電視臺為例,目前産生的素材可作以下分類:新聞拍攝素材、專題紀錄片拍攝素材、演播室拍攝素材、晚會(表演)拍攝素材、賽事拍攝素材、會議拍攝素材、影視劇拍攝素材、合成製作素材、外購節目素材等。以上分類不盡科學,但基本能夠概括目前電視節目製作産生的不同素材類型。
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鋻於素材的珍貴价值,採用深度編目方式對素材進行節目層、片段層、場景層、鏡頭層四級切分和著錄。經過多年編目實踐和摸索總結,開始依據各類素材的不同價值和特點確定各具特色、適當靈活的編目方式。
節目層、片段層、場景層、鏡頭層四層編目結構主要用於反映成品節目完整、清晰的信息邏輯結構。素材則不然,其結構隨意淩亂、邏輯含混不清,如果生硬地套用成品節目的編目方法和系統肯定無法適用。我們應該把一段素材看成一堆鏡頭和場景的組合,可以採用跨層編目、靈活著錄的方式。針對不同類型的素材,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方式進行編目。
(一)“精耕細作”方式——新聞拍攝素材、專題紀錄片拍攝素材內容最為豐富、空鏡信息量大,具有極高的影像史料價值和再利用價值。這兩類素材的切分須全面細緻,深入開掘每個鏡頭信息點,收集大量背景信息進行精細編目。
(二)“有效選取”方式——演播室拍攝素材、晚會(表演)拍攝素材、賽事拍攝素材內容信息繁雜,需要針對有效內容進行萃取。如演播室中一般欄目(節目)錄製過程留影,晚會(表演)的走場、排練花絮,賽場空鏡和花絮等可經篩選後直接“忽略”不進行編目和切分,而重點加強有再利用價值信息和內容的著錄。
(三)“按需定制”方式——會議拍攝素材、影視劇拍攝素材、合成製作素材、外購節目素材都是用途指向性很強的專項素材。如大型會議的拍攝素材由於內容重要或政治敏感度高,須按特殊要求制訂專門編目方案進行著錄。影視劇拍攝素材、合成製作素材、外購節目素材都是為製作專門節目特別拍攝、製作和購買的,由於使用和版權的限制,再利用價值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具體需求和協議,進行定制編目和單獨保存。
中央電視臺臺長焦利多次強調,音像資料是中央電視臺的核心資源,是評價一個電視臺實力的核心指標之一。素材又是音像資料中再利用價值最大,最為珍貴的關鍵內容,是各大音像資料機構的“鎮館之寶”和核心競爭力所在。如何存好、編好、用好這些資料珍品,將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實踐和探索的課題。
作者姓名:劉彌
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
聯絡方式:電話—(010)88243566 13810252161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真武廟二條9號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1106室
郵編—100045
作者簡介
劉彌,男,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行政事務高級主管。2001年至2005年間,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西部頻道、社會與法頻道擔任編輯、記者、專欄主編,主要作品有《三峽九問》、《西部大開發新舉措—西部省市長訪談錄》、《讓我用骨髓來拯救你》等系列報道,獲慈善新聞獎。2005年至今,在總編室音像資料館、辦公室、規劃部工作,參與了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編目業務及生産系統的搭建,創建了編目生産運行管理模式及基礎規章。2010年調回音像資料館工作後,致力於針對不同類型的節目資料優化編目著錄方式,完善節目資料數字化存儲、編目、應用策略。
責編: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