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央視網 登錄 註冊

視頻

視頻 網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轉身 推手 共贏

 

———— 從《旗幟》看資料編輯在節目創作和媒資管理中的作用

CCTV.com  2012年11月04日 17: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  

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   張爽

 

 引言:619日,為紀念建黨90週年,中央電視臺舉全臺之力傾情打造的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播出了。累計2.38億人觀看了這部鴻篇巨制,片中表達的歷史觀、人文觀、藝術觀得到了黨史專家、社會學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並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進行了整版的集中報道,社會影響力巨大。與這部經典同時誕生的,是《旗幟》片尾字幕中一個嶄新的職位——資料編輯。設置“資料編輯”崗位,在央視的節目創作史上是一次創舉。這樣的創舉使媒體資産的工作人員得以華麗轉身,從幕後躋身一線,參與到節目創作中;這樣的創舉,為《旗幟》提供了有力的推手,推動《旗幟》加速疾馳,將一年半到兩年的創作週期壓縮到了141天;這樣的創舉,為媒體資産未來在節目創作中的服務模式定位找到了新的方向,促成了雙方的共贏。本文以《旗幟》為例,試從轉身、推手、共贏三個方面探討資料編輯在節目創作和媒體資産管理中的作用,希望通過對這一全新角色的深入剖析,使資料編輯在今後的節目創作和媒體資産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  轉身,從資料員到資料編輯的蝶變 

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目前的數據存儲總量已經達到57萬小時,如何在這些海量資料中嚴格把關、慧眼識珠,為節目一線的編輯人員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在大型節目的創作中真正做到資料先行、避免重復拍攝?如何呈現資料才能有效捕捉節目編導的創作動機和靈感?如何通過資料的運用增加節目的歷史縱深感,提高節目的可視性?長久以來,這些問題一直糾結在缺乏資料的節目創作人員中,也困擾在資料管理部門的服務過程中。

   在傳統的資料服務模式中,節目編導提出具體的資料需求,資料員在數據庫中協助查詢檢索。在這個過程中,資料員的數據分析能力、與編導的互動過程及節目製作完成後資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等多重資料服務職能都被弱化甚至抹去了。可以説,這樣的服務工作完全是幕後的,是編導個人意志的操盤手;而全新的“資料編輯”理念和工作模式,則使資料服務員參與到了節目的策劃和創作中,對節目所需的海量歷史資料,資料編輯需反復認真選擇,去偽存真,以提供給編導最適合的資料。此外,資料編輯還需要對資料信息進行收集、分類、編輯和審核,然後向資料用戶發佈,並且從用戶那裏接收反饋信息,根據用戶的創作意圖,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在資料服務和節目創作間産生互動。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實現了媒體資産從業人員職業發展的華麗轉身——從幕後默默無聞的資料員到前方積極參與節目創作的資料編輯。化蛹為蝶的結果雖然令人振奮,然而其中的過程卻異常艱辛,從資料員到資料編輯,要經過多方面的歷練和打磨,歸結起來,至少要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    具有較深厚的理論知識

   資料編輯應該有一定的專業領域,對領域內的最新發展和動態有較好的了解和掌握,並對相關領域有較多的涉獵。也就是説,作為資料編輯應該是所負責領域的學者或準學者,並具備廣博的知識面。以《旗幟》為例,節目內容涉及中國共産黨90年的發展歷史,作為資料編輯必須對黨史、黨的理論著作、黨的領導人等相關知識有比較深的研究和掌握,一段資料出現,應該能夠判斷資料拍攝的歷史背景、主體事件、主要人物等。比如音像資料館在蒐集“五四運動”的素材資料時,著名的法國高蒙百代公司提供了三個相關鏡頭,並標價很高,然而經過資料編輯的仔細甄別,證實資料內容並不是“五四運動”,避免了資料的誤用,也節省了節目經費。

第二,具有原創能力

“原創能力”是資料編輯通過對不同來源的節目資料進行分析整合,以更有利於對某一信息全面、獨特、新穎的解讀好的整合能夠以合適的形式,全面高效地選擇、配置、組合信息,實現資料價值的深度開發和再利用,並通過全新的資料組合更加全面地反映節目創作者的意圖,這個過程凝結著資料編輯的創造性勞動和智慧,因而具有相當的原創。在《旗幟》的創作中,需要毛澤東同志在19493月,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影像。毛澤東在這次全會的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共産黨為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指導建設新中國的各方面綱領和政策,具體包括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産建設為中心等等。這段重要歷史需要大量毛澤東的現場影像和聽到這些重大轉變時台下與會者的反映。我們的資料編輯在資料蒐集過程中,將多個不種節目資料中與七屆二中全會相關的素材都找到了,並做了彙編和準確的場記。這令編導非常欣喜,通過這樣一組資料,使原本枯燥的會議鏡頭豐富了起來,一個與毛澤東相關的場景,有毛澤東看鏡頭的內容,甚至有反打,能清楚描述出當時會場的氛圍。這樣的創作,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情境。

 第三,具有主題策劃能力

主題策劃,即針對歷史事件或熱點事件,在音像資料館的數據庫範圍內,以搜索到某一事件的所有相關資料為目標,經過人工篩選並依據事件邏輯建立分類,使用戶在最短時間內,通過最佳的檢索路徑,快速找到完整、齊全的檢索結果。例如建黨90週年的主題策劃,其中僅與918事變相關的歷史資料就達826條。包括事變發生的背景、經過、相關人物以及歷年來相關的紀念活動等。通過這樣的主題策劃,把歷史事件用詳實、充分的史料娓娓道來,使嚴謹的歷史有了生命,有了“觸摸感”。從實際效果來看,資料編輯具備了主題策劃能力,對於提高用戶的檢索效率,提高節目資料利用率,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推手,資料編輯為節目創作插上騰飛的翅膀

 截止到今年6月,音像資料館累計為13個大型節目組提供了資料編輯服務,除前面提到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旗幟》外,還有多部關於建黨90週年的特別節目,如新聞中心編輯部的《奇跡》、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的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大型節目中心的《放歌90年》、新影廠的《辛亥革命》等。這些節目的共同特點是——對資料依託的比重大,創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歷史視音頻和圖文資料做支撐,資料的豐富程度與畫面質量直接影響全片的創作質量。通過資料編輯的努力,總計為以上節目提供的資料達6655條,32435分鐘。可以説,資料編輯的參與大大加快了節目創作的進度,豐富了節目的視覺表達。以《旗幟》創作為例,資料編輯為節目創作帶來的優勢包括:

第一、資料編輯有利於劇組擴大資料收集範圍,節約人力資源    

在《旗幟》的節目創作中,音像資料館專門成立了資料編輯組,編輯組成員達30余人。為每一集導演提供一對一的資料服務,並參與了節目創作的全過程。在節目拍攝前,資料編輯組首先熟悉臺本,集體觀看《偉大的歷程》、《復興之路》等專題文獻片,了解文獻片的創作思路。其次,與導演面對面溝通,深入了解導演的創作構思和具體資料需求。前期的充分準備和有效溝通,使資料編輯組僅用1個多月的時間就為《旗幟》導演組提供了視頻資料12800多分鐘。對於音像資料館之外的資料需求,資料編輯組派專人與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新影廠等相關單位聯絡,協助劇組選購了文獻圖片資料149版;視頻素材20余分鐘。《旗幟》每集的時長達50分鐘,且每集只有一個編導,卻能夠打破常規,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創作,這是中央電視臺的一項新記錄,而這個記錄,是由於有了資料編輯團隊,才得以實現的。

第二、資料編輯有利於編導準確使用資料,提高節目質量

資料編輯除了拓展劇組創作觸角的寬度,還能增加節目創作的深度。在每集50分鐘的節目中,資料所佔的平均時長達36分鐘,資料涉及的時間跨度達171年,資料來源遍及國內外。作為文獻紀錄片,真實、準確是基本要求,因為它還承載著“黨史教科書”的職責,片中資料的史料價值和教育價值同樣重要,任何一處資料的誤用,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因此資料編輯還承擔著節目資料的甄別任務,編導完成最初的節目粗編後,資料編輯現場觀看,並就資料的編輯和處理充分溝通,針對重點資料內容,資料編輯組經過專業的資料分析和比對查重,為導演組採購了“日軍北平受降”、“八七會議記錄(鄧小平手稿)”等國內罕見的視音頻和圖文資料。這些資料豐富了節目表達的細節,增添了《旗幟》的可視性,有力地保障了節目創作質量。

第三、資料編輯有利於節目創新,拓展創作思路

在《旗幟》的所有宣傳片中,都有一句標識語:“史詩品格,國際視野”。這裡的國際視野,同樣離不開資料編輯的投入和付出。資料編輯祖成員中,有英、法、俄等多個語種的專業人才,他們在資料篩選過程中及時將查找到的外國語種資料翻譯成導演組可用的中文資料,並協助導演組利用多個語種與國際機構進行溝通,如英國獨立電視台資料部(ITN Source)、美國知名節目代理公司(Thought Equity)等,通過這些交流,更加明確了一些珍貴史料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和地理分佈等,使編導在節目創作中更好地展現中國文獻紀錄片的歷史觀、國家觀和藝術觀。在昨天剛剛結束的、由中央電視臺羅明副臺長召集的《旗幟》慶功宴上,他再一次指出:“《旗幟》的創作本應該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這次僅用了140多天的時間,而且播出後好評如潮,沒有任何修改地進入第二輪播出,這在央視文獻紀錄片的播出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其中離不開資料系統的大力支持。”《旗幟》的主創團隊説,是資料編輯和我們一道,創造了奇跡。

    韜奮出版獎獲得者、著名編輯王建輝曾説:編輯不應當將自己的工作僅僅看作是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橋梁,編輯還應該將自己視為作品的“父親”,在審讀過程中,要把自己的“基因”輸進去,同作者一起去孕育“新生兒”。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資料編輯之於節目創作。資料編輯懷著這樣的執著和熱情,在節目創作過程中細心甄選海量數據,盡心採購稀缺資料,壓縮採購成本,始終與劇組進行著良好的有價值的交流與溝通,自然使節目品質在資料使用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共贏,資料編輯促成資管理和節目創作雙豐收

   在媒體資産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技術設備的不斷升級以及節目創作人員保護媒體資産的意識不斷提高,還有很多基於“資料編輯”這個崗位的延伸業務有待拓展和開發,未來資料編輯充分發揮作用,有助於形成媒體資産管理全力服務節目創作,節目創作離不開媒體資産的良性格局,實現兩者的共贏。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資料編輯統籌負責全臺節目素材的收集和採購,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資料編輯發現,當音像資料館的資料存儲不能滿足節目創作時,各欄目分別自行外出採購資料素材,獲取資料後有的只用了一部分,有的沒有版權限制,還可進行二次利用。然而欄目已經完成了節目創作,就忽略了資料的深度開發,如果中央電視臺能將媒體資産管理部門作為全臺的節目分發和採購平臺,使節目創作中拍攝的新素材、採購素材和數據庫原有的資料素材有機結合,將更加有利於節目資源的共享和再利用,為節目創作節約大量經費。

2  資料編輯參與節目部門的選題策劃,將資料支持前置到在節目創作前期。通過幾次大型專題的資料服務,很多編導感概,如果在節目策劃階段有資料編輯的參與,從資料的角度提供信息支持,就可以避免很多額外的資料蒐集和拍攝工作。

3  資料編輯定期提供全臺節目資料的使用分析報告,為節目部門提供參考。經過6年的積累,截至今年6月,音像資料館累計提供的下載數據達50多萬條,服務的人次達10余萬次。及時統計、分析不同類型用戶在不同時期的資料需求特點,並及時向節目部門發佈相關信息,加強與用戶的互動,有預見性地提出資料使用的相關信息,才能持續不斷地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

總之,在《旗幟》創作中首次設立的資料編輯崗位,是中央電視臺節目創作史上的創新,也是全流程媒體資産管理過程中一項全新的服務模式,從央視的實踐經驗和國際視角來看,這一模式順應了媒資發展的新趨勢,未來將對大型電視片的創作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責編:張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