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播電視臺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 王穎
(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提要: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是指通過影像和聲音結合的方式,記錄當事人的口述或表演,最大限度的將歷史記錄下來。不少學者已經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對“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本質上大抵隸屬於史學研究,但從現代傳播意義上來説,“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又更多的以傳播活動形式而存在,以影像記錄的形式存在。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術界研究把傳播生態學作為考察媒介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新視角。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項目,分析其發展的傳播生態環境以及其發展要遵循的傳播生態規律,無疑對其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的分析有著積極的意義。
目前學術界用傳播生態學理論來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很少,對“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傳播生態的研究尚不多見。筆者從2006年起一直參與SMG影像口述歷史資料的採集和研發工作,本文將結合SMG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開發與利用,以傳播生態學中生態系統的視角考察“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生態,並找到內在邏輯聯絡,探尋可持續發展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與研發的生態方式。
關鍵詞:
傳播生態學 口述歷史 影像資料
正文:
一.背景介紹
1.傳播生態學
***國內外傳播生態學的研究起源、進展與現狀
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媒介)生態學研究方法起源於北美。美國的媒介生態學主要研究各種媒介符號和信息本質以及傳送特性,考察傳播符號和傳播學的物理結構如何影響文化。著名的傳播生態學學者、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教授大衛 阿什德認為,“傳播生態指的是信息技術、各種論壇、媒介和信息渠道的結構、組織與可接近性,是傳播系統內部的組織、構成、衝突及其與個體、人群、社會大環境之間的互動與演化。”2000年,媒介生態學研究學會(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成立大會上給媒介生態學下了一個定義:“媒介生態學是對符號、媒介、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的研究”。
在中國,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
傳播生態學是傳播學和生態學交叉的産物,傳播生態學認為任何傳播行為和傳播現象都離不開媒介生態的大環境。這種大環境包括政治生態、經濟生態、人文生態以及媒介內生態。新聞媒體與新聞傳播工作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傳播內容和形式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並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內部生態和平與協調。
2. “口述歷史”資料採集
國外對口述史的研究較早。現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起源自20世紀40年代末的美國,其標誌是1948年艾倫?6?1內文斯(Allen Nevins)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的口述歷史研究室,此後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活動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普遍開展起來,這是20世紀史學界的偉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史學界即開展了現代意義上的口述史的調查和訪談,而檔案部門介入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開展口述檔案工作則較晚,始於20世紀末期,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績。口述檔案是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口述史料的收集、保存,是檔案工作者必須肩負起的職責,要進行長遠的、整體的規劃,並儘快投入到實際行動中。”(引自:田尚秀.保存口述記憶:檔案工作者神聖的職責[J].中國檔案,2006(1))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是借助口頭和錄音等傳播手段,從口述者的講述中獲取歷史信息的特殊的傳播活動。【美】唐納德 裏奇認為“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魅力在於,它關注了個體的記憶、經歷、體驗和感受。歷史不是由抽象的理論和統計數字組成,而是由活生生的個體組成。
作為上海唯一的專業音像資料管理機構,上海廣播電視臺(SMG)節目資料中心“口述歷史”項目組,自2006年以來,已完成口述歷史項目拍攝共計330人,包括了上海音樂界、戲曲界(越劇,京劇,昆劇)、廣播電視業的名家及前輩等等,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龔學平等許多老領導、老同志的支持鼓勵甚至直接參與,上海主流媒體都作了積極的正面報道。對“口述歷史”項目取得的成果,市委宣傳部陳東副部長讚揚其積極主動地“修復文化鏈”,並對即將展開的新項目給予充分的肯定;市委宣傳部宋超副部長讚揚“口述歷史”項目“功德無量”。本人從2006年起至今全程參與節目資料中心“口述歷史”項目,負責項目的策劃、統籌、採訪和相關廣播節目製作等工作,從團隊創建之初就參與到這個項目中的。2009年度,“口述歷史”項目團隊榮獲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0年度,團隊獲得“上海文化文物廣播影視行業世博會工作——先進集體”等各種集團和市級先進稱號。各級領導的肯定、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傳媒人肩負的責任,促使我們要更加積極努力地去記錄和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二、傳播學與口述歷史
1.以傳播學理論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採集
不少學者已經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對“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本質上大抵隸屬於史學研究,但從現代傳播意義上來説,“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又更多的以傳播活動形式而存在,以影像記錄的形式存在。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術界研究把傳播生態學作為考察媒介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新視角。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項目,分析其發展的傳播生態環境以及其發展要遵循的傳播生態規律,無疑對其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的分析有著積極的意義。
2.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採集和傳播意義
1).基於我國較為特殊的傳播環境,近年來國內“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研究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這不僅是史學界的發展,同時也是傳播學界的進步
2).“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在我國日益成為一種傳播的重要形式,有其特殊性。由於歷史原因(文革等政治事件)、宣傳制度制約等因素,導致歷史出現斷層,如今“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檔案的採集和整理,既有積極的史學意義也有深遠傳播效用,對音像資料的補充和修正有很積極的意義。
三、用傳播生態學視角解讀“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意義
目前學術界用傳播生態學理論來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很少,對“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傳播生態的研究尚不多見。筆者將以傳播生態學中生態系統的視角考察“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生態,並找到內在邏輯聯絡,探尋可持續發展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生態方式。
1.解讀的理論意義
用傳播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梳理“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生態環境,分析其對文化傳播繼承以及歷史研究傳播的啟示,從系統和整體的角度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作為特殊傳播形態的發展策略問題,使“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生態如
2.解讀的現實意義
當今社會,誠如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森特 莫斯可所言,“傳播與社會相互構建而成”。正處於急劇變化時代的中國社會更是如此,迅猛發展的大眾媒介日益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這一現實迫切召喚著對媒介與社會互動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這一傳播方式借用生態學相互關聯觀點與整體性研究方法的媒介生態理論。
目前,我國“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項目運作的總體效能偏低,這與項目各種要素的生態失衡不無關係,引入傳播生態學理論,將極大的提升“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研究的系統性,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用新興的傳播生態學的視角來研究“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採集對史學、紀錄片以及其他傳播學分支研究既是內容上的補充,也是方法上的相互照應。我國擁有豐富的口述檔案資源,它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開展對口述檔案資源建設與城市記憶傳承的研究,可以搶救城市記憶,達到與文字檔案彼此之間的互補和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一種城市記憶的合力,糾正或克服當今人類由單一檔案種類所造成的種種缺失。
四.“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與應用的生態發展
在傳播生態學的理論框架之下,筆者簡要梳理當前我國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所處於的生態環境,從內生態和外生態兩個視角對我國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項目進行分析,闡述當前傳播環境中“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存在的問題,論述“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項目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 內生態
影響口述歷史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因素包括創作人員、項目目標、運行體制、設備平臺等,這些也是構成“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內生態的關鍵節點。
2、 外生態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外生態層次涵蓋了政策法律、技術經濟、傳播人才和教育環境等若干要素,各種因素以及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媒介的外生態,外生態的變化迫使內生態在體制、技術、理念等方面産生變革。
3、 當下傳播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雖然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也形成了獨特的優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過從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內生態要素以及外生態環境來看,面臨著不平衡的局面,諸如複合人才匱乏、專業技術落伍、研究目標模糊、功利性突出等問題擺在眼前。
4、 可持續發展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生態系統作為整個傳播及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將受到之中各個因素的影響,只有系統的分析當中的各種因素,才能趨利避害,探尋修正優化生態環境的措施,使得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生態系統趨向於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態勢
生態學認為,在沒有任何競爭或其它敵害情況下,被利用的整組資源稱為“原始”生態位。生態系統具有利用自身優勢抵禦外來變化的能力。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在成長髮展進程中必須保持並且拓展內部優勢,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
用生態學中生態位規律的觀點看,任何一種媒介都必然有其生存和發展的特殊的生態位。現實社會中,同一生態位很難為兩種生物物種長期佔有,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生態環境也是如此。只有對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進行明確的目標定位,把握現實生態位,實現錯位互補,才能實現口述歷史影像資料長效持續的發展。
5、公益性開發和利用
“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項目拍攝剪輯後所形成的影像內容作為節目資料中心的永久收藏資料,我們除了提供各個頻道頻率作為節目製作的素材需要的同時,我們針對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的文化名家的口述影像資料,將積極探索社會化、公益化的應用方式,使這些珍貴資料能夠儘快發揮出社會價值,形成社會效益。為此,我們設想了一些將來更好開發利用的規劃,比如節目資料中心計劃在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上海博物館等多個公共性的群眾文化場所,爭取全年舉辦不少於20場的“口述歷史”主題展映活動,將“老藝術家口述歷史”的成果充分為普通市民所了解和共享。同時,我們可能還將策劃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院校聯手舉辦不少於10場的“老藝術家口述歷史”主題研討與交流活動,以“老藝術家口述歷史”資料為藝術類院校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幫助。中心的視頻網站“影像志”頻道也將推出“老藝術家口述歷史”系列專題,以供普通市民可以通過網絡隨時了解和欣賞老藝術家的傳奇人生和經典作品,把“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的效益和影像盡可能的實現最大化。
五、結束語
傳播生態學是吸收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本文嘗試了以傳播生態學為理論框架,將“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這種傳播方式及其傳播內容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析“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項目當前的生存環境,探詢“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採集項目持續發展的方式。
上海廣播電視臺(SMG)節目資料中心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走出了一條長期性、公益性的影像傳承之路。本著服務社會、服務歷史的宗旨,積極履行專業音像檔案館的職責,旨在進一步建立起全面、真實、生動的有關上海文化歷史發展的名人檔案。“及時組織收集、徵集、整理口傳記憶是搶救民族文化、為子孫後代留下民族文化遺産的必要措施,這對當前和今後研究各民族歷史、開發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民族傳統教育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一名從事資料工作的研發人員,我深深的感到對珍貴的口述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發的重要性。
有些文化是無法用文字記錄的,但是長期以來靠口語傳記的方式,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承襲,得以世代相傳並保存至今。在影像日益發達的今天,用“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特殊方式回顧歷史,顯得尤為重要,這對當前和今後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當事人的口述,讓歷史不再只是虛無縹緲的記憶,而是更加真實、全面、生動地展現。每個時代的物質條件不盡相同,但有些精神品質卻是相通的。我們希望更多的大眾傳播節目能從影像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的資料中受益,讓前人的歷史與精神在更廣的範圍裏發揚光大,無限傳播,為文化傳承、文明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註釋):
1. 【美】威爾伯 施拉姆,威廉 波特著《傳播學概論 》,新華出版社,1984年。
2. 【美】E